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曼 王宇 刘亚轩 张利明 胡永发
妊娠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该时期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成倍增长,而这一时期也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时期[1-3]。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孕妇在妊娠期遇到牙疼、牙龈出血、智齿疼痛等问题时首先选择的就是忍耐[4],认为在胎儿出生后口腔问题自然会消失,亦或在疼痛不能忍耐时才会寻求去医院的救治。本调查旨在了解妊娠期女性对孕期口腔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在控制菌斑方法上的行为,以期指导日常工作。
1.1 调查对象 对2019年6~12月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共邀请140名孕妇参与,孕妇均能够在专业人员帮助下完成问卷调查的全部内容。排除精神异常以及不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者。
1.2 方法 依据本次调查目的,将问卷调查题目设计为3部分;第1部分为孕妇基本信息,包含孕周、年龄、收入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内容;第2部分为针对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提问,包含怀孕期间患口腔疾病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怀孕期间有口腔疾病是否可以治疗、怀孕期间是否可以洗牙、是否可以拔出智齿等内容;第3部分针对孕妇菌斑控制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包含刷牙时间、刷牙频率、刷牙次数、刷牙方法等内容。通过对以上数据搜集整理,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对参与问卷调查的孕妇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按年龄将其分为3组,≤25周岁的孕妇42人,占总人数的30.00%,26~35周岁的孕妇75人,占总人数的53.57%,年龄≥36周岁的孕妇23人,占总人数的16.43%。按孕妇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类,初中及以下学历3人占2.14%,高中37人占26.43%,大学本科89人占63.57%,硕士研究生10人占7.14%,博士研究生1人占0.71%。按孕周分为3类即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孕早期为孕周≤12周者18人占12.86%,孕周13~27周者为孕中期63人占44.29%,孕晚期为≥28周者59人,占42.14%。按其月收入分为3类,月收入<2 000元者为低收入人群共25人占17.86%,月收入2 000~5 000元者为中收入人群共90人占64.29%,月收入>5 000元者为高收入人群共25人占17.86%。见表1。
表1 妊娠期女性基本情况 n=140
2.2 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认知分析
2.2.1 妊娠期女性在孕期口腔疾病治疗方面的认知分析:本调查针对临床工作中孕妇最关心的以及最常碰到的问题进行提问。①怀孕期间患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的回答中,认为会造成影响的有54人(38.57%),不会造成影响的11人(7.86%),不能够确定的75人(53.57%)。②孕妇提问怀孕期间牙疼是否可以进行治疗时,认为可以治疗的有26人(18.57%),认为不可以治疗的共62人(44.29%),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治疗的52人(37.14%)。③向孕妇了解妊娠期是否可以洗牙,20人(14.29%)认为可以,60人(42.86%)认为不可以,60人(42.86%)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洗牙,本组数据与怀孕期间牙疼能否治疗的问答结果类似,仅有少部分的孕妇能够回答正确。④在怀孕期间智齿疼痛是否可以拔除问题的回答上,有6人(4.29%)认为可以,有93人(66.43%)认为不可以,有41人(29.29%)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拔除。⑤对妊娠期女性在怀孕后牙龈出血是否为正常现象的调查中发现,有31人(22.14%)认为正常,有62人(44.29%)认为不正常,有47人(35.57%)不能确定是否正常。可见,妊娠期女性在牙龈及牙周健康相关方面,正确认知度比较低,有不少的孕妇未能意识到妊娠期牙龈炎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见表2。
表2 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相关知识情况 n=140,人(%)
2.2.2 妊娠期女性菌斑控制认知及行为分析:正确刷牙是控制菌斑最有效的方法,刷牙次数以及刷牙时间是有效刷牙的基本途径。
2.2.2.1 不同收入孕妇在每日刷牙次数、刷牙时间、每晚睡觉前是否刷牙方面比较:低收入孕妇日刷牙次数>1次者17例(68.00%),中等收入69例(76.67%),高收入21例(84.00%)。高收入孕妇刷牙次数>1次者高于低收入。刷牙时间调查发现,高收入孕妇每次刷牙时间≥3 min者占20.00%,中、低收入孕妇占11.11%、8.00%。高收入孕妇每天刷牙者共20例占80.00%,而低收入人群能够做到每天刷牙者17例,仅占68.00%。发现每日刷牙次数、刷牙时间以及刷牙习惯在不同收入孕妇中随收入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妊娠期女性不同收入在刷牙认知方面比较 n=140,例(%)
2.2.2.2 不同文化程度的孕妇在刷牙认知方面比较:不同学历的孕妇划为两类,低学历者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者,高学历者为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低学历孕妇每日刷牙次数>1次者占62.50%,高学历者占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刷牙时间调查发现,2组孕妇能够掌握正确刷牙时间分别为20.00%及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刷牙习惯的的调查发现高学历孕妇能够每天刷牙者占84.00%,低学历者占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妊娠期女性不同文化程度在刷牙认知方面比较 n=140,例(%)
2.2.2.3 妊娠期女性刷牙方式调查:采用横刷法的孕妇共52例(37.14%),采用竖刷法的孕妇共66例(47.14%),采用转圈法的孕妇28例(20.00%),没有固定刷牙方法的52例(36.88%)。可以看出,大部分妊娠期女性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对该人群的刷牙指导有待加强。而在辅助清洁口腔卫生工具的使用上使用牙线占比为21.43%,使用牙签占比为24.29%,使用漱口液占比为24.29%,使用牙间隙刷的占比为4.29%,使用电动冲牙器的占比为5%,使用其他工具的占比为7.14%,不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占比为41.43%。有不少的孕妇除使用牙刷刷牙外还选择了不同种类的辅助工具加强对牙菌斑的控制。见图1。
图1 妊娠期女性刷牙辅助工具构成比
研究证实孕妇牙周状况不良与流产、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出生有相关性[5-8]。本调查发现,53.57%的孕妇对孕期口腔疾病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能明确回答,可见妊娠期女性对口腔健康的认知程度较低[9]。另外,仅有18.57%的孕妇认为孕期牙疼可以进行治疗,大部分孕妇认为不能治疗或不确定能否治疗,这可能与牙科恐惧症、治疗牙齿需要接受X线检查担心会对胎儿生长造成影响有关[10]。在传统观念里,大部分人认为口腔治疗非常疼痛,普通人尚且不能承受,更何况免疫力低且口腔敏感的孕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因为实在不能忍耐牙疼而就诊的患者占多数,且就诊时已尝试过各类偏方,均不能缓解疼痛的情况才想到要来口腔科就诊。此类孕妇在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诊疗效果也远差于及时主动就诊者。因此,在对孕妇进行产检时,应将口腔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帮助孕妇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11,12]。现代口腔科非常重视就诊者的个人感受,舒适化牙科在各级各类医院广泛开展,目的就是让患者整个诊疗过程没有明显疼痛,降低对治疗的恐惧。
对妊娠期女性在孕期口腔疾病治疗方面的认知分析发现,妊娠期女性在孕期口腔疾病治疗方面知识薄弱,很多患有口腔疾病的孕妇受自身保健知识的局限性影响,均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使在早期可控制的病情不断拖延,造成严重后果。妊娠期女性对于智齿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妊娠期遇到智齿疼痛等问题时不能意识到智齿疼痛可能诱发根尖炎、张口受限、多间隙感染,并由此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结局。因此,妊娠期女性在口腔疾病治疗上,正确认知度较低,需要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宣教活动,帮助其正确认知口腔疾病的危害,如果在孕期罹患口腔疾病需及时就医,以免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妊娠期牙菌斑的的控制在预防孕期口腔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13]。本调查围绕妊娠期女性在刷牙时间、刷牙频率、刷牙习惯、刷牙方式以及刷牙工具的问答上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孕妇有刷牙行为,但真正能够做到有效刷牙者却概率较低。选择的刷牙辅助工具种类较多,但能否正确使用并达到控制菌斑的目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妊娠期女性的刷牙指导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孕妇学校、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或录制小视频等,网络传播直观且快速,宣传效果优良[14,15]。不同收入的孕妇群体在刷牙次数、刷牙时间以及刷牙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在刷牙时间上的差别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每日刷牙次数及刷牙习惯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对待刷牙这一最有效控制菌斑的方法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起到明显作用。提示在加强对高学历孕妇群体刷牙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低学历孕妇群的有效刷牙指导,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推广,让更多孕妇意识到在妊娠期控制菌斑的重要意义。掌握有效刷牙的时间、频率,养成良好习惯是控制妊娠期女性牙菌斑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妊娠期女性对口腔疾病的认知度不足,对于维护口腔健康,控制菌斑的方法掌握欠佳。无论是产科医生还是口腔医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妊娠期女性远离口腔疾病困扰,掌握有效刷牙方法,切断口腔疾病母婴传播,提高全民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