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萍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0)
体育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知识、技能与方法,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铸造学生勇敢奋进、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欣赏、体验、感悟美的意识,展现学生青春活力、阳光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深入“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1]。2016年9月,教育部成立专家组,专门研发适合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再次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3]。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的项目,啦啦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何通过啦啦操教学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保证啦啦操教学的效果,本研究认为,应该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实施教学评价,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促进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何谓核心素养?最早于2007年朱丹发表的《抓住核心素养 切合就业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认为,“素养,指日常的修养,也即指平时所达到的水准层次,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层面”。他进而认为,“职业语文素养,指日常所获得的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水平”[4]。最初的研究已经意识到“知识、技能、态度”与“素养”关系密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更加突出,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有效解答“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课题,并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辛涛等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学生知识、技术、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能力,是学生个体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实现终身学习、达到个人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这种素养不但可以推动个人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国体育教育界一直被高度重视,并在学科成长过程中逐步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明确被写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以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为目标。
尽管教育部确定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但理论界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仍不会停止,杨坚[6]、刘亚茹[7]、张广磊[8]等学者提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组成,但是区别于上述的“体育品德”,他们认为应该换成“体育水平”。通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水平三个维度进行界定、理解、定位核心素养的内涵结构及价值意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赵然然等[9]、郭锦鹏[10]、张晗[11]等专家又拓展了核心素养的内容,认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而且必须包含运动情感、体育行为、健身意识。这些观点与国家育人理念较为一致,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健身技能、运动方法,而且必须鼓励学生发展心理品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有社会责任心的优秀年轻人,同时使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和依据,制订了体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建立完善了学科知识体系,也为体育学科发展质量提供了评价依据。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据此设置考核评价标准,各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巧和方法,重视学生体育意识与运动能力的培养,又必须调动学生运动练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与体育教学目标,采取不同途径和措施系统地获取、研究和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评估的活动[12]。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但对体育教师更新课程理念、优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体育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2],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有效监督,让学生了解自身完成体育动作的状况,帮助学生形成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客观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能力,激励学生努力锻炼,推动学生个人体育技能、体质、心态等多方面的成长。
在高校“啦啦操”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教学评价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体育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促使其摒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大胆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啦啦操”课程的喜爱和向往。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变化,意味着教师在“啦啦操”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改进都会相应地改变,从而形成以评导学、以评促学的局面,更有利于提高“啦啦操”课堂教学的质量。
进行评价时可以有效地了解教学流程中的优势与缺陷,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得到及时改进,教师可以精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提升专业水准,学生也可以学到更多专业性、系统性的技术技能。如技巧啦啦操不仅要展示健康向上、活力无限的舞蹈,还有抛接的技术动作,底座和尖子相互配合,尖子落下后由底座负责接,并同时进行不同的难度动作。路线的移动、场地的利用、队形的变换等必须由教师和学生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与磨合才能完成。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实践中,以完成最终完美的动作技术造型为指向,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刻苦训练、团结奋进、密切配合,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课堂才是教师的主要舞台,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立足教育的重要根本。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教师可以明确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缺点,不管是在啦啦操的训练方法、比赛的组织、音乐的剪辑,还是在身体素质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舞感训练等各个方面,都能清楚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往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在今后的提升。
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制度是中国高校教育全面素质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管理思想。科学、合理的“啦啦操”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清楚地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状态,还可以反映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状态,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啦啦操运动是一个富有团结协作性、动感活力性、风格突出性等特色的体育项目,融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身。啦啦操项目的训练,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积极与阳光、团结与协作的精神面貌,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但是,部分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采取以考为主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兴趣、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及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评定。
随着我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标准的测试与评价制度。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采用统一的标准测评学生的水平,或者考查学生是否遵守教师的指令[13],考试的内容一般是课堂学习的一段啦啦操舞蹈套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只需在学期末时进行一次性终结考核就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评价目的,以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施课程评价时的行为[14]。高校啦啦操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把知识、能力、发展三者割裂开来,强调技术达标评价,仅仅对学生的动作学习过程进行简单的表象评述[15],却没有把评价的反馈调节、诊断指导、激励导学的功能发挥出来。
新课程改革需要使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形成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主体[16],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改进评价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在高校啦啦操项目的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评价也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营造公正开放、轻松自由的评价氛围,消除学生对评价固有的疑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评价。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评价,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进一步反思,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部分高校教师习惯性地片面评价学生,缺乏民主性,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课程评价难以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啦啦操”课程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整体的内容安排以及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六个组成要素,遵循培养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思想,选择考核内容,设计评价的指标及权重的分配。
“啦啦操”课程的安排大致为掌握基本技术技能的阶段和自主创新创编阶段。这两个阶段出现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体现出来的主要在情感态度与习惯和技术技能方面,其中情感态度与习惯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态度、意志品质、合作交流、学习创新四个方面,技术技能在“啦啦操”课程中表现为规定套路和自编操的完成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将“啦啦操”课程教学两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指标归纳出来(表1、表2)。
表1 教师评分(70%)
表2 学生评分(30%)
课程评价有着启发激励和促进推动的功能,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发挥学生能力的多样性,课程评价就需要更有效、更具实践性、更灵活、更科学。啦啦操运动通常以团体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训练、学习、纠错、测验、评价、创编以及表演等。
表1、表2中的评价指标会运用到整个“啦啦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分中,采用学生小组间互评、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小组内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方法对“啦啦操”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随时反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及时调整教学的相关内容。
4.3.1 教师评价
如表1所示,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已教授的规定动作、学生的领操能力、课堂表现、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在规定动作的考评中,通过对啦啦操评分方式的介绍,教师将对学生成套动作的熟练性,动作完成的规范性,身体四肢的协调性,动作展现出的力度、美感,还有个人表现力进行观察和评分。教师在评分时做到公平、客观、公正、真实,不能有私人情感偏向。教师在测评领操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宜采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口头评价,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和意志品质。课堂表现方面的测评,教师要留意整个啦啦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包含课堂学习的认真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领操时是否可以自信展示、在完成集体动作时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表述动作或情感时是否具有条理性与创造性等方面。理论考试可以以答卷或口头回答的形式进行。考勤则在每节“啦啦操”课实时记录。
4.3.2 学生评价
在进行规定动作的评价时,学生运用教师教授的评分方法对学生进行小组间评价,学生在评价时要做到公正、公平、客观、真实。学生可采用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进行自编操的评分。教师告知学生自编操时的注意事项,包括队形的变换、开头和结尾造型的展示等,学生对组内的学生和其他组学生在创新编排、学习动作、练习动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练习进度以及合作意识进行评分,自编操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有完整的开头、中间、结尾的环节,主要对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等进行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就是学生自我内省的过程,可以检视自己学习啦啦操过程中的表现,对学习动作和团队配合的参与态度、自身的努力程度、与队员的合作态度、最后的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17]。
高校“啦啦操”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甄别、达标,而是培养大学生对“啦啦操”课程的兴趣,推广啦啦操运动,找到更多符合大学生学习需求的项目,更好地进行“啦啦操”课程的教学。在进行“啦啦操”课程评价时要细化评价指标,明确指标的权重分配,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完善“啦啦操”课程的评价体系,还有利于啦啦操运动在高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