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超,沈克印,2,章钰晗
(1.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已催生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模式,持续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提升体育产业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1],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现状作出的前瞻性选择,也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指引了方向。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要促进体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统筹建设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加快各类智慧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场地设施的建设,切实形成数字体育“内核”[2]。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大环境持续向好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迈入了数字化转型的大门,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完整的市场架构,依托数字技术助力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还不够清晰。鉴于此,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探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挑战,进而提出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随着数字经济在社会中的持续深入和渗透,其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基础上,进一步触及产业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3]。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重新塑造新的产业价值链,进而改变固化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供应链协同模式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发展模式的改变推进体育产业在内容、形式、手段方面的迭代升级,从而达到扩大体育产业主体的经济效应、提高体育产业生产运营效率的目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具备的方便共享、低成本流转、复制等特点不仅加速了体育产业内部各要素的流通、降低了业务成本,还推动了体育产业价值创造方式趋于以消费端为导向的转变,贴合市场与消费者与时俱进的需求导向。这一转型过程赋予了体育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去创造新业态、新平台,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形成智慧衔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合发展,激发出体育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历程来看,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产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宏观层面上扩大了体育产业经济效益。2021年4月,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为13.31%,较2018年上升了2.23个百分点,对经济产出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体育产业领域中,数字化一方面可以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以数字技术来改变传统体育资源的运用和投入模式,实现资源与要素的协作化开发,有效促进体育产业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广泛聚集和高效匹配,业内主体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体育产业创新效率,以数据流作为基础,整合带动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协同发展,业内主体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扩大范围经济。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管理结构优化。传统体育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覆盖面较窄,产业管理结构较为单一,在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协同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中指出:在多数体育产业类别增加值下降的形势下,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增加值的增速位居首位,增长18.9%,体现出了体育产业向信息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而打破传统的管理结构,借助数字经济发展优势逐渐向扁平化管理结构、数字化管理方式、自组织化管理模式方向演变则是产业的目标导向。产业的组织分工更加合理明确,管理沟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体育产业资源实现高效运转和分配。三是在微观层面上加速居民体育消费转型。数字时代的来临,体育消费呈现出明显的需求性特征,多元化、异质性以及个性化特征凸显。数字化转型促使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所发生改变,譬如:疫情期间线上健身、云端赛事的开展,以及与AI、VR等数字科技融合催生出的新型沉浸体验式消费新业态。这是由于随着居民对体育消费需求热度的不断增加,对健身设备的要求也更加精细化,而智能化体育产品的创新推广,正逐渐打通线上线下体育消费的壁垒,体育消费者不再追求体育产品单纯的使用功能,开始注重自身消费感受与需求的满足。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驱动了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者实现价值共创,助力体育消费新业态的形成并促进了体育消费模式的升级。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和体育产业总产出值均呈现扩张态势,但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全国性疫情防控工作的展开,各类线下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相继取消和推迟,体育产业各细分领域增加值相比往年呈现严重下降,体育产业发展“重新洗牌”,产业内部呈现强弱分明、资源向头部产业集中的趋势。主要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以及体育场馆运营等传统的线下服务性领域较为突出,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呈现出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极强的渗透性和成长性,颠覆性地转变了体育产业的生产、消费、服务方式,疫情下的体育产业也展现出面对市场冲击的应变能力,为体育产业市场经济复苏、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了疫情之下产业核心业态的更新迭代。线上健身培训、线上体育用品销售、线上体育赛事等新模式势头强劲,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潜力。例如:Keep作为一款多功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App,在疫情期间通过聚焦线上家庭运动场景模式,进一步完善居家智能运动,通过开展线上健身打卡、线上健身指导的课程,大幅度提高了月活跃用户数量,如今已获得20亿美元估值,实现了体育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了疫情之下产业内部资源整合。疫情冲击和数字技术高速成长的双重影响加强了体育产业内部资源整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将体育产业内各细分领域的彼此渗透、融合发展,打通体育产业运行发展中各环节的数据链,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关联度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数字技术将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主导力量,带动体育行业的发展实现新蝶变。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传统的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的过渡与转变,传统的体育消费产品供给模式与人民实际体育消费需求之间的不对称日益显现[4]。通过数字化转型将体育产业各生产环节进行调整,运用数据分析预判市场动向、消费者需求,大幅提升顾客消费体验,有效提高各环节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首先,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效率和推动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需精准匹配、支持新的数字业务和运行机制的渐进过程,体育产业中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原有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在需求层面还是在供给层面都能实现更加及时、长期、深度的交互,从而推动体育企业为消费需求提供精准识别的途径,减少体育企业低效和无效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5]。其次,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体育产业供给对接需求的针对性,强化供给端的生产服务能力,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国消费模式升级换代与体育产业不相匹配的问题。例如:浙江省金华市体育局通过增加体育服务业的供给,推出体育公共服务线上平台“金华运动银行”,市民可以直接查找本地体育场馆,支付门票费用以及一些日常活动的便利服务,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服务供给,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将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后,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了科技要素的力量,以创新思维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体育服务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拓展体育产业的创新链条[6],做到体育资源的自动化、最佳化供需匹配调度,从而实现产业联动,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2019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7]。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平台成为企业、政府、市场等之外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而不同市场主体在平台上的关系由竞争变为了共生,发挥了关键的协调作用,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优化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精准匹配。一方面,“互联网+体育”所产出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是在传统体育产业上的一次升级,并驱动出各种体育数字营销平台的出现。体育数字营销平台凭借高效的在线数字技术优势,加速我国体育产业互联网销售新模式的发展,成为替代线下实体消费重要的新消费手段[8]。例如:阿里体育虽上市较晚,但是率先提出了以数字经济的思维创新发展体育产业链,依托自身强大的电商基因、大数据优势,利用其数字平台把体育运动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贯穿起来。阿里体育发布的2015-2018年的电商平台的体育商品消费数据显示,天猫和淘宝平台上运动鞋服和体育装备的消费人次从1.8亿人次增长至6.6亿人次,消费金额从515亿元增长至997亿元[9],展现出了强大的线上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体育平台促使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效应更快更准确地挖掘一定数量的用户和供应商。像类似通过虚拟社区、新媒体直播等形式搭建融合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网络分享平台,设立训练打卡与分享奖励机制[10]。通过利用特定人群来不断提升数字平台的商业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体入驻,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态势,在促进体育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宽了体育产业融合新路径,带动体育产业与科教、生态、文旅等相关业态跨领域发展融合,以及体育产业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体育作为一种切合现代社会低碳生活理念的一种多元化的身体运动,是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有机结合,体育产业在发展中也具有节约型、高效性、安全性等特征,是低碳发展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具有实践低碳发展的先天优势。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体育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融合方式,能够极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助力体育产业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精简原本冗杂烦琐的中间环节,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降低产业整体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促使产业链协同降低碳排放[11],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能源消耗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例如:安踏集团近年在鞋类产品的前端设计和选品阶段充分利用了数字化3D设计技术,极大降低了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总成本综合下来约为原来的1/5,在带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动其全链条数字化升级,降低了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和智能化生产。其次,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产业生产活动效率,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从整体上实现节能减排。在一些大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中,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手段以及控制技术的共同作用,来对大型场馆的能耗、灯光、湿度、温度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场馆的低碳化运营。再者,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鼓励业内主体参与节能减排。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全面使用数字化平台来管理全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不仅首次在“冰丝带”实现了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技术,且实现了冬奥场馆的绿色电力供应,达成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产生的碳排放量全部实现中和。最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引导体育消费端行为助力产业消费绿色发展。例如:耐克研发的新材料“Flyleather”,主要由50%的回收天然皮革纤维与水结合制作而成,在生产过程中相比传统皮革节省90%的用水量,相比制作一双传统球鞋产生碳排放减少一半。通过数字技术突破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刻板形态,上市后在同类商品中占据市场优势,并引导了体育产业绿色消费新风向标,顺应现代社会绿色循环、低碳消费的需要,成为体育制造业的新生力量。
首先,数字化转型速度过快与体育市场人才量少质低的供需失衡矛盾。体育产业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规模与质量是决定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关键要素[12]。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间接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对数字化人才紧缺的问题。在数字创新和市场力量快速融合、体育改革任务和发展任务交织磨合等众多因素下,体育产业的结构随数字化转型不断变革,体育市场大幅度提升了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但无论是人才的水平或是质量,均难以达到数字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对于复合型体育数字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基础建设的培养模式存在固有矛盾。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体育人才不仅需要通晓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更需要关注经济、政治、教育、商业发展等外领域知识,通晓多元化要素、主体与体育的融合,这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减少了可用人才的数量,人才供应与现有人才水平之间的鸿沟逐渐显现。同时,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职业与专业不匹配的趋势,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能够在职业规划中学以致用的比例很小,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需求脱节[13],高校理应承载培养数字体育相关人才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但课程内容与课程覆盖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较少,实践较少,培养模式的固化导致了原体育从业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从业经验,但理论水平和跨业融合能力不够突出并呈现劣势,对于数字体育发展动向的机遇捕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数字人才门槛过高与评价机制的缺陷形成了劳动力保障不足的问题。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人才作为体育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相较传统人力而言,要求其更加全面和专业,数字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数字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信息相关,但传统体育人才评价机制本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数字体育包含了更多的主体和生产要素,使数字体育人才评价机制面临的问题更加棘手。从本质层面上讲,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实际需求相背离,针对不同类别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仍沿袭单一老旧的评价准则,评价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和贴合实际,同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仍有明显差距,还不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于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市场仍需科学规划、深化改革、整体推进。
首先,对于现阶段体育产业来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把控成本与转型周期过长并存的问题,制约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发展[14]。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态发展过程来说,主要分为认知、探索、应用、系统化、全面转型五个阶段,通过信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经营数字化三个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系统硬件等范围之广,往往需要高昂的费用,使得数字化投资见效慢、周期长。例如:安踏集团在疫情常态化下开展了线上销售平台有赞商场,其在科技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极致价值方面的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15]。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大量的数字实验成本,中小型体育企业在短期内通常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其次,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方向和引领。2021年9月,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的《2021年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中国企业比例由去年的11%跃升至16%,但这个数值依旧偏低。对于体育产业大环境来说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部分体育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并未找到未来竞争的着眼点与商业模式,相关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公司的业务发展不具备相关性,产业发展战略对数字化部署方向的指导性差,难以融合发展。对于产业内部来说数字化转型战略难以跨企业层级流动、跨业务领域拓展,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字化发展氛围,难以触动到体育产业的转型核心,特别是对中小型体育企业来说风险过高。最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投入难以持续,数字技术价值无法充分释放。《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显示,尽管80%的企业在疫情期间选择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工作,但对于生产运营等核心环节,高达 78% 的企业无法利用实时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主体相对薄弱的现实背景下,体育产业投入大部分停留在试点阶段,投入无法持续,中小体育企业在原有的系统设备上进行数字升级,在出现问题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稳定的防御架构,加之复合型体育数字高端人才被大型体育企业垄断,中小型企业难以匹配相应的数字化人才来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价值。
一方面,政府角色缺位,缺乏有力引导和支持。从政府视角出发,在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以及支撑政策单薄性和粗放性问题较为突出。而数字体育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财政力量的支持,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一是体现在国家财政对于体育投入常年维持在0.4%左右,政府对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扶持政策的弱化促使体育产业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因为投资回报率不够显著而陷入启动困境。二是体现在由于政府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内容尚未涉及体育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管理办法领域内,与之相关的监管政策体系也未能有效地建立。政府作为执行主体,对政策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各部门工作的执行等问题缺乏协调,影响着政府决策的执行力。另一方面,相关规章制度欠缺。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扩张门槛降低、领域边界被打破,新的数字商业模式对传统监管方法提出挑战,老办法与新业态的管理错配导致的监管滞后性阻碍数字化创新与发展[16],目前尚未出台专门性针对“数字技术+体育产业”的政策文件进行战略引导,再加上我国《体育法》本身发展较为滞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泄漏、网络安全、劳动保障、行业垄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影响行业监管中的有效制约和关键生产要素的权属,致使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工作协同,增大了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一方面,数字鸿沟致使新型体育数字基础建设区域失衡。从当前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与发展来看,需要依托各类体育数据平台、信息方舱、管理系统、决策中心等共同搭建的数字体育基础环境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包括新型体育基础设施接入层面与数字素养两方面的鸿沟,制约着新型体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从接入层面来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城镇网民规模达到70.6%,但我国仍有非网民规模约为4亿[17],体现在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在网络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导致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发展较好的地区数字化水平程度较高。从数字素养层面看,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地理环境条件复杂,公民数字素养难以保持协同性,发达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整体数字素养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知识沟”的出现,更多地表现为由数字素养差距带来的对数字智能设备的应用不足,以及数字技能的欠缺,并对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数字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数据资源价值潜力有待释放。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失衡和不足情况下,导致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大数据平台数量和质量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体育产业中的数据资产和数据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阻碍了体育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以至于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难度过大,传播范围较窄,难以形成信息交互的局面。对于数字化转型本就处于起步阶段的体育产业来说,数据信息的闭塞将制约产业转型的整体水平,难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消费变革,体育企业或将面临供应链中断、融资困难、区域发展失衡、转型难以深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一方面,完善政策设计。目前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没有明确的有关数字体育的法规内容,但国家从多方角度皆鼓励各政府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例如:江苏省在2021年12月28日出台的《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从发展形势、远景目标、重点任务、推进策略四方面入手,对于本省的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指引。因此对于数字体育政策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当地育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客观合理地拟定出符合当地实情、彰显地方优势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计划[18]。同时,应注重政策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加强地区数字体育配套供给,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融合落实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构建数字化治理协同体制。要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发挥在体育数字化治理当中先行示范的作用[19],规范体育产业数字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新治理体系。充分调动政府、体育企业、服务机构等主体的积极性,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形成政企之间的安全信息共享。例如:江苏省体育局出台《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强化通过协同监管来对体育数字化市场利益格局调整和风险把控。不仅优化了政府服务与治理,还避免体育企业区域失衡发展进一步加剧,引导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健康发展。
首先,从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层面来看,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对象一定是人民,是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通过社交体验、参与感、对产品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最为真切的指导依据。例如:线上健身类App在上线初期最有效的推广方式便是聚焦用户的体育需求,通过研究用户的运动喜好、线上健身需求来制造用户感兴趣的吸引点,产生新的体育消费,在带动自身经济创收的同时又让用户自主地参与到了推广发展中,提升数字体育消费新群体的黏性。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体育产业,重点推动数字化体育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加快科技攻关力度,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开发者平台等新型协作平台发展。建立以体育产业园区管理、体育产业运营平台为基础,体育产业服务平台为主线、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数字化体育产业园区[20],采用集中数字化体育产业园区来突破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以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未来建设规划,将体育产品生产、体育营销、体育服务等各环节逐步整合到新业态,形成可复制发展的新消费业态经营模式和品牌,打造良性循环的数字化生态。沿价值链前端应用、模式创新和消费数据推动后端实现数字化协同,拓展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新空间[21]。最后,聚焦人民需求,推动体育产业主动求变。在人民日趋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动力和压力不断增加,倒逼其不断进行新业态的探索,达到突破数字化转型新业态的目的,这种新的探索方式是通过将人民的需求转换为市场需求的过程,然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下创造新的市场,丰富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主动培育体育需求。例如:阿里体育旗下的乐动App,设定了运动爱好者可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选择的模块,并有消耗卡路里来兑换奖品的一系列活动,不断激励人们在参与运动、关注健康的同时,主动产生体育消费行为,获得更丰富的运动消费体验。
首先,结合区域现状,创造转型有利条件。由于数字鸿沟的现实性因素,数字经济时代“一家独大”现象愈发明显,发达地区的体育企业凭借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攫取了绝大多数体育市场的利润,加大了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结合区域现状,从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入手循序渐进,优先从容错较小的管理和服务环节数字化转型,后在生产交易环节转型,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强化区域合作,加快数字技术的渗透。加快落后地区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广,将发达地区体育企业成功的转型模式和转型路径向落后地区扩散,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强化区域间产业对接,发挥比较优势,在相互模仿学习中提升,明确落后地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点及与发达地区间的分工协调机制。最后,发挥政府功能,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体育龙头企业来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成熟,其数字应用成本、应用门槛也会不断降低。例如:在IBM国际商业公司的协助下,安踏在2020年成功制定了数字化战略,开启以“一个中心三个重塑”为指引的直面消费者(DTC)数字化战略,帮助安踏在双11期间累计成交额超46.5亿元,同比增长61%。应通过国家和政府层面赋予大型体育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推动龙头企业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专项服务和数字技术支持,带动落后地区探索体育产业适应于当地发展数字化转型新方式,政府也要加速落后地区数字新基建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中小体育产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解决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三大难题,带动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稳步推进。
一方面,从国内视角出发,积极部署建成广覆盖的新一代数字设施体系。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内,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也是打通国内外体育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体育产业应加快5G布局与商用步伐,统筹规划网络布局、基站建设,重点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特别要发挥典型企业或行业的示范效应,并务实体育产业相关“新基建”的基础。此外,在推动强省新基建发展的同时,还要重点推进以强带弱推进区域的整体的产业布局,以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体育强省为重点发展地区,聚焦其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需求,不断辐射周边省份,形成以体育强省带动体育弱省的数字体育产业发展新布局,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的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从国际视角出发,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基于“双循环”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需要坚持开放融通理念,借助数字化解决国际国内“循环不畅”问题,在加大体育产业直接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快体育贸易数字化发展,充分借鉴国外大型数字体育企业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合作思路和举措,在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领域抢占国际体育市场,营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需求和关键短板,鼓励跨国体育企业“走进来”,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并支持国内体育企业“走出去”,提高数字化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深化全球合作来加快数字技术的开源开放,推动我国数字体育产业融入全国领先的价值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