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教材在低年级选编了不少童话作品,这些童话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比较重视,注重对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那么,在童话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以低年级的童话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童话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动词的运用使童话中的人物更加鲜活。阅读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那些特别的动词进行品析,使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准确精当,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趣味。
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小猴子扛着玉米”“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这些句子中分别用到了“扛”“捧”“抱”几个动词,这些动词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反复品析。教学时,教师借助大屏幕出示这三个句子,并且在句子中的“扛”“捧”“抱”三个动词下面加上点,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动词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理由是什么。学生结合这些动词与语境进行分析思考,认为玉米大,小猴子拿不动,只好扛着;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单靠手拿,会往下掉,只好捧着;小猴子摘了一个大西瓜,扛着会滚、捧着会摔,只好抱着,这几个动词都不能换成其他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就与小猴子的实际行动不相符了,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作者在描写小蝌蚪与鲤鱼、乌龟和青蛙相见时,分别是用“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这里的“迎”“追”“游”三个动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描写出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动作,还暗含着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形式来表明小蝌蚪与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动词能否被替代,为什么。通过阅读品味,学生从“迎”一词中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彬彬有礼,从“追”一词中感受到了小蝌蚪想找到妈妈的急切心情,从“游”一词中感受到了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高兴心情。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童话作品中一些特殊的动词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从表达的视角引领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秘妙,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童话作品创作时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在阅读童话的同时使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得到培养。
反复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复结构的段落或者句子,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在阅读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童话作品中反复的句子进行阅读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事物中找出相同点以及从相似事物中找出不同点的能力,促进学生比较性思维的发展。
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第3~8 自然段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都是以反复的句式出现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快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以直线和曲线画出这些反复句子中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这些反复出现的句子中描写季节及代表季节特征的名词发生了改变,如“夏天”换成了“秋天”“冬天”,“小树”变成了“草莓”“蘑菇”等等。又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文中出现的反复结构的形式是:“谁飞来了,棉花姑娘怎么说,谁怎么说。”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先画出课文中具有反复特点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比较燕子、啄木鸟、青蛙、瓢虫在捉虫本领上的区别,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比较性思维得到培养。
比较是认识事物特点的有效方法。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反复特点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童话作品中描写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事物的特点,促进学生对事物特点或者人物形象特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
童话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容易吸引读者,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综合性思维就是全面、客观、辩证地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分析是指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的一种心智思维活动。综合是指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量的心智思维活动。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关注文章故事情节入手来使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得到培养。
如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故事围绕动物王国召开大会,狗熊发布的通知展开,文中狗熊一共发布了四次通知。通过阅读,学生明白发布通知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把狗熊发布通知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把狗熊四次发布通知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几次通知的内容,说说自己从狗熊四次通知中知道了什么。通过对四次通知内容的分析,学生发现狗熊在发布通知时,第一次没有通知时间,第二次虽然通知了时间但时间不具体,第三次虽然把时间通知清楚了,但是地点又没有通知清楚,直至最后一次才把开大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发布清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狗熊发布通知情况的分析,学生不仅对故事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在对狗熊发布通知内容特点的提炼与整合中,综合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综合性思维强调对事物全面、细致、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融合、提炼等,有助于学生充分的、考虑周全的结论观点的形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以文本教材为依托,注重对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全面看待问题或者事物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作品拥有丰富的内涵,具有育人的价值,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把握童话作品的内涵价值方面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所谓抽象就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非本质属性,抽象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童话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被孩子们所喜爱,除了其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想象与夸张以外,还因为其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借助童话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以凸显出童话的教学价值。
如二年级下册的《小马过河》课后练习题:“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从题中罗列说法来看,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抽象性思维去理解。比如“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这句话,学生在作出判断时需要对这句话认真研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基于学生对文本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让学生经历对事物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抽象性思维的引领下真正读懂了课文的内涵。又如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看法,其实这道练习中就隐含着对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培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从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的评价以及大象对自己耳朵的认知与处理上,抽象概括出“与众不同有时并不是坏事,要学会做好自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童话教学中,在学生读懂童话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童话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课文内容,读出童话的趣味上来,还要能够以文本教材为依托,挖掘出隐藏在童话作品中的思维秘密,采取多种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