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 施静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2021年10月,国家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能培养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地位越来越凸显。
创新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也亟需创新。而由于学科渗透交融现象日益凸显,加之科学研究的细化、对象的复杂性等,创新团队的力量也越来越受重视。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能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学科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效率[1]。
六盘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大力推进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应立足于地方产业发展,突出学科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实现团队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
2.1 组建团队。结合六盘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服务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着眼于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以严守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具有“双师”水平和“双师”素质的教师中,选拔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组织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遴选一批能够开发产品、进行工艺改良、攻克生产难题的优秀教师,联合企业专家,根据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和专业学科所长,组建结构化的科技创新团队。
2.2 团队建设内容
2.2.1 创新方向。清晰准确的创新研究方向是团队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能使团队走得更远更快。着眼六盘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紧盯刺梨、猕猴桃、食用菌等凉都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拓展校企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工艺改良、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同时不断将产业、企业更新的标准、要求及技术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开发活页式教材,培养厚德精技的工匠人才。
2.2.2 创新机制。健全教师校企互聘共育机制,落实“在职教师+企业员工”的双身份人事管理制度,将教师在企业任职的表现纳入聘任、晋升、职称评定,形成制度。积极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人员培育机制,有机融合学校的知识资源、课程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场地设施,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培育基地,完善科技创新团队人员共育机制。
2.2.3 强化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优化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应具备创新精神、能力及较高的学术水平,勇于开拓;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3]。鼓励支持团队带头人通过学历深造、线上或外出培训交流、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等多种方式,丰富团队带头人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强化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其洞察社会、产业变革的敏锐性及决策的科学性。优化团队结构,遴选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同时注重加强传帮带培养和人才储备,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结合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形成专业互补,找准定位,开展相关方向的课题研究,进行相关培训提升。
2.2.4 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提升团队凝聚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内生动力。与其他专业的科研工作相比,农业研究环境条件较差且周期长[2],因此团队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及日常工作中,通过“青蓝”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将吃得了苦、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团队关系传承下去。一方面加大对优秀成员的宣传表彰,树立榜样,另一方面给予相对落后的成员以认可、鼓励和帮助,激发潜能,实现团队成员共同发展,强化团队凝聚力。
2.2.5 制定合理的评价奖励机制及团队管理制度。定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结合,既要注重课题项目、专利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要重视对教学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对地方产业及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量。吸纳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相关人员参与,形成多元评价格局,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动态评估制度。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专班的监督评估职责,实时监督、解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开展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按年、按季度总结工作推进情况,在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报告,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现有的团队管理办法基础上,加强组织、政策、资金的保障。由部门负责人牵头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积极争取学院政策和资金支持。选择具有行业示范作用、先进设施设备且产教深度融合的企业,共同制定团队年度任务。
通过开展“产学研服”4方面工作,以合力作战的方式实现团队建设。
3.1 产。一是深入六盘水刺梨、猕猴桃、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进行调研,通过线上查找资料、数据,实地走访产业园区、相关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等方式开展,梳理总结调研发现的问题,通过团队智慧或者开展科研加以解决;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加深校企合作程度、发展合作企业数量。此外,不同于寒暑假企业实践,不定期派遣教师到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初好等行业先进示范企业进行为期一个学期或一年的长期实践,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研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新技术、新标准,发现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3.2 学。一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引企入校,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置教学项目,通过体验式学习、生产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同时聘请团队成员中的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标准,承担一定程度的课程教学或开设讲座,在学生实习阶段,作为学生实习导师,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协同育人导师体系。二是教师将在企业实践的经验、积攒的知识、学得的新技术和标准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毕业和就业的紧密衔接,做到毕业即可上岗。三是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长,进一步组织小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市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以赛促教促学促改。四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开展教师、教法、教材改革,课程思政改革,课赛融合推动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同时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模式,重视过程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操能力的考核,也要考察毕业生与企业的匹配度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综上所述,培养适应猕猴桃、刺梨、食用菌为代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 研。通过前期调研,着眼于产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依托刺梨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广泛开展食用菌引种、种质资源开发,刺梨、猕猴桃绿色栽培技术,同时,围绕六盘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以“凉都三宝”等为重点的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展以刺梨、猕猴桃、食用菌、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工艺改进、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积极申请项目课题,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与企业合作,在参与企业实践生产中,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进等方面开展横向项目研究,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
3.4 服。积极履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一是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团队成员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果园,现场进行技术讲解、操作示范和问题解答,以“老科特派”带“新科特派”的模式,给农民宣讲土壤培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农业知识和技术,传承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传统,同时促进团队青年成员的成长。二是建设刺梨、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和推广,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致富。三是筑牢课堂教育主阵地,以“全日制人才培养+职业农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针对全日制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等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厚德精技、服务社会,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责任感。同时发挥职教特色优势,举办新型农民培训,针对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等,到乡镇、田间地头、猕猴桃园、刺梨基地等开展蔬菜种植能手培训、刺梨修剪能手培训、猕猴桃绿色栽培技术培训等,针对培训对象特点,开发培训教材,创新培训方法。四是与中小微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生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提供员工相关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