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探索

2022-03-22 01:53成都市新津区气象局赵桂琼
区域治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津气象文明

成都市新津区气象局 赵桂琼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引航定向。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突发、重发的态势,势必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关于《“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规划》印发,围绕提升生态系统气象灾害防御、生态保护与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气象保障能力,明确七大任务、六大工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高位引航的顶层设计。同年12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出台,《意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体制机制、工作措施、技术细节、任务分工等许多方面,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应答”。

新津区作为成都市南大门,距成都仅30余千米。2019年,中共新津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议提出,积极优化“两园一区”经济地理,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奋力开创“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建设新局面。为此,本文立足于新津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新津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资源和气象资源,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新津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分析

新津区位于成都平原南端,表现为以平原为主,浅丘为辅的地形地貌。境内河流众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各类异常气候事件和极端天气呈多发态势,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面临较大挑战。

(一)气候呈现变暖趋势

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指出,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其中约1.07℃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预计到21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津区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10年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比较,10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升温速度0.3℃ /10a,1961—2000年和2001—2020年两个时段平均气温分别比1961—2020年平均值16.7℃低0.3℃和0.6℃(图1),说明近20年来新津区升温最为明显。10年年总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图2),但到21世纪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气温升高,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旱涝不均、旱涝急转。春旱、夏旱发生频率增高,“旱涝急转”时频发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给农业生产和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2]。

图1 新津区1957年-2019年平均温度

图2 新津区1957年-2019年年降水量

(二)地下水资源丰富

新津河流纵横交错,境内诸河属岷江水系,五河汇聚,主要河流有岷江干流金马河及其支流西河、南河、羊马河及杨柳河,这些河流在新津区五津街道东南汇合入岷江。

根据新津区水务局提供的2009年-2020年新津地下水存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津区地下水存量逐年增加(表1),丰富的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修复及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表1 新津区2009年-2020年地下水存量

三、生态环境与气象的关系

生态环境有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气候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洪涝以及城市内涝;因雷击引发的森林大火等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不同的气象条件而导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臭氧增多进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因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导致生物圈的改变更是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共气象服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主动适应和顺应气候规律,趋利避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四、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概述及存在问题

(一)新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概述

近年来,新津区气象局积极探索,重点围绕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服务、“水城新津”“生态旅游”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为全域旅游和“两园一区”建设、绿色农业生产、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在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气候溯源工作,助力生态文明特色村镇建设。积极推进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全区建成19个多要素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站、3个能见度监测站和一个风廓线雷达站。综合成都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网,组成综合立体气象要素、气象灾害监测网。充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抓住有利的气象条件,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效益显著。助力乡村振兴,挖掘乡村气候养生功能,积极开展梨花、柚花、油菜花初花期和盛花期预报,助力乡村旅游。挖掘新津区旅游气候资源,开展新津区旅游指数研究,开展“花样新津.就是不一样”主题季特色气象服务,助推花舞人间、老君山、斑竹林等风景名胜成为旅游避暑目的地。与环保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建立常态化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空气质量预报联合会商和联合服务机制,共推环境气象业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二)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载的责任,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气象监测网络有待完善

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存在要素不全、空间分布不协调、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缺乏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监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生态气象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需求。

2.生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区重点生态区域暴雨、中小河流洪涝和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旱灾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气象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环节。

3.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在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与全区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大气污染的减排与治理力度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气象保障服务需求还存在差距。

五、新津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措施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气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要深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的作用[4]。

(一)建立综合生态气象监测体系

强化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推动完善以遥感、地面和高空相结合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制定生态领域生态气象观测点建设方案,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区、气候变化敏感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建扩建生态气象监测系统,着力推动生态气象监测系统融入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和成都市天府农业博览园,推动4A级以上景区建立配套生态气象监测站,实现全方位立体监测。

(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方法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提升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培育生态气象服务创新团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强化生态气象灾害预警,提高森林火灾防控、地质灾害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重大或突发环境气象事件应急响应保障业务系统,建立相应的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扎实推进旅游气象服务

组织开展新津区旅游气象资源的调查分析研究,从空气质量、人体舒适度指数、水质及植被覆盖状况、负氧离子状况着手开展综合评价,挖掘新津区天然优质旅游资源。着力开展“花样新津.就是不一样”主题季气象服务、“梨花节”花期专题预报、“河鲜.美食”节、“柚子节”等旅游专题气象服务,力争深度融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旅游公共信息发布能力,提高旅游气象服务的实效性。推进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新津区“花舞人间”被誉为“西南赏花首选地”,享有联合国“全球低碳景区最佳范例”称号,借鉴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探索在传统气象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气象保险杠杆为旅游景区减损或兜底,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游客数量,创建新津全域旅游名片。

(四)合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更加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一是要加强与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和航空飞行管制部门沟通合作,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二是要更加合理规划作业点布局。三是要进一步开展有利于人影作业天气形势、最佳作业时间节点和爆炸高度研究,提升人影作业效果。四是加强人影工作科学管理,不断完善人影指挥系统、空域申请系统、人影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空域申请批复的效率,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提供强有力保障。

六、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大政方略,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定作用对新津气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新津实际,通过建立以遥感、地面和高空相结合的科技含量高的生态气象监测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提供精密的气象数据;加强生态气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方法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精准的气象保障服务;组织开展空气质量、人体舒适度指数、水质及植被覆盖状况、负氧离子状况调查分析研究,挖掘新津天然优质旅游资源,促进新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展有利于人影作业天气形势、最佳作业时间节点和爆炸高度研究,有效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新津气象文明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大国气象
对不文明说“不”
她刷了23年马桶,刷出了世界第一
我到底是谁
文明歌
Analyzing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ess of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