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研究

2022-03-22 21:16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馆员图书馆

张 劲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 湖南 岳阳 414000)

所谓“职业倦怠”,即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职业倦怠一般表现在服务行业尤为明显,在服务行业中那些助人行为因为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图书馆是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辅单位,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办得好不好不仅仅是只限于馆藏资源丰富,更主要还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其中馆员的能动性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消除馆员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服务意识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 高校图书馆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综合因素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非个人化的现象,和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有关。

1.1 社会环境因素。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作为学校的教辅部门,从属性和服务性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原则。社会环境因素对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图书馆在“象牙塔”的大环境下要遵循学校人事、财务、组织纪律等各项制度安排,导致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接受。这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此导致馆员的即时成就感较低。

1.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工作模式也由当初传统的、简单重复的借还工作,逐渐衍生了推广阅读和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服务的内涵。随着服务形式的改变、内涵的延伸,图书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急需引进。但是由于学校在编人员的限制,人才引进难,加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低,知识和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且年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如我馆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全馆70人而男性馆员只有11人。图书馆的工作属性决定了馆内男女馆员比例失调,女馆员在传统观念中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任务,人精力有限,加重了心理负担,带来负面情绪,这样势必影响工作。

1.1.3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具有服务性、单调性、重复性的特点,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的宗旨,高校图书馆服务仅限于在校师生,服务对象单一,每天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馆员来说不用花费多大的精力去服务,因为学生和老师都是比较有思想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比较明确,来到图书馆就直奔主题,较少有问题咨询馆员,这样导致馆员较少与人沟通,容易产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与公共图书馆最大的区别。

1.1.4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资福利由学校统筹,待遇比较稳定。干好干坏一样,只要不违反纪律就行,这导致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容易滋生惰性心理。

1.1.5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搞定人们日常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渐渐淡化。与国外相比,图书馆职业在国内认同度不高,人们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普遍还停留在借借还还等简单机械劳动的印象中。同时,馆员自身对工作也存在错误认识,例如,我校一线教师、秘书、辅导员很多都想到图书馆工作,他们认为图书馆工作轻闲,没有压力,是“躺平”的最佳去所。当前,高校图书馆里的流通服务一线岗位,女性和学历不高的馆员长期被模糊价值观、自卑感所笼罩,缺乏自信心,导致工作消极懈怠。这又使得馆领导在进行岗位分配时,就常将一些工作能力差、业务水平低,甚至是临时工分配到流通服务岗位。这种轻视流通服务工作的思想又导致流通馆员对服务工作认识不足,消极怠工。如此恶性循环极大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

1.1.6 高校图书馆馆员存在老龄化趋势。现在图书馆引进人才大都需要硕士以上学历,且有编制限定,因此年轻人较少,剩余的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馆员。

1.2 个人主观原因

1.2.1 馆员角色定位与师生认同感之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相比,服务环境更封闭,服务对象更单一。在高等院校这样精英云集的大环境中,馆员也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表明,服务对象对于馆员的评价与馆员对于自身的认同感有一定关系。如对于读者需求无法满足,这样馆员心理上的职业认同感就会低落。反之,如果某位馆员的专业服务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得到了读者的称赞,自然职业认同感会油然而生。

1.2.2 馆员知识素养、性别、性格与岗位配置的矛盾。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既有硕士学历和副高职称以上的高级人才,也有大专,甚至中专、高中毕业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馆员在外语、计算机和图书馆专业素养知识上大多欠缺,无法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面对师生高素质群体经常不能深层次解决问题,甚至有时一问三不知,只能回答简单的咨询。由此馆员的心理产生自卑、焦虑、失落感等各种不良情绪,导致工作消极,怨天尤人。

高校图书馆岗位分办公室、资源建设部(采编部)、流通部(读者服务部)、信息部和技术部。馆领导进行岗位分配时大多只考虑馆员的学历、专业,不太注重个人性格、心理方面。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性格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外倾向的馆员做分类编目工作就不能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相反,让内倾的馆员做流通服务工作,当面对读者时可能不善言谈,过少沟通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因此,馆员的个人性格也应是岗位分配中该考虑的问题。

2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缓解举措

2.1 组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馆内氛围。在工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是当代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本管理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追求的是和谐,它强调在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管好人、用好人。高校图书馆员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大多数馆员特别是流通服务岗,实行弹性工作制,二班倒,导致馆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加上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接触的服务对象单一,这样无形中就容易使得馆员产生个人心理压抑,精神萎靡不振、消极对待工作的现象。此时馆领导要及时与馆员交流,充分肯定馆员的工作,给予馆员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激发馆员的自尊和成就感,关心馆员的家庭及社会诸多方面遇到的问题,排解馆员的不良情绪。

2.2 发挥“鲶鱼效应”,制定绩效考核,激发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这主要还是因为馆员的待遇与学校大环境挂钩,馆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划拔。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年终绩效奖的发放有了新规定。例如我馆馆员的年终绩效奖30%部分已经下放到馆内,图书馆可以根据馆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制定出量化表,结合馆员之间互相评分,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使能者多得、不劳者无获落到实处。另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称晋升以及职称工资发放相比教师和行政人员是有一定差距的,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定上对馆员有所倾斜,这也有利于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校应对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满足馆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构建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馆员真正做到各尽其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图书馆事业。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馆员图书馆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去图书馆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