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丽珍
我越长大,就越怀念小时候的年味。那时,辛苦了一年的农村人过了腊八节,就忙活开了。
打扫屋子是首要大事。人们将稻草扎成的笤帚绑在竹篙上,将房子屋檐、墙角旮旯到处清扫一遍,屋子看起来整洁了许多;将灯泡上沉积的灰尘一扫而空,灯光也亮堂了许多。
中国人过节,几乎都是围绕吃来庆祝的,春节也不例外。冻米糖是我们过年时招待客人的一道必备小食,是人们自家动手制作而成的。这道小食做起来颇为不易。先要将糯米蒸熟晒干,拿到碾坊,压到一粒粒齐整,晒干后平铺在碾槽里。牛拖着巨大的石碾,转圈碾压,人就坐在牛背上赶牛干活。碾坊呈圆形,转久了,人难免会发晕。记得小时候,我曾跟姑姑去过一次碾坊,那种转得晕乎乎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做了冻米糖,少不得还要做麦芽糖。人们把麦芽和在蒸熟的糯米饭里,发酵后,过滤出渣,加水在大锅里熬煮一天一夜。大锅水慢慢熬煮成小锅糖水,最后凝结成亮晶晶的饴糖。整个厨房都飘荡着甜丝丝的香味儿,大人用筷子挑上一点给孩子们尝尝,那香甜软糯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打糍粑也特别讨孩子们喜欢。糍粑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农家将自种的新鲜糯米浸泡一天后上锅蒸熟,趁热倒入石槽里,用厚重的木棒使劲敲打,直到绵软有粘性。糍粑码成一团,放凉后变得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冬天气温低,糍粑是可以保存许久不坏的,吃到来年春天都不成问题。人们每次用刀切一小块,放在水里略微清洗一下,再在油锅里慢火煎炸,拌上白糖,饥肠辘辘时吃上几块,足以慰藉空空的肚腹。
在我的老家,每家每户必备的三道菜是炸肉丸子、炒笋干、蒸香肠。无论去谁家吃饭,餐桌上的老三样总是少不了。各家炸肉丸子做法基本一样,但是吃起来口味有些许差别。选材和火候都很重要,有些吃起来绵软鲜香,有些吃起来却硬邦邦不柔滑,或偏咸,或寡淡,味道不一而足。
炒笋干这道菜最重要的是笋干要嫩、切得要薄。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到村里上门切笋干的外乡人就来了。切笋人扛着一个条凳,凳子上装着一个大铡刀,哪家呼唤“切笋”就停在哪家。切笋人将村里人早已用淘米水浸泡好的笋干放置在铡刀上,像个武林高手一样开始切笋。眼花缭乱中,只见笋干如雪花片一样呼啦啦地落入簸箕中,一会儿功夫,两三斤的笋干就切好了。切好的笋干用清水浸泡几天,中途要换几次水,然后,随时可以捞出烹炒。
临近过年,人们把整只鸡整只鸭,还有排骨、猪头肉等食材完整地放入大锅里,加沸水煮开,再倒入笋干、墨鱼干熬煮半天,满屋子香气四溢。人们将吸收了高汤的笋干捞起,每次招待客人时,直接盛上一碗,加热后就可端上桌。在满桌子荤腥油腻的菜品中,这道菜独树一帜地清香爽口。
蒸香肠要选肥瘦三七分的肉来做,腌制要不咸不淡,糖和白酒的配比都要恰到好处,切片均匀有度的最好。蒸香肠是我情有独钟的一道美食,真是百吃不厌。
大年三十那天,一家子老老少少也不得清闲,去墓地拜祭先人之后,就忙着贴对联、贴年画。大人事先用粳米粉熬成米汤,在对联、年画的背面糊上米糊,再爬着梯子在房屋各处张贴。大功告成后,我们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心里也亮堂堂的。
临近中午,品尝着美食,我们才发觉新春的脚步真是越来越近了。年夜饭相比午饭,更是丰盛许多。大快朵颐后,收拾好碗筷,一家人摆上茶点,围着火炉,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说说话。此时华灯初上,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将新年的喜庆渐渐推上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