许 瑞 袁 静
2022年10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8周年和党的二十大即将隆重开幕的重要时刻,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师生座谈会,回顾自讲话发表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用艺术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展望未来如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致力于用精品力作展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自2019以来,中央音乐学院分别以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同志在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间为节点,创立“5.23音乐节”和“10.15艺术节”。两个艺术节在内容安排上有所区别,5.23音乐节主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10.15艺术节更加综合地展示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品力作。座谈会邀请了近年来深度参与两个艺术节和其他重要艺术实践的组织策划、创作、表演的21位师生代表畅谈落实讲话精神,开展艺术实践的心得体会。俞峰校长主持座谈会,赵旻书记做重要总结。
首先,俞峰校长深情回顾了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的创立初衷和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府,积极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植人民文艺沃土,培育时代文艺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文艺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既培养出世界顶级舞台的一流艺术家,也培养出走向基层、扎根人民的新时代文艺宣讲师。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文艺的发源地。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延安鲁艺重要的传承单位之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
中央音乐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首创音乐党课,引领音乐党史活动。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办音乐党课,通过音乐讲述党的辉煌历史,成为用文艺宣讲党的理论的成功典型。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教育部委托中央音乐学院牵头全国百所高校全面开展音乐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办了千余场各种类型的活动,音乐党史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厂宣讲。青年师生在艺术的体验中不断激发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情感共鸣。第二,创新艺术传播模式,打造美育云端课堂。2020年,学校携手全国300多所艺术院校以及地方院团在云端聚集,连续6天为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奉献了40多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用艺术抚慰人心,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该活动受到学习强国、新华社、央视频等30多家主流媒体全程支持,全网点击量达5.6亿,被央视誉为全球最大的云端艺术节。第三,拓宽艺术节涵盖范围,提供综合艺术的展示平台。中央音乐学院帮助延安鲁艺的师生们复排了歌剧《白毛女》,使这部诞生于延安的经典民族歌剧在时隔72年后重新在延安传承;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于延安宝塔山下再次唱响,播出后达到25亿的观看量;为延安人民创作的“新时代·新民歌”,传唱于延安的大街小巷;举办各类演出、培训、展演等活动近700余场,近万名艺术家和师生参与其中,为繁荣延安文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第四,教育振兴乡村,艺术服务人民。通过“5.23”音乐节、“10.15”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在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淬炼了思想,磨炼了心智,坚定了理想信念。2020年5月至今,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的委托,学校已在全国13个省17个地市村县镇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探索开展新时代文艺宣讲师的工作。学校选留了数十位优秀毕业生,派驻基层开展文艺帮扶工作,用文艺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俞峰最后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央音乐学院将继续秉承文艺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文艺新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砥砺奋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表演艺术中心主任赵瑞林、艺术节执行总监王歆,作曲家代表常平、郭伟国、张帅,艺术节参与院系单位的负责人代表陈冰、陈琳、陈光、张征、章红艳、李小兵、娜木拉、李小曼、裴聿茹,合唱团、交响乐团代表王永兴、杨莹,文艺宣讲师代表丛榕、鲁颐诺、李杨冠宇,学生代表李沛鸿相继发言,畅谈近年来的重大主题创作和参加艺术节的所做、所见、所感。
赵瑞林汇报了表演艺术中心成立以来服务教、产、研、学、演的情况,他说中心尤其是在5.23和10.15艺术节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8年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需求,传播人民群众喜欢的艺术就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我们的工作,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厚望和嘱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努力。
艺术节执行总监、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歆从5.23、10.15两个艺术节的创意、组织、落地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她在发言中谈道,艺术节的创意和策划紧扣“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时政寻找艺术节的亮点和突破口,节目形式做到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在活动规模和影响力上做大做强。关于组织工作,首先是寻求上级部门支持,细致地和当地政府协商,细致做好参与活动的全国相关艺术院校团体的作品授权沟通工作、近万名艺术家和师生的接待工作、媒体宣传报道。在方案落地实施方面,她回顾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包括克服联络、统筹、对接的困难以及处理好很多突发状况等。她认为,艺术节周密的组织、实施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延安精神”。
作曲系副主任常平教授发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创作活动,从歌唱北京、中国梦、“新时代·新民歌”歌曲创作项目,到今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展演”的交响乐创作,献礼二十大纪录片《领航》等音乐创作,这些活动的参与极大地扭转了作曲系教师的观念。
俞峰院长在会议主持中还谈到“新时代·新民歌”活动的策划。他说音乐创作是发动机,没有创作就没有音乐的未来。学校建立音乐创作中心,把老师们发动起来,扭转了我们以往只专注于学术性的前沿创作的局面。民歌几千年生生不息传承下来,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传统劳动消失,城乡居住环境改变,我们要思考如何保存发展民歌,这是个很大的新的课题。我们能不能写出当下人民喜爱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要搞“新时代·新民歌”创作的动因。
作曲系郭伟国教授回忆新民歌《壮美延安》的创作、排演、传播情况。他谈道,从小受革命文化的影响,此曲创作上追寻陕甘宁晋民间音乐的根源,试图用合唱和交响乐队合作的方式描绘革命圣地和延安精神,诉说新时代的陕北风情。他说,我就是老百姓,我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创作,这是方向。我很高兴,我们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接受了我们。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社长张帅教授讲述了新民歌《大河之水》创作的感受,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作为音乐家既要有学术上的创新,又要脚踏实地的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他表示,通过新民歌《大河之水》、北京冬奥主题曲《雪花》等一系列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歌曲的创作,对人民音乐家这个概念有了深刻认识。他认为作曲系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把歌曲写好。
指挥系党总支书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艺术总监陈冰教授分享了民族室内乐团在延安演出受到老百姓巨大欢迎的故事,以及在鲁艺旧址受到的红色教育。她说在志丹、西藏日喀则演出指导的细节历历在目,艺术节这个舞台锻炼了我们。我们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代表国家去美国林肯中心那样的地方争夺中国音乐发声权,更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为人民服务。
指挥系主任陈琳教授表示,艺术节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从学校各个部门到师生个人都充分发挥了团结合作精神,大家在思想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通过艺术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几年来延安艺术节的新作品上演,到最近的“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其中涌现出一批既有学术高度,又有可听性、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既是创作上的成功,也离不开音乐表演家的二度创作、辛勤投入。俞峰校长带领着交响乐团在排练工作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毫不放松质量要求,精益求精,这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为我们青年师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她谈及在为西藏自治区组建珠峰合唱团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呼吁作曲家加大为孩子们创作音乐的力度,这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管弦系党总支书记陈光教授回顾了在参与艺术节演出活动中,对延安当地一所学校小学生开展铜管训练,以及如何通过一年多大量的远程网络指导,最终教会了孩子们演奏《国歌》的难忘经历。
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教授回顾音乐教育学院师生克服疫情的巨大障碍,坚持教育扶贫不放松,对接延安47所小学,面向两千多名学生开展云端音乐课,线上线下立体式传播音乐火种。将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全覆盖到延安的中小学校。
民乐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表示,带领师生参加延安艺术节是一次“寻根”之旅;她谈到了延安举办的“且弹且谈”讲座音乐会中关于方言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汇报了“非遗”中心开展中国音乐遗产地图,民乐系金奖选手音乐会,参与兰考民族乐器制作产业帮扶,惠民音乐公益品牌项目“国乐马拉松”等的体会。她认为践行人民艺术观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富于创造性的方式实现,我们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定位,学习音乐是为人民服务的。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的深刻体会。通过抗疫歌曲《我们》的创作,他谈道,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我们都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都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为为谁创作是根本问题、方向性问题,不能有偏差。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开拓创新,不能食洋不化。原创3D音乐组曲《十二生肖》的创作演出,是西洋音乐技法、现代音乐人工智能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大胆探索,从社会反映来看也是一个成功实践。
附中校长娜木拉教授从附中天才少年团、吕梁班参加延安艺术节、开展音乐普及讲座等点滴讲起,认为把优质的音乐教育和表演项目展现在革命老区的艺术舞台上是中央音乐学院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也是学校坚持艺术服务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挚爱和需求,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考级委员会秘书长李小曼总结了4年来中央音乐学院社会音乐考级委员会投身教育公益、参与艺术节的各项活动情况,如展示30年考级成果的直播、乡村音乐课堂项目、暑期志愿服务、设立西藏自治区考级中心等。这些活动表明,考级工作不单单是冷冰冰的测试和艺术标准,更是满足青少年艺术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
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裴聿茹副教授回忆去陕西延安、西藏日喀则、青海化隆为孩子们开展音乐测评、支教的动人故事,以及文艺宣讲师对于促进艺术教育公平方面的意义。
合唱团代表王永兴、交响乐团代表杨莹回忆了在延安克服困难开展音乐活动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和取得的种种收获,尤其是对中央音乐学院的红色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派驻陕西志丹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介绍了宣讲师开展工作的情况。她表示,通过工作实践更加理解艺术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找到新的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做群众文艺工作要学会“十八般武艺”;宣讲师的作用应该不只是去演出,更重要的是赋能。派驻西藏日喀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鲁颐诺表示,通过参加宣讲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通过艺术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派驻河南兰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李杨冠宇总结了在兰考学习焦裕禄精神、结合当地特色参与民族乐器制造产业开展活动,培育和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学生代表李沛鸿表示,参加了两次艺术节,感受到观众对艺术的热情和经典作品再创作的新魅力,更深刻地了解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也在重新思考,未来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
党委书记赵旻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8周年之际,学校以座谈会的方式共同回顾和见证几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10.15艺术节的历程和经验。师生代表作为艺术节的参与者、践行者、亲历者,发言精彩,感情真挚,体验深刻,在为我们带来收获和启发的同时,也将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创作提供新的借鉴,意义重大。对于艺术节的功能和作用,他指出三点:一是,艺术节搭建了“文艺服务人民”的广阔平台。一方面,不仅我校师生广泛参与,还调动全国艺术院校院团的倾情参与,使艺术节的演出范围和作品广度、深度得到延伸;另一方面,艺术节受众除了延安老区,还通过融媒体将音乐艺术的魅力向祖国大江南北广泛传播。二是,艺术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生动实践。我校师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文艺服务人民的自觉。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曾两次对艺术节实践做出重要批示,肯定我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艺术观。三是,艺术节创新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我校师生以参与艺术节为契机,走进基层,走进人民、走进群众,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展示了才华,更增加了服务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赵旻强调,如何处理好艺术与人民的关系是艺术的方向问题,必须时刻把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作为思想指引,切实作为文艺实践的行动指南。他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历史定位,深刻认识文艺工作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一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文艺的定位,确立了文艺的方向,文艺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放歌,不断创新发展。二是坚定文艺发展的方向,把创作作为文艺发展之源。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我校的艺术家心怀国之大者,以昂扬的激情、精妙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超群的艺术想象,展现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在“中国梦”“歌唱北京”“新时代·新民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冬奥会”“礼赞新时代”“喜迎二十大”等主题音乐创作中,交出了属于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的满意答卷。三是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始终贯穿着“人民”两个字,为文艺事业发展点亮了灯塔。文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找准艺术发展定位,切实处理好艺术探索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四是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生活,这是艺术道路和方法问题。艺术的生命力来自生活,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实践和人民群众中汲取精神营养。五是认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这里有高标准的目标要求,也有对文艺工作者道德养成的精细雕琢。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作品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发挥艺术沟通世界的特殊功能,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我校师生在国际舞台竞争中不断崭露头角,中国创作、中国音乐在美国、在维也纳奏响,自信地与世界对话,体现了文艺软实力的精神价值。
赵旻最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为动力,潜心钻研、关注社会,在文化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光荣的使命、焕发新的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