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开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从2011年至今,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全国产量占比9.8%,2012年10.8%,2013年以来保持在11%左右(2013年11.2%,2014年11.6%,2015年11.5%,2016年11.2%,2017年11.2%,2018年11.4%,2019年11.3%,2020年11.3%),详见表1。全国人民吃的九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表1 1978 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发展趋势统计(单位:亿斤、%)
另外,一是从品种看,黑龙江省的大豆、玉米、水稻产量是全国第一。以2021年为例,全省玉米种植面积9786.4万亩,占全国的15.1%,产量829.8亿斤,占全国的15.2%,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大豆种植面积5831.6万亩,占全国的46.3%,总产143.8亿斤,占全国的43.8%,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5801.1万亩,占全国的12.9%,位居全国第二位,总产582.7亿斤,占全国的13.7%,位居全国首位(详见表2)。
表2 “十三五”时期全省粮食产量统计 单位:万亩、亿斤
二是从人均产粮量看,黑龙江省的人均产量也是全国第一。以2020年为例,全省粮食总产1508.2亿斤,全省人口3185万,人均产量2367公斤,高于全国平均474公斤1893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1967公斤。
三是从商品量看,黑龙江省的粮食商品量也是全国第一,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1/8。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500亿斤。2021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26.9万亩,占全国的12.37%;粮食总产量达到1573.5亿斤,占全国的11.5%,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大豆种植面积5831.6万亩,占全国的46.3%,总产143.8亿斤,占全国的43.8%,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水稻种植面积5801.1万亩,占全国的12.9%,位居全国第二位,产量582.7亿斤,占全国的13.7%,位居全国首位;玉米种植面积9786.4万亩,占全国的15.1%,产量829.8亿斤,占全国的15.2%,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粮食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优势,在全省开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绿色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202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224.2万吨(折纯),较2015年减少12.2%;全省农药使用量60749吨,比2015年减少26.8%;2021年,全省水稻、玉米、大豆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17亿亩,辐射带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8816.8万亩,居全国首位;开发绿色食品产品3047个,有机农产品614个(农业农村系统认证),居全国前列。
三是黑土地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采取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深翻深松、轮作休耕、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提升耕地质量;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末,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141.1万亩,亩均增加粮食产能100斤以上;累计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5842.07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2586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02%以上(其中还田率达到65%以上);2015-2020年,在克山等20个县(市、区、农场)实施两轮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落实试点任务522.6万亩;2021年又遴选24个试点示范县,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190万亩。先后印发《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试行)》,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探索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四是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突出种业创新,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相结合,着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化、数字化建设,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到2021年末,建成了26个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在不同积温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到2.26亿亩,农业先进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到2.01亿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推行全程机械化,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10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7.7万台,各类农机具达到281.7万台(套);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在全省建设了6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个超千亩无人农机示范农场,8个数字农场。
五是粮食产业经济方兴未艾。持续完善落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服务措施,推动全省粮食精深加工业健康发展。2021年1-11月,全省累计加工原粮816.3亿斤,同比增加22.8亿斤,增幅2.9%;实现营业收入1498.6亿元,同比增加250亿元,增幅20%。围绕打造玉米、水稻、大豆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培育3户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加工骨干企业。2021年,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和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0.6%和63%,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加工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迅速提高。
六是对俄农业合作不断拓展。加大协调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国内外政策环境,积极解决人员过境、种子出口难题,确保在俄农业合作,总开发面积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我省在俄农业合作面积达到860万亩。1-11月,全省粮食进口264.9万吨,同比增长23.8%。其中:稻谷及大米进口0.8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6.7万吨,小麦进口6.7万吨,玉米进口3.6万吨,大麦进口3393.9吨,大豆进口258.1万吨,高粱进口1万吨。
七是政策支持保障积极有力。在粮食生产方面,建立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粮食流通方面,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中央储备粮食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夯实了粮食安全责任;出台了《黑龙江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大灾保险和“保险+期货”,全辖区承保种植业保险面积1.55亿亩,同比增长2.6%,承保覆盖率73%,提前两年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率达到70%的工作目标。启动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工作,印发《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开展黑龙江省政策性保险高保障试点工作,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农业生产部分成本逐渐向保总成本、保收入转变。
就全国来说,一是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世界上谁都帮不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从总量看,现在每年缺口在1800亿斤左右,主要是大豆,约1600多亿斤。而且,还存在一个能不能买得到的问题。2020年3-6月,先后有13个国家和地区限制谷物出口、18个国家鼓励食品进口并增加粮食储备。二是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粮食整体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全国优质耕地不及1/3,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40%。三是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有保障,但部分品种产需缺口较大,保供稳价任务依然艰巨。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已经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就黑龙江省来说,一是极端自然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单产波动。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重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等发生的几率增大,粮食单产产生年度波动。特别是2020年的三次台风和2021年东旱西涝历史罕见,为农业防灾减灾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已经在我国定殖,迁入黑龙江省的风险加大。二是种植成本提高加大了种植风险。近年来,土地流转费用、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居高不下。从调度看,目前旱田平均每亩上涨200-400元,个别地方亩租金甚至达到1000元,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风险加大。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限制了粮食增产。随着农业科技化进程加快,对农民从业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受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与农业种植养殖收益差距影响,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不能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先进机械、科学种植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四是基础建设不配套影响农田产出能力。尽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141.1万亩,但仍有1.66亿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田间工程不配套,松嫩平原十春九旱,非灌溉耕地抗旱能力低。乌苏里江干流尚未治理,中小河流还有40%有治理需求,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尚不健全,都极大地影响农田产能。五是粮食产业链条短,加工带动能力不强。全省粮食加工产业精深加工实力不够强,整体规模偏小,粮食加工转化率仅为60.6%,主营业务收入刚破千亿,粮源优势还没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与粮食大省地位不匹配,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省有较大差距。六是粮食流通支撑能力不足。“五纵两横一边”骨干通道能力不足,线路等级低,货物通行速度不快,部分通道运输方式单一,缺少大运量、快速运输方式。且全省尚有17个县不通铁路,29个县不通高速公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能力有待提高。交通干线等级标准较低,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低,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不足60%,大量农村公路路基路面狭窄。货运枢纽功能不突出,衔接紧密程度有待加强。七是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率不高。黑龙江省地方(不含农垦)已纳入补贴范围的水稻、玉米、小麦、大豆保险投保面积仅占其种植面积的65%,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不含农垦)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仍然较低。2021年,全省投保最低档次保费(15元/亩,保障水平不到直接物化成本的一半)作物面积2581.76万亩,占已投保作物面积的23%,占比超过1/5。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战略研究和策略谋划,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任务,突出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发挥龙江在全国农业大局中的“定盘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在战略立足点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在战略出发点上,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战略着力点上,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心怀“国之大者”,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把提高政治领悟力的要求落实到粮食安全观各方面、全过程。
一要深刻领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尽管农业资源禀赋欠佳,人均农业资源相对匮乏,但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要充分认识到,粮食生产不能受制于人,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势必引起粮价大幅上涨,付出高昂代价,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和就业。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底气。
二要深刻领悟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全球1/4的粮食,养活全球近1/5的人口,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由于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成本高、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近7年粮食进口数量基本上都在1亿吨左右。2020年粮食累计进口1.4亿吨,首次超过1亿吨,预计今年仍在1亿吨左右。要充分认识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来说,在口粮完全自给基础上,适度进口大豆、玉米等是出于战略考量,能够有效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要深刻领悟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意味着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产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科技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给率是87%,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是75%,还存在“卡脖子”技术。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60%、71%和67%。粮食品种也是大路货多,优质、专用、绿色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认识到依靠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粮食增产仍有巨大空间和潜力,一定能走出一条依靠科技的内涵式增长道路,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全局发展,事关国计民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自给率要提高,粮食结构要优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突出“稳粮增豆”这一主线,保产能、保总量、保多样、保质量,让“中国饭碗”更多地装“龙江优质粮”。
第一,要扛起保产能的政治责任。要稳定粮食面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分解面积指标,逐级落实粮食种植任务。要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精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种粮潜力。
第二,要扛起保总量的政治责任。坚持把保总产量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位置,实现粮食总量充裕、稳中有增。要坚持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结合,应用优良品种,严把农时标准,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绿色高产技术模式推广,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水稻侧深施肥、大垄密植等增产措施落实到地块。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提升科学种田水平。
第三,要扛起保多样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农产品保供也要保多样,像大豆、玉米、小麦等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要抓紧研究部署,该扩大产量的要果断下决心,不能让人家拿住我们!这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要持续加强“两区一带”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粮食核心产区。要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型玉米,扩大适口性好的粳稻种植。要发挥好资源、品牌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蔬菜、食用菌、鲜食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生产,着力扩大设施农业面积,确保中药材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积扩大到840万亩。
第四,要扛起保质量的政治责任。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都对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作出了部署要求,这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必须抓实抓好的重要任务。坚持把保质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把保质量作为顺应人民对农产品营养健康安全新期待的重要任务,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开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打造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高质量农产品和高品质食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更要把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黑龙江省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必须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这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考量,也是对农业农村系统强大的执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要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固安宁,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工作执行好、做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讲做好“八抓”。
一要抓严党政同管同责这个要求。粮食安全实施党政同管、党政同责,既是中央提出的政治任务,也是制度优势,更是党管“三农”的有力举措。通过制度上对重农抓粮的责任主体进行升格和明确,树立起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务农种粮不只是农口的事、政府的事,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而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粮食安全、抓粮食安全,把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把手”工程,党委和政府一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二要抓牢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务必要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确保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2.18亿亩和1500亿斤以上。2022年要扩种大豆1000万亩、增产26亿斤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守住这个根本,就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不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持续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落实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和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因地制宜推广“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加强黑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新落实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400个,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面积5600万亩以上。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工程保护措施,坚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1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来种粮食。全面实施“5+2”田长制,压实落靠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优化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而且装更多的黑龙江优质粮。
三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支撑。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粮食的增产节本增效,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持续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发展生物产业的部署,加强与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推动“数字+生物+农业”深度融合。坚持交通便利、区位合理、布局科学、要素齐备、宜于展示的标准,建设30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支持70个县(市、区)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物化应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9.4%。
四要抓实提升质量效益这个关键。实践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已经进入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必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加快向提质导向转变。要深入实施新“三品一标”行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要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招商,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龙江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要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让龙江农产品成为安全食品的代名词。
五要抓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动力。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保持历史耐心,系统谋划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改革系统集成、稳步深化。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启动全省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试点。巩固放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设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抓好“清化收”和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清理整治,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环境试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突破80亿元。继续大力度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省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六要抓紧数字农业发展这个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把握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数字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数据生成归集,推动有效数据开放共享,完善省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铺好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大道。要积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10个数字农业示范县、4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依安、桦南、望奎、牡丹江西安区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
七要抓靠粮食储备流通这个环节。粮食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要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部署,立足黑龙江省粮食连年大丰收和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购销,重点推进深化产销区产业合作、农企衔接、开拓销售市场,支持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向下游延伸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和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以卖得好引导粮食产得优,促进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八要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这个保障。建立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统筹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城乡发展的关系,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辅之以义,压实粮食安全的义务和责任,扭转政府抓粮积极性下降的局面。坚持辅之以利,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发出加强粮食生产的信号,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收益、多得利,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扶持政策落实,新增投入要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龙江成为国家关键时候粮食产得好、抓得住、调得动、供得上、保安全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