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栋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核心要求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同向同行”[1],为高校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服务育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服务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些学者认为服务育人功能是指学校在教学、图书、实验工作以及教务、学生、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中,以真诚的工作作风、和蔼的工作态度、完善的服务措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也就是说,通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服务岗位优质的服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激励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实现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育人工作新格局意义深刻。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我们应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将服务育人意识融入头脑,既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又要凝聚育人共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深入挖掘服务育人工作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后勤保障部门为学生生活提供细致的服务;图书馆启动面向重点学科和重点团队的学科服务;医疗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安全保卫部门强化学生安全教育,使用多种媒体手段,普及安全知识的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等。真正做到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3.1 以创新为立足点,构建服务育人理念体系。“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要坚定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中心环节,树立育人理念,创新服务育人机制;完善服务内容;彰显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服务育人功能,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高校整体上的育人合力。
3.1.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需要,用学生爱听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将学生教育、管理、学习、生活纳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把服务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学生入学、学习、毕业各个环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走出校门,自始至终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1.2 形成服务育人强大合力。高校教职员工紧密围绕立德树人,重视“课程思政”的新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点滴做起,对自身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更新完善,把育人渗透到一切服务工作之中。专业课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师资团队协同配合的力量,针对学生特点,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3.2 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育人内涵
3.2.1 建构育人共同体。整合党委部门、行政机关、思想理论课、专业课程、学工等各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建构学校服务育人共同体;建立健全学校服务育人质量监督制度,强化对各教学单位服务育人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管理。
3.2.2 构建服务内容新体系。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要,完善服务内容,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建立多渠道信息沟通机制。遵从教育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确有实效的教育和引导。
3.2.3 加强服务育人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专业素养,强化育人能力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教职员工进行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职员工素养提高的长效机制,出台相应的文件和政策,强化服务育人的重要地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一是完善培养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开展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系统的集中轮训,可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地进行,并使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创新培训形式。组织教职员工开展爱岗敬业、教学技能大赛、精品课评选等活动,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风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带动和促进学校整体服务育人工作的提高和进步。
3.3 构建网络服务育人机制,增强服务育人效果。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已成为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如今网络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他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成长感悟、学习素养、专业见解等内容的对话,实现思政育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通过构建网络服务育人机制增强服务育人效果。
3.3.1 网络育人的特点。网络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快捷性、生动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在高校服务育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介质无法替代的[3]。第一,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育人过程具有隐蔽性,使得高校教育由直观现实的领域扩展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传统育人的显性教育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隐性教育,把教育内容隐藏于教育载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第二,网络信息沟通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地位的情况,打破了单方面静态的沟通方式,实现了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使学生在接受他人知识及思想教育的同时,能够反馈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意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4]。第三,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育人资源更丰富、获取资源更便捷,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成长、全面发展过程中利用所学所知的网络知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3.2 发挥网络资源整体效应。应发挥网络资源整体效应,完善网络监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服务育人效果。第一,坚持正确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政治舆论导向。建立多渠道、全天候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设立学生服务热线和信箱,建立微博微信平台,深入学生之中,解答大学生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澄清混淆是非的观点,向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有效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第二,建立覆盖全校园的无线网络系统,结合实际需要实现育人目标,加强校园网安全监管,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网络与计算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