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乍读《民族的神话》,反感民族主义的人会感觉痛快淋漓:看看,民族和民族主义不仅是被“发明”的、被“想象”的,连那些所谓“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民族神话,大多也都是建构的,经不起严肃的学术考证和历史分析。这简直是直击要害,挖了民族主义者的祖坟。
《民族的神话》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推出的,当时恰逢欧盟进一步统合,在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引发一轮针对移民问题的民族主义反弹,右翼保守政治势力眼看老欧洲统合乃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便试图通过复兴所谓民族神话来为自己廓清话语空间和博弈阵线,以跨国界的、右翼的文化民族主义联合,去抢占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另类话语权。当然,老欧洲内部的各种族裔分离运动如西班牙巴斯克独立运动、英国的北爱问题等等,当时也有烈度上升之势。
与此同时,当时在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也迎来新一轮民族主义的勃兴,造成不少扰攘和纷争,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南亚次大陆,这无疑引发了人们对过往民族主义冲突的警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欧洲知识界掀起了一波研究和剖析民族主义根源、演变及其危害的热潮,旨在警醒人们认清民族主义的虚妄,避免重蹈民族主义冲突的覆辙。
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表明,知识界关于民族主义弊端复燃的预警声充其量取得了成败参半的成绩。欧盟一体化的加深,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似乎已证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民族主义复燃并没有能阻挡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然而近年来伴随全球化阶段性挫败出现的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叠加民族主义的喧嚣,似乎又表明当年欧洲知识界的担心正在变为现实。
如果说老欧洲因为移民和难民问题导致的是“旧疾复发”,那些被认为代表新欧洲的新民主国家如匈牙利等,由于遏制威权和民粹的机制本来就较为薄弱,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劲头儿格外高昂。前南地区的血雨腥风虽归于平静,但俄乌局势、高加索地区的冲突则表明在前苏联地区的民族主义纷争想彻底消停还有待时日。而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新一轮族裔民族主义的兴起已然成为政治现实,其与传统的宗教冲突相结合而升级的前景令外界忧心忡忡。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向被视为民族熔炉和宪政爱国主义堡垒并以超然于民族主义而自豪的美国,居然也陷入了身份政治的泥潭。而由此引发的一个更令人对未来感到不乐观的议题是,本来被赋予填平认知鸿沟加快共识和促进平坦世界达成的互联网,恰恰成了加剧身份政治和公共空间碎片化的罪魁祸首,元宇宙会不会成为民族主义的新竞技场?
此外,被不少人看好的所谓公民民族主义,在一些地方恰成新“乱源”,在原本相对稳定的血缘和族裔共同体内部,一部分人群因为对民主的追求难以得到满足,或超前于大型共同体的民主进程,而在政治层面趋于激进化,转而寻求一种另类的公民民族主义以彰显身份表达和推进政治诉求。
更令人恐惧的是,在人们忙着为民族主义“消毒”的时候,蓦然发现去民族主义的全球性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正在茁壮成长。相对于这种与全球化伴生的畸形恐怖主义,人们甚至开始怀念民族国家时代的激进民族主义了,至少传统的民族主义能够提供相对稳固的身份,彼此间的博弈更有章可循。在西方社会,不乏有论者认为代表土耳其新民族主义的埃尔多安是抵抗跨国界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中流砥柱(虽然也有人认为他有意放水,将祸水引向伊朗和叙利亚),甚至认为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反伊斯兰国的堡垒。
或许面对这种建立在极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基础上的新型全球恐怖主义,人们应该呼唤民族主义世界的复归,并给民族主义及其历史作用适度正名?或许民族主义不是万恶之源,不是也有不少学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建构,本身就是为了驯服宗教激情,填补后宗教战争身份空间难题的一种努力?或者更进一步,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神话平反?
连以揭批德国民族神话为能事的德国学者明克勒也都承认,一定意义上的民族神话,能够凝聚人心,让人们做出重大牺牲。一如在不少人眼里,乌克兰民族主义肯定是乌克兰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在此二者可以被视为一体。福山也指出,过于强调身份政治,反而耗散了原本可用于应对美国社会不平等日益加深、族裔矛盾多发等挑战的资源,或者说形成了被剥夺者的内斗,而缺乏合作空间的多元文化加社区自治可能会从根本上削弱政治共同体的根基,进而带来“国将不国”的未来。
这些纠偏都有其道理,但是过于热衷于回望和修复民族主义正面历史,只能更多表明面对现实的挑战,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既往的思想和观念资源库里找寻心目中的宝贝,加以表面上与时俱进的更新与包装匆匆推出,然而这样散发着陈腐的历史气息的“利器”不可能胜任其新时代的使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所谓去民族主义化的失败。关于民族主义的回归,一个现成的解释是现代化的挫败,也即人们低估了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那些背井离乡者带来的疏离感,以及给那些既得利益者带来的损失,从而低估了他们对一种新归属感的高度需求。而关于身份政治,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左派们放弃了通过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努力促使国家推进公平进程的企图心。
其实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说,恰恰是全球化和城市化“过于”成功,令数以亿计的乡村青年出国进城,结果超出了现有经济模式的承载力,从而令他们重复了祖辈们曾经遭遇的挫败经历,一如西方福利国家构建的阶段性成功,才令尖锐的阶级和族群矛盾得以缓和,从而为更为“奢侈”的身份政治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而由于对现状满意者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去挺身而出,加之那些沾了全球化光的人们面对失意的同胞甚至会有一种羞耻和愧疚感,便显得捍卫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人群势单力薄。
过往的历史已经证明诉诸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无益于应对现代化的阶段性挫败,未来的出路必然依然是继续采取朝前看的、在多元的文化民族主义版本间继续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个升级版的、其红利能更平均分配的全球化进程,而知识界继续提醒人们各种新老民族主义的危害,然后静待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既得利益者能够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各种激进主义方案迎来更多的碰壁与搁浅。在摇摆中前行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宿命。
《拉斯普京:信仰、权力和罗曼诺夫皇朝的黄昏》
作者:[美]道格拉斯·史密斯
译者:徐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98元(全二册)
拉斯普京既是一名西伯利亚农夫,又是俄罗斯帝国宫廷中的显要政客,他的一生像一部黑暗童话,在现代史上占据了极为引人注目的位置。被谋杀一百年后,“圣魔”拉斯普京仍被层层谜团笼罩,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位离奇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的传记,还是对俄罗斯帝国如何走向覆灭的生动刻画。
《与屠刀为邻: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作者:[法]让·哈茨菲尔德
譯者:龙云 等
出版社: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定价:118元
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作者经过长达14年的走访调查,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人类浩劫。
作者:[英]朱利安·杰克逊
译者:魏本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定价:78元
作者是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法国史研究权威。本书曾获得2004年沃尔夫森奖,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
《癌症传:众病之王》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马向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38元
本书是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用6年时间完成了《癌症传》,译者则用了近8年的时间对中文版进行细细打磨。全书讲述了百年来,人类医学与癌症抗争的历史,从麻醉与消毒手术的完善到提出根治主义手术,再到人类发现能够用于治疗极个别癌症的化学药物的化疗,以及放射性疗法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