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多样性研究

2022-03-22 04:26朱德亭
安徽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牯牛兽类种数

朱德亭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安徽 黄山 245617)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日益加强,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繁衍场所。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南部石台与祁门两县交界处,117°24′53″~117°34′20″E、30°00′23″~30°04′33″N,总面积约6 713.30 hm2,其主峰牯牛大岗(牯牛降)海拔1 727.60 m,位于石台境内,距石台县城约22 km。根据其地貌类型,保护区可分为中山(无塘岗、望江尖、仙寓山和岭脚下)、低山(莲花尖、小尖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四个类型,地形复杂多样。土壤母岩主要为花岗岩,成土条件复杂,由山麓向上土壤类型依次为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等特点,年均气温在15.4~16.2 ℃;水系发达、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 703.1 mm。保护区地处华东地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地带,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自然条件复杂,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且类型多样,森林十分茂密,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区系成分复杂而独特,有“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

1 研究方法

1.1 分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保护区兽类的分布数据主要通过以下4 个方面来统计:(1)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1];(2)关于安徽省兽类的专著,如《安徽兽类志》[2];(3)已经发表的有关安徽省兽类分布的论文[3-7];(4)20 世纪80年代,安徽省科技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牯牛降保护区实施兽类科考的调查数据。

保护区内兽类物种名录和分类系统参考《中国兽类名录》[8];物种保护等级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安徽省地方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等级依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公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最新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

1.2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主要采用红外相机监控技术、粪便分子鉴定法和访问调查法对保护区的兽类进行调查。

1.2.1 红外相机监控技术

红外相机监控技术是一种无损伤性技术,与传统的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直接观察法和无线电遥测技术)相比,具有隐蔽性强、工作时间长、能自动记录日期、耗电少等优点,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推广。同时,红外相机能够有效摄录大型地栖动物,所获取的照片、视频等为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物种分布、栖息地选择等研究提供定性或定量的信息,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野生动物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保护区内布设红外相机应考虑均匀性原则,相机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将红外相机竖直固定在树干等自然物体上,高度0.3~0.5 m,镜头朝向兽径,与地面大致平行,且避开太阳照射;相机固定后,进行多次测试,确保正常工作。相机测试完成后,应在手机地形图上标记位点的GPS 信息,记录相机位点编号、日期等信息。调查使用的红外感应相机为Ltl Acorn(6210MC),设置成拍摄+录像模式;每次触发连续拍摄3 张照片和一段30 s 的录像视频;照片尺寸8~12 MP,录像尺寸1 440×1 080,触发间隔时间为0.5 s。相机采用的电池为12 节南孚5 号电池。

1.2.2 粪便分子鉴定法

图1 红外相机固定

粪便分子鉴定法是利用传统的粪便分析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粪便中获取动物DNA,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物种种类。调查团队配带一次性手套采集样品,每个取样重约20 g,放入干净的封口塑料袋中,加入10~20 mL 的95%酒精进行保存、做好标记,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坐标、天气等。将采集好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PCR 技术进行扩增,将PCR 扩增后的结果送往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以此确定物种的种类。

1.2.3 访问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是对红外相机监控法和粪便分子鉴定法的一个补充。调查前提前准备好区域内可能存在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彩色图片,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林业部门人员,请他们从准备的图片库中指认曾经见过的兽类,并记录访问对象的有关信息。

2 调查结果

2.1 物种组成

本次调查,保护区内兽类共有8 目20 科55 种(见表1)。其中,兽类物种数目最多的为食肉目,共5 科17 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30.90%;其次为啮齿目4 科13 种,翼手目3 科13 种,各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23.64%;鲸偶蹄目3 科6 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10.90%;劳亚食虫目2 科2 种,灵长目1 科2 种,各占牯牛降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3.64%;鳞甲目和兔形目均为1 科1 种,各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1.82%。

表1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名录

2.2 区系特征

保护区地处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属于皖南山区区域。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10],该区域地跨东洋界和古北界,同时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物种。保护区调查到的55 种兽类中,其中东洋界物种数目有45 种,占保护区总兽类物种的81.82%,代表性种类有中华穿山甲、中华鬣羚、藏酋猴、赤腹松鼠、中国豪猪、小麂、黑麂、毛冠鹿、猕猴等;古北界物种数目有10 种,占保护区总兽类物种的18.18%,代表性种类有野猪、黄喉貂等。由此可以看出,保护区内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见图2)。

图2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特征

(续表1)

2.3 种群数量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可知:从类群上看,被监测到的鲸偶蹄目类群种群数量最多,其中野猪、小麂拍摄次数最多;其次为食肉目类群,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的有花面狸、黄喉貂、猪獾、黄鼬等。

黒麂、中华鬣羚、猕猴、藏酋猴4 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拍摄到的次数也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种群数量较少的有倭花鼠、食蟹獴、豹猫、中华穿山甲、毛冠鹿等。

2.4 珍稀濒危兽类

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 种。其中国家I 级保护野生动物8 种、国家II 级保护野生动物9 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 种,包括安徽省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 种,安徽省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 种;国家“三有”野生动物19 种。

根据IUCN 物种红色名录,记录近危级别物种6 种,分别为藏酋猴、毛冠鹿、中华鬣羚、豹、大灵猫、猪獾;易危级别物种2 种,分别为云豹和黒麂;濒危级别1 种,为豺;极危级别物种1 种,为中华穿山甲。

根据CITES 公约附录级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物种5 种,分别为黒麂、中华鬣羚、中华穿山甲、云豹、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物种5 种,分别为猕猴、藏酋猴、豹猫、豺、欧亚水獭;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 物种7 种,分别为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食蟹獴、黄喉貂、黄腹鼬、黄鼬。

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记录近危级别种数15 种、易危级别种数7 种、濒危级别种数3 种、极危级别种数3 种。

3 结语

安徽省5 个动物地理分布区共记录兽类9 目25 科96 种[11],其中皖南山区是安徽省兽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理分布区[12]。保护区处于皖南山区,该区域内调查的兽类资源占安徽省兽类种数的57.3%,可以看出,保护区兽类资源比较丰富。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皖南山区植被保护完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山地动物资源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山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小,茂密的森林和充足的水源为兽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山区兽类物种丰富。

本次保护区兽类调查,红外相机监控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好、工作时间长、对动物干扰小等诸多优点,为兽类本底数据调查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但红外相机监控法在调查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触发时间延迟可能导致识别不了快速移动的动物、易受到海拔高度及其周围环境因素影响等,这些可能会导致分析兽类分布范围的差异性。

猜你喜欢
牯牛兽类种数
四 妹
黑湾河-太平河沿线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广东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分析*
山间布谷(外一首)
蛤蟆和牯牛
武威职业学院校园及周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我国儿童读物量化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报酬
绝句(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