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刊
从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到高铁飞驰在中国大地,穿过历史的云烟,江苏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小到辉煌,从步履维艰到快速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江苏铁路教育馆,称得上是江苏乃至中国铁路史的一本“编年册”。
一部江苏铁路人的不懈奋斗史
江苏铁路教育馆位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中心楼,由综合馆和高铁馆两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陈列各类展品400余件。
为了全面、翔实地展示江苏铁路的演变和发展,也为了帮助参观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铁路发展的轨迹,建于二楼的综合馆设有江苏铁路百年历程展。展览以江苏铁路发展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轴,以重大事件为节点,以江苏铁路人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史实和江苏铁路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为主要内容,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影像资料以及沙盘、模型、场景、展品等,记录江苏铁路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示江苏铁路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美好未来。
高铁馆建于学院工程中心楼一楼,设有高速铁路技术装备与安全防范展,分为高速铁路发展概况、高铁客运系统、工务工程系统、供电系统、动车组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9部分,系统介绍了高速铁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装备,着重于高铁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珍贵文物见证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到了1876年,江苏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建成。这条铁路自上海至江苏的吴淞镇,全长14.5千米,是中国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铁路,却是英国商人以修建“寻常马路”为名擅自筑成的。
從1876年到1911年的这些年间,江苏先后建成吴淞铁路、淞沪铁路、沪宁铁路、清杨铁路、宁省铁路、津浦铁路等铁路,线路总长504.09千米。江苏铁路教育馆通过翔实的图文介绍,展示了江苏铁路建设的起源。除了历史图文资料,展馆内还陈列有各式各样的历史文物。如清代火车上的“灭火枪”——一支1米多长的铜管,喷水头呈圆锥形,喷头与枪身之间由一根直径和枪身内壁相当的铜管连接。此外,还有晚清时期李鸿章等人为买断吴淞铁路上书朝廷的奏折,另有两份关于修建沪宁铁路的照会,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了。
展馆内还陈列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地图。在两张尺寸较大、已经泛黄的地图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长安介绍,其中一张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绘制的地图,另一张是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出版的陇海铁路战局地图。第一张地图比较特别,区别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正规地图,它的视角是当年日本人站在日本本土扫视整个东亚,明确标出了中国包括朝鲜等东亚地区的交通线和物产资源,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些文物,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
真实历史场景“完美”还原
如果你走进“民国时期的江苏铁路”展区,一定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时光倒回到100多年前,当年南京浦口站广场从码头通往车站的雨廊场景呈现在眼前。浦口、下关火车站和南京铁路轮渡是江苏早期,也是中国近代铁路史上颇有影响的历史遗存,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浦口、下关两站因长江而阻隔,南京铁路轮渡于1933年建成使用,从而使两站连成一线。“两站一渡”见证了当时旧中国艰难的岁月。刘长安介绍,浦口站的建筑皆是按照当时英格兰建筑的风格设计而成的;下关车站的建筑则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站房虽几经变迁,但至今风采依旧;南京铁路轮渡被誉为“中国铁路第一渡”,建造时很受重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到场祝贺,当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冠军杨秀琼女士还应邀剪彩。
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吗?当年朱自清透过车窗看到父亲翻越铁轨给他买橘子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原来,《背影》的发生地——南京浦口火车站的场景也被搬到了馆内,真实还原了当时民国时期一个二等车厢的场景。
珍贵手稿再现建设者辛勤耕耘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修建情况在馆内也有展示。一个特殊的展示柜中,陈列着泛黄的设计手稿、老式的计算尺、放大镜、手表、钢笔和饭盒等物件。这是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陈昌言的旧物,由其儿子捐赠,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桥梁建设第一代人的辛勤耕耘。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最艰苦的岁月里,陈昌言全面主持大桥的建设,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建设任务。他一生没出过国,但学习并掌握了四国语言。看着眼前这些简朴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可以想象得到,这位桥梁专家在艰苦的岁月里为祖国的桥梁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在展示柜的旁边,是展览馆另一件镇馆之宝——1952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原厂模型。之前,它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后被捐赠给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刘长安介绍,机车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锅炉和动力总成,后半部分为装煤的拖车。当时,蒸汽机车里有专职的司炉,专门负责把煤掀到锅炉里面烧,两边有两个司机,负责瞭望和操纵驾驶。
刘长安说:“跨世纪以后,江苏的铁路发展非常快,是全国高铁最多的省份。江苏铁路的发展,应该说是中国铁路的缩影。我们建这个江苏铁路教育馆,是对这100多年历史的回顾,为了对学生进行铁路精神、铁路历史、铁路发展的全面教育。”
生产一节高铁列车要经历780多道工序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江苏铁路步入快速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世纪之交,江苏铁路昂首阔步进入高铁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江苏铁路教育馆的高铁馆展示了目前我国高铁的最先进技术,除了参观,该校学生还可以在模拟控制中心进行线路运行调度、故障应急处理等演练。
高速铁路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高铁,世界最“高”。
在高铁馆内,一列高铁列车模型引人注目。该模型就是CRH动车组中的CHR2车型。我国的CRH系列动车组主要由车体、转向架、制动及供风系统、牵引系统、网络系统(旅客信息系统)、辅助系统、车辆环境控制、给排水及卫生系统、人机界面九大技术组成。CRH动车组大家庭的主要成员由CRH1、CHR2、CHR3、CRH5型动车组组成,速度分为200千米/时、250千米/时、300千米/时及以上这3种速度等级。
目前,生产一节高铁列车,需要经历转向架生产工序、车体钢结构焊接、整车总装工序、整车调试、环线试验等780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高铁成功地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铁技术,创造了中国品牌。
高鐵轨道铺设其实不简单
高铁之所以能“跑”得快,除了高科技的运用,还和轨道的铺设密不可分。
高速铁路的线路要求有较高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这对线路设备的技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长安介绍,我国在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上,攻克了松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地区、防冻胀等一系列世界性地质难题,建立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轨道主要采用无砟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等取代散粒砟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形式。而无缝钢轨是把标准长度的钢轨焊连而成的长钢轨铁路,施工时首先将100米定尺长钢轨焊接成500米,然后将500米长钢轨运到现场焊接为2千米钢轨,最后将相邻的2千米长钢轨焊接起来,形成无缝铁路。
与普通铁路相比,无缝铁路更加平稳,列车行走在连续的钢轨顶面,保证了行进的平顺,大幅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在轨道铺装完成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精确检测才能确保动车组的行驶安全。刘长安介绍,在检测阶段,要用到钢轨打磨车、钢轨探伤车、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轨检车、电子平直仪、打磨机、捣固车、清筛机、动力稳定车等一系列设备。比如钢轨打磨车,是由一辆动力车和6辆打磨作业车组成,96个大砂轮磨头可同时打磨作业;超声波钢轨探伤车是装有检测钢轨伤损设备的专用车辆,利用超声波进行钢轨伤损探测,能够探测钢轨的轨头和轨腰范围内的疲劳缺陷和焊接缺陷。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发展迅猛
人们常将铁路通信比喻为“中枢神经”,足见它在铁路运输中的地位。铁路通信系统为列车调度、列车运行速度控制、行车密度控制等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灵活的通信手段,高铁更是不例外。
自有铁路运营以来,铁路通信也就应运而生了,除了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业务,还为行车信号、电力、牵引供电信息(含票务系统)、灾害监测、无线车次号校核等系统提供通道。
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铁路通信设备经历了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通信的飞跃,从仅仅传输电话、电报发展到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线路经历了架空明线到对称电缆、小同轴电缆再到光缆的发展过程;传输设备从早期的模拟明线载波到20世纪80年代的小同轴载波,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准数字系列PDH技术,直至目前的同步SDH技术,一路高歌猛进。铁路通信系统经过几代的发展,已从单一通道、单一手段、单一功能发展为多通道、多手段、多功能综合通信系统。
江苏铁路在大规模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了对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运输能力和运输实绩全面提升。在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10年间,江苏铁路多次率先承担提速试验任务。京沪铁路沪宁段在电气化改造的基础上,顺利开行时速200千米的和谐号CRH系列国产动车组,是全国最早开行动车组的线路。江苏铁路迅速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运用铁路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