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宇 王 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个性化与智能化的全面发展,这与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二者结合将会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助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本文以J市S公立幼儿园中班为例,运用观察法分析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发现区域活动中环境空间的创设、材料的选择投放、教师的观念与指导评价、幼儿参与互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是智能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体现,强调个性化与多元发展,树立了新的智能观,与我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它分为8种智能方式,分别为言语语言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五大领域的和谐、健康发展,二者都强调要实现幼儿多元、全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提倡兼顾幼儿与教师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教育性、学习性、自主性。多元智能理论的几大智能与区域活动有许多的重合,如益智区和数理逻辑智能、美工区和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角和自然观察智能、图书区和言语语言智能、音乐区与音乐韵律智能等。因此,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区域活动,可以助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区域设置不合理。一些幼儿园喜欢用柜子将不同的区域隔开,显得界限十分明显,相对封闭,阻碍了区域间幼儿的交流,导致幼儿几乎看不到其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一些班级区域环境空间较大,区域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边角,美工区与表演区相邻,建构区与自然角相邻,动静区没有分开,在静区玩耍的幼儿的专注性会受到影响。部分班级的自然角、图书区空间较大,表演区、美工区、益智区空间较小,区域空间分配不均衡,出现拥挤现象。有的班级将建构区设在午睡室,不利于教师看顾。
2.环境创设缺少幼儿参与。在区域环境创设中,部分教师虽然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但并没有让幼儿直接参与创设,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人比幼儿更懂得他们想要什么,环境创设是锻炼幼儿动手、思考、审美能力的契机,但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区域规则与背景均是由自己设计的。此外,部分教师对于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持支持意见,但并没有实际行动。
1.区域材料的选择没有贴合幼儿的实际需要。部分教师将益智区、美工区的材料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但其他区域材料却没有考虑层次化,没有贴合幼儿的实际需要。部分教师在阅读区投入的绘本画面简单、数量较少,自然角中的鱼和乌龟放置在幼儿可碰触的地方,花草较少。
2.材料投放与收纳不合理。部分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太多的材料,使得区域中材料繁多,常常混在一起,后续也没有进行分类,导致幼儿进行游戏时无法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游戏材料,从而影响操作体验。此外,部分教师在表演区投入的材料种类繁杂,分类不清,区域常处于混乱的状态。
3.材料更新与检查不及时。部分班级图书区投放的各种类型的绘本损耗较多,散乱的书籍放在小筐里,教师并没有进行整理粘贴。有的班级建构区投放的各种木质、塑料积木说明书破损,导致幼儿常常在建构时出现问题而寻求教师帮助。此外,部分教师在美工区域中摆放的幼儿作品几乎不更换,幼儿自制的游戏材料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1.教师观念落后。区域活动并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教师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智能观。每个区域活动都是多智能发展的渠道,如在图书区,幼儿不仅可以发展言语语言智能,还可以发展人际交往智能。部分教师意识不到区域活动与多元智能之间的关联,从而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效果。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旁观者、组织者、领导者,有时直接分配区域,阻碍了幼儿的自主性。
2.教师在活动中指导不足。S幼儿园中的青年教师特别多,仅有两位中年教师。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常常运用多样的指导形式,更注重规则性,但他们缺乏指导经验,有的教师在干预前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干预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年教师经验更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指导风格,但创新性不高。部分班级凝聚力低,教师间彼此不配合,这都不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
3.教师活动评价不当。一些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活动评价时,因看顾的幼儿数量较多,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无法及时发现幼儿的困惑,导致在评价时语言匮乏,内容泛泛,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把关注点放在活动的结果和幼儿的行为上,对过程中幼儿表现的评价很少。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对于评价的时机、模式、语言把控不当,这不利于幼儿吸收经验。
1.幼儿参与问题。区域活动分为走线环节、游戏环节、总结回顾环节。若幼儿在走线环节认真、平稳,则可以率先选择区域进行游戏。一些活泼好动的幼儿往往在走线环节静不下心,导致他们无法进入喜爱的区域。笔者在与幼儿的沟通中发现,幼儿普遍喜欢建构区、表演区,但幼儿只能选择一个区域,其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有的幼儿希望更换区域,在遭到教师反对时,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有所下降。
2.幼儿互动问题。部分幼儿会抢夺他人玩具,不愿意分享,缺乏合作意识,不遵守区域规则,不愿意与同伴沟通。有的班级中,在静区玩耍的幼儿互动、合作较少,在动区玩耍的幼儿互动、合作、交流的次数相对较多,但冲突也更多。在总结回顾环节,因时间有限,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幼儿,部分幼儿会因没有受到关注而产生消极情绪。
园所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在区域活动中,部分幼儿园并没有贯彻这些理念,对区域活动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区域活动不只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还是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捷径。部分园所每周设置的区域活动课程只有两节,占比较少,幼儿自主选择与游戏的时间较少。有的幼儿园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检查,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较少,没有根据空间对活动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也很少对教师组织专业的培训。
部分教师参加的关于区域活动的培训较少,先进理念吸收不充分。部分老教师不愿意改变固有的观念与模式,创新性不足。部分青年教师想要突破,但仍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受繁杂的幼儿园工作事务影响,一些教师产生了倦怠心理。部分教师受专业能力、教学思路的限制,对区域活动的设置与设计不清楚,不知如何指导、何时介入、如何评价。受业务能力影响,部分教师对材料层次性的把握还不够深入,不够重视材料的收纳、检查、更换,使得材料没有得到很好维护。在活动中,部分班级的教师配合不默契,没有抓住契机指导幼儿。
每位幼儿的兴趣点不同,走线环节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说有些难度,在活动中他们无法很好地遵守规则,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合作形式的游戏较少,多是幼儿自发与同伴合作的。部分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观察得不够充分,导致幼儿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公正解决,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随之降低。
区域活动以其独特的环境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师要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自由、快乐的气氛中活动。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区域环境吸引幼儿,让幼儿有探索欲、安全感。在创设区域环境时,教师应遵循动静分开的原则划分区域,并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将环境内的装饰和区域材料的投放交给幼儿构思。比如,在自然角内,教师可以投放小海螺、小海星的图片,鼓励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相应的手工作品,并将其投放在自然角内。
区域活动是兼顾探索与自由的活动,每个区域都有可以促进幼儿智能开发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材料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索需求。投放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幼儿感兴趣的、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教师可以选择不易损坏、利用率高的物品,充分运用废旧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注重材料的整洁度与美观性,保证既能提升环境的美感,又能提高幼儿分类、整理的能力。在补充活动材料时,教师要综合班级、家庭资源,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让幼儿有归属感、参与感、自豪感。对于幼儿不需要的材料,教师要及时替换,增加材料的有效性,区域内的材料也应摆放整齐,让幼儿形成整理、布局意识。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培训活动丰富教育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给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细致观察幼儿的智能发展情况,对幼儿开展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多元智能的融合,如在搭建城堡时,幼儿总觉得城堡不够高、不够美观,教师可以给幼儿寻找相关图片,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指导方向,尊重幼儿个性,不过多干涉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爱好与活动方式。
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内容时,要兼顾多样性、自主性、教育性、合作性,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设计,让每个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教师可让幼儿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带领幼儿制定针对性的智能发展计划,开展阶梯式难度的活动。如在益智区活动“串珠子”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珠子颜色、形状、大小的不同,按照不同的规律排列珠子。当幼儿在设计区域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思路与行动上的指导,鼓励幼儿自主找到解决的方法,以便区域活动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