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立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指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是学科整合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以项目为学习单元,一方面能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体现学习者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注重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于落实学科综合的理念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项目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素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地理的各个模块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以地理课程为主干,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其更加重视真实情境的构建,重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以项目化教学的流程开展活动能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率。部分教师观念转变不及时,在地理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无法快速调动学生对所探究主题的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在项目化活动中敷衍了事,整体参与度不够高,学习效率低。
项目化学习具有实践性和学科融合的特征,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想有效完成项目化活动,既需要拥有足够的地理学科知识,也需要充分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既需要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在项目化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通常以座位布局为构建小组最重要的参考要素,导致小组之间、小组内部能力搭配不均。一方面,小组之间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小组探究进度不同,甚至有些小组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化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小组内部能力搭配不合理,部分能力不足的学生出现“无用武之地”的现象,这导致一个小组内往往只有优秀的学生能较为积极地参与项目活动,而能力不足的学生无法充分参与项目化活动,其能力也无法得到施展。
新方案要求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相当关键。与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相比,项目化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多门学科的综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这本身就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表现。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关注点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和在课后练习的正确率上,没有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未关注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反思的内容也是相对片面的,很难满足突出实践的育人理念,也就无法有效发挥项目化活动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注重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参与的机会较少,因此,能否快速调吸引学生注意力相当关键。情境导入是项目化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合理创设主题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能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变得多样。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仅能充分展现户外的情境,充分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还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情境导入环节结合起来。例如,在“农业”这一课,教师可以开展以“本地农业发展概况调查和原因分析”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相应的视频素材。
在项目化活动中,学生能力不足是影响整体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无法顺利完成项目化学习活动,一方面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探究思路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计划制定是项目化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能引导学生明确思路,使学生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突出重点,避免浪费时间,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对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增强项目化活动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计划的制定环节,这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化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本地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项目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些实践探究活动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正式实践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制定项目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安排探究的顺序,比如,在空气污染的探究中,学生小组可以将整个探究过程分为现状调查、污染原因调查和污染源清单构建、解决策略探究三个部分。而且在每个部分中,学生都需要合理分工,比如,有的学生利用网络调查污染原因,而有的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污染原因和构建污染源清单。教师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有效提高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的条理性,切实降低了项目的难度,让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地理学科知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学生小组就显得相当必要。多元智能理论将学生能力分为不同的部分,其肯定了学科特长的存在。教师基于这一理念,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划分学生小组,不仅可以让学生小组能应对更加多样的情境,顺利解决项目化活动中的问题,也能让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收获颇丰。
例如,在学生升入八年级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成绩合理划分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各个学科成绩合理分层,并分别将擅长不同学科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以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合理分工。比如,在“中国的人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知识。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地理情况,向学生布置“调查本地人口分布特点”的任务。学生需要分别对身边的人群进行统计,在获得足够量的数据后分析其年龄分布特征,对比其与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什么差异,并说明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设计问卷,也需要分析数据,而根据任务的类型,学生小组可以合理分工,让擅长数学和计算机两门学科的学生负责数据分析,擅长地理和语文学科的学生主导问卷设计。教师通过合理的小组划分,有效提高了学生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完成跨学科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作用。
教师指导是项目化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与学生实践同步进行的活动。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时,教师直接打断学生的活动而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合适的。陶行知生活教育论认为,教师应当将实践作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并具体到项目化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演示为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顺利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例如,在“交通运输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布置了“本区域交通运输业现状调查”项目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台下巡视,对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还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在项目化实践活动中收获颇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构建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相契合的评价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变革评价方法,以量表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展开评价。
例如,在“中国的地域差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项目探究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分组收集不同地方自然地理特点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等素材,最终完成情景剧并分角色表演。在成果展示和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上讲台表演,并向所有学生发放评价量表,让学生从知识正确程度、节目精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通过量表不仅能有效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还能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这对于引导学生在后续的项目化实践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地理教师要积极变革教学方法,充分立足学科融合和生活实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针对过去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力、能力不足,关注点错误的问题,教师要结合项目化教学,从多个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充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才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构建高效率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