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以城市家具设计专题为例

2022-03-22 08:39李文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循证家具证据

文/李文嘉,罗 欣(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循证理论的发展基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循证医学来源为在传统医学研究的反思之上,建立从医学经验到证据实践的过程[1]。循证医学和循证管理学[2,3]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与管理学学科。Sackett、Rosenberg等[4]运用循证医学实践将个人临床专业知识与系统研究中现有的最佳证据相结合,得到最优化的医疗方案。在循证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健康设计中心遵循柯克·汉密尔顿(Kirk Hamilton)的建议将循证设计(EBD)定义为“将环境决策建立在可信研究的基础上,以取得最佳结果的过程”。目前EBD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医疗保健架构的主流,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5]。该方法主张平衡地整合设计从业者的技能和经验、客户的需求以及对各类证据进行严格评估。这些证据包括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以及一系列其他证据,包括个人经验和直觉[6]。循证方法是基于实践的证据(practice-based evidence),为了解决研究与实践的差距 (research-practice gap)而被提出的,强调将研究融入实践,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从研究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优化设计实践决策与成果,以保持研究与实践同步[7]。

家具设计作为强实践性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要求也在提高[8]。在传统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理论无法为设计实践提供清晰的方法论与设计原则,教学手段及方法缺乏活力性且单一的进行信息传递,缺少创新性[9,10]。学生通常被迫直接进入设计解决过程,而没有充分探索基于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来反思未来的用户环境,设计同样缺少相关的支持理论,在此问题下迫切需要开发设计教学与实践的新方法与新策略[11]。

一、循证教学的价值内涵

循证设计教学是将设计建立在理性、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循证教学[12,13]的过程即是对经验、证据的有机整合与持续反思,使得设计有迹可循,教学过程有据而依,注重设计教学的决策与行为实施,用设计实证进行相关性、充分性与真实性的充分探索,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循证教学是基于实践证据的教学方式,EBD作为家具实践的方法论,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对相关证据内容进行积极参考与解释,以研究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定义证据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批判性地评估EBD的能力。具体包括如何利用所有可用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如何发现可靠的证据为设计决策提供坚实基础等方面。

设计命题下的循证主体教学的思维是从线性思维转向关系思维,注重各循证要素的会聚共生,避免设计课程命题的同质化、概念化、套路化、程式化、浅表化,缩短教学理论与研究实践的鸿沟,依托设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流程,强调基于证据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干预以及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与评估,实现“知识传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桥接,充分兼顾教学过程中设计主体的复杂性、情境的动态性与叙事过程的流动性,为设计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持续改进。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本次设计课程为本科三年级春季学期的“家具设计”课程。课程以虹桥商务区城市家具设计作为设计课题。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著名商务区,是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引擎,其建设目标为打造世界一流水准CBD,服务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能级与就业人口数量,使得上海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从浦东的“单引擎”驱动变成虹桥、浦东的“双引擎”驱动发展。循证教学一般分为5步(5A),即提出问题(Ask)、收集证据(Acquire)、评价分析证据(Appraisal)、整合应用(Apply)和评估(Assess)5个部分。本课程整体设计符合“循证设计”的特征,针对家具设计的课程目标、行为与工具设计相关问题的教学研究步骤,从开放化、立体化的多维角度提出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循证教学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类是文献研究获得的证据;另一类是案例研究获得的证据,如课堂志、访谈、踏勘等获得的证据。课程要求学生间的证据进行归纳、融合,进而形成课程的核心知识、热点知识、关联知识下的课程循证知识群落,通过群体信息密度的上升与关系的交叠以及信息的多样性循环,形成课程循证结构上的凝聚力。教学成为联动的组织形式,其循证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循证教学过程

(1)文献回顾: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家具在城市系统中的关系以及土地与区域价值,厘清城市家具在城市系统中的作用。

(2)实地调研、情境分析:分析设计项目的区域背景、人地关系以及用户的需求,通过时-空的层积关联、人-地的互文关联、人-人的场域关联等分析,寻找因果关联与收集证据,建立多种类型的循证案例库。

(3)设计循证叙事:以城市家具空间的叙事语境作为切入点,具体包括愿景、场景、情景、视景等;挖掘循证设计要素优化,例如文化内涵、主题序列、符号形象等要素;继而通过拟写空间剧本、演绎空间环境要素、建构叙事场景空间、升华空间境界等教学阶段建立设计叙事结构与体系关系。

(4)设置调节焦点: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并进行公众询问与方案反馈,通过设置专家个体调节焦点与公众群体共识调节焦点,对设计思路进行求证与联合甄别,并为进入下一轮的证据转化循环与跟踪评估提供基础。

(5)设计改进方案:通过共享式参与及知识互换孕育新知识与新观点。

针对课题进行方案知识循证,为设计项目提供一个真实的参与环境,以及根据实际工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设计迭代。

在设计前阶段,教学阶段要求学生在关键证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家具设计的本质并制定项目愿景,详细阐明项目的意图、方向、目标和流程;在设计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参考设计前收集的证据来制定自己的设计计划,以创建一个逻辑链,将研究结果及其解释与相关设计概念联系起来,并对证据进行选择与适度剪裁。

三、循证教学的方法实践

EBD的独特特点是使用多种形式的证据通过文献回顾、现场访问的最佳实践示例、用户体验、专家建议、供应商视角以及不同类型的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等方面来指导设计决策,通过循证教学方式利用其方法的研究性和客观性特点,探究客观条件在具体对象中寻找设计最优答案[14]。

3.1 文献回顾

针对城市家具所涉及的复杂环境议题,课堂鼓励学生阅读和讨论学术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制定更有力的研究性设计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工作,专注于以下6个主题之一,其中包括:城市文脉、智慧城市、空间叙事与活力、艺术形象、人文氛围、可持续要素。与此同时,建立家具设计与环境系统叙事关系,归纳城市空间、环境、人等多要素的要素感知关系,概括归类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其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以设计主题分析为基础的研究循证示例

(1)生理层面:通过身体的触碰、声音感知、味觉感知等感官体验形成的愉悦感。

(2)心理层面:城市家具本体的可用性、宜人性、疗愈性,使用过程赏心悦目或参与过程本身带来的独特体验。

(3)社交层面:城市家具提供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环境干预促成积极的日常行为与邻里关系的重塑。

(4)知识层面:对城市历史、文化以及生活、艺术经验等意识形态的公共精神与语境的认同。

(5)可持续层面:充满环境关怀与生态永续的可持续城市下对节能、生态等设计智慧的思考。

学生通过文献阅读、案例收集后将设计主题、要素感知进行连线对应,聚焦案例背后的循证关系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汇报,学生对不同的设计支点及其结果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并根据所有学生使用的统一框架分析结果,通过直观的方法推进项目思考的维度并进行相关的设计解释。基于上述构架的关联,学生提出了虹桥城市家具作为传递上海城市海派文化的艺术名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同时有助于建立人与环境的交流媒介等愿景。

3.2 城市家具的地方背景与行为干预循证

以行动者网络作为设计的起点,通过驻点观察、跟踪观察、行为地图等方式,将虹桥商务区作为教学范式“现场”,探寻社会交往特征、设计决定要素、设计需求可能、设计相互渗透与作用关系等,借助视觉工作方法营造故事场,并在研究过程中秉持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格局意识,将设计者自身嵌入行动者网络之中 (见图3,4),探索其中异质人群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与使用差异;同时立足游览者、工作者等不同视角绘制用户旅程图,了解与识别周边用户对空间的核心需求(见图5),识别体验的过程和互动方式。借助智慧感知下运用数字感知技术等基于数据进行人群活动时段分析,进行用户行为的干预循证,如图6所示。

图3 行动者网络示意

图5 游览者、工作者虹桥旅程

图6 人群活动时段分析

3.3 知识网络关系循证

在知识网络关系方面,为避免传统城市家具设计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需要从设计的整体空间结构层面与使用方式进行梳理,审视公共设施单体与城市整体的关系(见图7)。教学过程主要探讨基于时-空的层积关联、人-地的互文关联、人-人的场域关联等问题,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强关联、弱关联等,探讨场域下的家具网络关系结构与空间的使用时序变化。在知识网络循证过程中必须考虑质量 (例如严谨性)、适当性 (例如场地适用性)、数量 (例如样本量、研究次数)和可行性(例如实施的困难程度),以确定证据如何有助于其为决策提供信息。

图7 以“蜂巢椅”为例的设计关联思考

3.4 叙事逻辑循证

针对叙事逻辑进行教学创新,设计过程通过情境分析推动空间秩序及逻辑的建立,达到强化叙事化空间体验的效果[15]。设计教学立足于用户使用全流程的空间分析,从宏观及微观尺度进行叙事空间的空间构想,寻找因果关联与设计集成构造。该循证过程通过以愿景、场景、情景、视景作为叙事触发点,拟写空间剧本、演绎空间环境要素、建构叙事场景空间、升华空间境界4个教学阶段,将内容进行设计场景转化,建立基于叙事主题、叙事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情境等要素,如图8所示。

图4 现场人群使用关系

图8 叙事逻辑循证结构

学生通过建立的叙事情景如下:注重空间中的疗愈,建设一个恢复性公共空间,促使使用者远离(疲劳、压力);延伸 (植物、风与光)的交互,让人们互动、逗留,同时享受气氛;城市家具使用过程中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环境组织人,以 “境”传 “情”,情境化方式增添城市文化美学等,并借助符号象征、诗境营造等多元叙事手段赋予城市空间内涵等多维视角。

四、设计项目的结果

设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性地解释设计前任务中的证据,以开发学生个人设计概念和详细的设计深化阶段,目的是证明如何将证据应用于设计项目3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各方面决策的完善和整合,展现设计成果,进而平衡方案的多样性和综合性[16]。

4.1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定义设计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何通过不同的概念设计解决虹桥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基本挑战:家具设计如何支持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具设计如何支持需求不断变化的商务区内的不同用户?家具设计如何营造安全感、归属感、亲密感、平静感和希望感?如何以设计为中心来支持不同文化、不同年龄和性别使用者?家具设计如何回应智能城市中“智慧虹桥”的大背景以及如何进行智慧化应用?

4.2 详细深化阶段

EBD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即在设计前任务中使用不同类型研究的证据,对空间、环境和城市家具设计相关性提供了广泛的了解,通过一些证据来源的结合促成新的见解和创新的想法。这些证据为学生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广泛的背景。在详细深化阶段,设计在确定场地位置时,学生重新反思并解析了他们在设计前、任务中收集的证据,以及在概念设计阶段时的个人设计目标。

4.3 设计改进方案

初步概念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并通过CODESIGN等方式进行公众询问、设计共创与方案反馈,对设计思路进行求证与联合甄别,并为进入下一轮的证据转化循环。最终形成了模块化智慧蜂巢树、纸飞机公共座椅、光与影——“Dream of HongQiao”天桥、“瀛·海”等一系列作品(见图9)。

图9 课程设计作品

4.4 课程反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他们提出支持证据的能力差异,以及是否增强了对概念解决方案和设计转化的信心,其具体的反馈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反馈问卷调查

我们可以从问卷中看出,EBD方法有效支持处于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一些学生依靠证据在概念设计中启发创意,而另一些学生则利用证据解释他们选择的主题表达必要性。由此可见,EBD对于设计过程而言,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发。

五、结 语

循证设计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该方法将基于经验、创造力和直觉的传统设计方法与研究作为知识来源相结合,帮助学生聚焦目标、情境、资源,要求学生提供研究知识,用以平衡研究和设计。在本文所示的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将基于研究的知识应用到概念设计策略中,并将其解释为项目特定背景的技能。EBD对于教学中探索一个新的设计主题,扩大理论框架,提出操作性强的实践框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该方法支持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前的设计教学中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概念设计策略,并解释相关证据与当地背景的相关性是一项挑战。设计教学中定期使用EBD与传统设计阶段相结合,将有助于EBD流程的实施,以及循证的思想与循证证据的过程探求,这对于家具设计的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循证家具证据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家具设计·互动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