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云春
小学是学生系统性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其品格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将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学科。教师要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适当渗透德育内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还是稍显不足,教师要在持续性提升教学素养的过程中,尽快改善这一现状。基于此,本文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综合分析,并探究具体的德育渗透策略。
语文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字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语言基础,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带领学生认知大千世界,体会百味人生。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中的对错没有清晰的认知,亟须教师在给予其文化知识引导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价值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中的人物、情感、背景等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持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建构。
在素质教育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德育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受教学任务、升学压力、学生家长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仍以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为主,仍将学生的分数作为学期考核的重点,对于德育的关注更是严重缺失,这就使得学校德育不能落到实处。
目前,虽然各所学校、各位教师都能认识到德育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积极影响,但是德育工作的建构还是不够充分,大部分停留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上,其他学科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紧迫而没有将德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更没有精力在课后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德育资料,以至于德育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德育方式比较单一。另外,学校即使会根据相关主题节日(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等)为学生建构系列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但大多是形式化的内容,不能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也不能对学生形成长期性、持续性的德育指导。
“生活即教育”,德育与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筛选小学德育内容、建构小学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内容。但是,当前很多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太相符,德育内容太大、范围太广,德育过程也太理论化,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成长需求进行活动建构,不能切实激活学生对于德育的参与热情,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难以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无法真正提升德育成效,更无法推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和目标建构依据。在将德育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主动发掘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跟随教师解决教学重难点,从相关任务剖析、段落讲解以及背景知识拓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容,更进一步感知其中的德育内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比较详细地描写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展现了比较浓厚的春节氛围。但是,很多学生难以靠简单的文字阅读体会和了解这种氛围。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在思考教学环节设定的同时,在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音像教学资料,在课程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加直接的视觉体验,使其能真切地融入春节这一情境,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让学生真切体验春节的美好氛围,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而在讲解《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知黄山美景,教师可以用“导游”的身份,利用全景图片带领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并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图片与音乐的多元引导下,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准确、高效地把握文章重点,产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和德育双重教育任务。
在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后教学指导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再次深化对课文的认知、再次感知课文的情感内涵。教师要在关注朗读教学指导的同时,尝试根据具体的朗读内容,在相关的朗读教学步骤和训练方法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渗透德育,以深化学生的朗读体验,丰富学生的朗读情感,实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班上的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自由结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通过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的变化,展现小雨来在面对危险时的镇定与勇敢,从而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快速投入文章学习情境,切实体会文章背后的意境,有效提升学习成效。而《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内容深刻、格式齐整,教师除了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带领学生感知梁启超先生心中的忧虑,体悟梁启超先生心中的家国情怀,还可以带领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齐声、大声朗读,进行男生、女生分段朗读,并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气势,切实给予学生精神启发,使其能在表达自身真实情感的同时,逐步建构家国责任心。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比较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感知合作的意义。在将德育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影响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持续建构德育认知,使其可以积极合作、自主合作,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德育素质。
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还要多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除阅读、认字外的生活实践类预习作业,请学生利用放学之后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到公园、路边的花丛等寻找课文中出现的植物(如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植物,协同做好图片或者文字形式的记录,做好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组间分享、交流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双减”之后的课后服务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校园网络或者查阅书籍资料的方式,搜索、查找在课文中出现的植物,了解这些植物的外形特征,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切实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真正感知合作的价值,助力学生合作、社交能力的有效发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指导。教师可以紧抓这一教学重点,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适时、适度引入德育内容,让学生能在自在、愉悦的课外阅读拓展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德育知识,切实延续德育成效。
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想要表达的背景内容和思想情感,教师要给学生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检索、阅读王维的其他优秀诗作,在反复阅读中体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学生拓展传统文学认知,积累传统文化内涵,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与家长合作,协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语文认知能力等,为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建议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手账,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有内涵的词句和段落誊抄下来,以加深印象。随着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加强、阅读思想的成长,教师要为学生创建阅读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断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持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切实凸显德育成效。
写作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并且在具体的写作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合理想象,抒发积极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为学生建构相应的德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习作素材储备,使其既发展写作水平,又自然建构良性品德素养。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结尾,在完成基础性课文内容的教学指导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让他们用口语交流的形式尝试表述一下接下来的故事,并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紧抓这一写作练笔契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其他学生给予的灵感,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创编,使学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和故事发展主线,产生创作冲动。而在讲解《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合上课本,回想课文大意和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尝试创作一幅“火烧云”绘画作品,并根据绘画内容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火烧云”作文,以进一步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深化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收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知美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