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与意涵的谐频变奏
——中国传统图案“十二章纹”的符号化解读

2022-03-22 08:39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创意与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符号化物象图案

文/尚 爽(1.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2.美国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

“十二章纹”是古人所设计的12种图形,并被作为图形的经典样式运用于服饰,成为中国君主专制时期衣饰等第标识,具体表现为古代服饰上所绣的12种纹样。它们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一图纹称为“一章”[1]。

“十二章纹”的图形,据传统旨意,其中的 “日” “月” “星辰”等图形取之自然,并着意于其灵光普照,以此象征帝王皇恩普施,泽被四方;其他诸如 “山”,也不仅停留于对客观自然的表现,更在于山形的挺拔、庄重而作出的立意选择。 “龙”的图形来自想像,其造型立意则是出于对龙的崇拜和其腾飞不拘的气象,藉此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政务。选择由花朵和禽鸟构成的“华虫”作为“十二章纹”的图形,既是因为其具有华美的外表,还旨在借图案表示王者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作为祭拜的一种器具,通常绘绣为虎纹和蜼(一种长尾猿)纹,此图形的传统观念是表明帝王忠、孝的贤德; “藻”,乃水中生物,有洁净的品质; “火”,光明、炤热之像,深层意义为帝王温暖子民,光明磊落;“粉米”,其造型取自食物,意即注重粮食并给养人民; “黼”,呈黑白相错的斧头造型,选取此造型的寓意是表达皇帝处事果断与力度;而“黻”则是呈黑青相间的“亚”字形状,取其世事明察、弃恶扬善之意,暗喻明辨是非的操守。

由以上古人对图形选取与其对应的意义而论, “十二章纹”具有明显的社会意味和精神指向。此外, “十二章纹”源于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并因袭成为历代王侯将相显示尊贵等级的标识而被后世延用。“十二章纹”不仅反映了古代设计师对客观物象或大千世界的认识,而且也体现了设计上的巧思与审美意识(见图1)。

图1 十二章纹

一、“十二章纹”的符号化

1.1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阐释

从表现方法的层面而言, “十二章纹”通过前人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一种视觉符号。所谓符号,乃指代或象征一定事物的视觉信息,承载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本质认知。按照符号学的阐释,即“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2]。一定的意义可以用符号予以表达,符号的作用在于表达某种意义的存在,而怀海德更是认为:“表现就是符号”[3],美术范畴的所谓符号,一是指图形具有典型性、稳定性以及明确的特征,也就是说形或形式有相对固定的样态,并拥有社会的共识。二是指图形设计具有约定的意义或精神指向,即看到一定的图形便会让人联想到其指向的意义。如当人们看到龙纹,便会遐想到中华民族,因为龙作为特定的符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从这一角度看, “十二章纹”的设计使我们不仅感知到了其具体形象本身,同时由于其意义所指,我们也感知到了“十二章纹”所具有的符号化性质。所谓符号化,即是使某种图形成为符号的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图形符号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认同,因此,符号化是一种艺术手段或推展的方法。

对世间万物的研究,不外乎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认识论方面进行解读,二是从方法论角度展开分析,“十二章纹”的视觉符号化则是从方法论上作出的判断。一般而言,以文化为研究视域的符号学包括广告符号学、艺术符号学和传播符号学, “十二章纹”的符号化手法有着广而告之的效应和易于广泛传播之功,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对“十二章纹”作视觉上的认知和接受。

1.2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艺术特征

设计中视觉形象的符号化,首先应要求设计者对所表现的事物有所认知,然后在选取某一物象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发散思维,归纳并总结一定的意义所指,最后在其意义的导引下,构成艺术的形象,并在推广中形成视觉的符号。 “十二章纹”的形象是对自然物象的提炼,它既暗合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又反映了社会层级的意志。在形象的艺术处理上,它有着对物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凸显了人们对自然物象的外部感受。设计者在遵循删繁就简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对物象进行规整与组合。就“十二章纹”的“山” “火” “藻”等单个图形来看,它们的设计已超脱了物象的具象细节描绘,正所谓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4]。因此,可以说“十二章纹”的造型是一种意象造型,同时由于设计者抓住了物象的特征,使纹样又具备较高辨识度。此外,从“十二章纹”的组合图案观察,在这些多元图形的配置中, “十二章纹”又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意味。其实, “十二章纹”装饰性的显现同样是以形象的抽象化和规则化的形式美为出发点,依据的是匀称、均衡、节奏等形式构成原理,在相应配置或组合关系上,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和谐,讲求对比中的统一,在变化中达到有序的排列,在简洁庄重中实现层次的丰富。概括而言, “十二章纹”的图形组合,其装饰性体现了图案的秩序感、单纯感、平面感、和意象感等特征。

在图形设计中,不论是追求图形的概括和意象,还是注重图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其最终的效果都指向了作为具有约定意义的视觉符号化。毫无疑问,图形符号辨识度的高低,取决于图形的典型性和单纯性,形式越简洁越予人深刻印象,而复杂的视觉信息则会干扰人们的认知和记忆。“十二章纹”之所以被称为图案设计中的传统经典并能得以不断流传,正因为其顺应了以上的原则。在其符号化的过程中,既表现了客观物象,又遵循了视觉反应规律。

著名符号学家索绪尔称符号的构成存在“二元关系”[5],其“二元”即 “能指”和 “所指”。所谓 “能指”意即符号的形式,也就是说“能指”所表达的是思想情感,或者说是某种特定的意义所在;而“所指”则是指符号的内容。任何图案的设计,除了对其装饰作用的考量,均绕不开要思考其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种二元关系,便是实现图形符号化关键。若设计者仅仅在图形的艺术性上反复经营,缺乏对图形意义及内涵的表现,则不能令人产生联想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由于图形提示的不明确,则人的视觉感知将只停留于对图形的赏读。反之,如果设计者一味强调意义的所指,缺乏对形式的推敲,则图形会既没有美感,也不能很好地达到意义的传递。因此,视觉图形的符号化是外部感觉图形的符号与内部知觉的意义结合而成的联想结构,只有巧妙地连结这种二元关系才是可使符号不断推展的合理方法。 “十二章纹”的设计正是在充分观察客观世界、努力挖掘事物内涵的基础上,又利用构思精妙的图形来状物、抒情,将“能指”与“所指”相结合,从而使“十二章纹”具备了较强的辨识度和代表性,并较好地与其所负载的意义相勾连。例如斧头质地坚硬,具有砍削的功能,由此使得设计者联想到皇帝处事的果断与力度;火给予人类明亮与温暖,由此联想到帝王对子民关怀备至,执政光明磊落等。因此,“十二章纹”的符号化特征鲜明,这是其在历史上能不断延用的重要原因。

二、视觉经验的导入和社会因素的促成

“十二章纹”的符号化,一方面是基于已有视觉经验的积累和生发,也就是说视觉经验的规导,使设计的图形在深入把握物象特征的基础上更具典型性和标识感,并赋予图形一定的意义所指。这里所谓的视觉经验既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已有认知或造型范式,也包括造型理念上的既有归结;另一方面, “十二章纹”的符号化与社会因素的干预以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十二章纹”变成了一个个鲜明的符号而受到共识。

2.1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视觉经验

“十二章纹”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经典,其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就表现题材来说, “十二章纹”题材广泛、丰富多样。它取自客观世界的物象,但这些物象不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月、星辰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因为它们带给人光明和遥远的想象。大自然中的山川是人类生活的乐园,火带给人们的温暖,粉米为人提供了物质能量。由此可见,传统图案的题材范围不仅涉及广阔宇宙,也来源于日常普通生活的已有感知。

从图案造型的角度而言, “十二章纹”追求中国传统艺术观——“写意性”的品质,所谓“写意性”是中国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表现客观世界的方式,是对已有视觉经验的总结,其所表现的形态不受三维空间内光源、透视、本体构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创作者借助想象,在科学地观察分析物象的客观规律变化与自然特征的同时,又遵循传统图案造型的基本法则,利用简化、添加、条理、抽象、反复等多元的造型手法,将存在于自然界或神话传说中的形态巧妙地在二维空间内进行装饰化处理,使图案表现出雄伟、庄重、形象等审美特征。由此可见,自然中的物象只是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中的依据,图案的造型并非拘泥于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更强调感性的合理变化与装饰表达。

“十二章纹”的赋彩形式不尽相同,根据周代的典籍 《尚书》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大致如下:月、山、龙呈纯青色,星辰、华虫呈纯黄色,宗彝取黑色,日、藻、粉米为白色,火用红色,黼取黑白相间色,黻为黑青色。因此, “十二章纹”就有白、青、黄、赤、黑这5种颜色,也就是 “五色”。 “十二章纹”的色彩基本是在人们体悟自然物象客观的固有色后得出的固有认知,并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法,使“十二章纹”中所涵盖物象的色彩变得单纯化,具有简练、质朴、含蓄的艺术特点。由于设计者的先验之见,以及传统艺术思维方式的干预,使“十二章纹”的赋彩存在着不尽合于自然的主观性与象征性,如在 “十二章纹”中, “藻”的设色为白色,而在现实生活中藻的颜色主要以绿色、红色等为多,白色的水藻则较为罕见。因此,图案的设色是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性凝练,不仅概括了自然的特征,又融合了创作者对自然物象生命色彩的主观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十二章纹”的设色也在不断改变。

从纹样结构角度而言, “十二章纹”纹样结构严谨,图案遵循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恪守其程式化、章法化的布局方式。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等形式。这种纹样图案的布列方式在依照规范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审美特性。比如“十二章纹”中的龙与华虫、藻与粉米等,就有对应关系,这遵循了典型的形式美中对称和呼应的传统法则。

2.2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社会因素

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既存范式是“十二章纹”形成符号化的基点。任何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风尚、文化导向、审美思潮,作为图案虽然不能直接表现历史与文化,但可以在设计中融入一定的文化理想和审美诉求。 “十二章纹”图案充分表明了在设计上的这种动因,它出于古代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民族特色。它告诉人们,设计离不开对社会与人文背景的考察。历史上的“十二章纹”图案之所以在古代传承不断,是因为它既符合传统风俗,又符合民族审美意识。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设计,与其所处的社会现象有所联系,因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必然对文化、艺术的创造产生着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每一段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干预,同时,经济的发达与否以及审美风尚的引导也会影响文艺的发展。就“十二章纹”的产生而言,由于其使用的属性,一开始便与特定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标识,成为负载着社会学意义的精神载体,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因此,考察“十二章纹”的符号化问题,应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深层认识。所谓“社会”,是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将“十二章纹”的研究视野纳入社会学考量,从整个社会的机制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中作出理性剖析,则更能说明“十二章纹”符号化产生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使然,即这一设计与社会因素有着必然联系。

人类的社会活动依靠着一定的机制或条件进行社会规范并制定相应的制度,这不仅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化运转,也反映了某种精神的规导,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前所述,“十二章纹”在图形的选择上,虽主要取自大千世界的客观物象,但并非随意地择取,而是带有明确的指向性。纹样一方面应符合吉祥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代表神圣的威严。因此,从这两方面的诉求而言, “十二章纹”的设计已超越了艺术的本体思考,而是从社会上层的意识形态着眼,希望以此作为体现社会意志的标识。由于“十二章纹”在服装上的使用,创造了服装图案标识的系统化,并且其使用规范严格,唯有最高统治者才可使用“十二章纹”,其他等第的官员依等级而配,这无疑是对社会关系的区分,以此加强社会关系的秩序化,也反映了古代人的价值观和制度文化,富有鲜明标识的着装图案符号化正顺应了这一诉求。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变动,而是与社会多方面因素相联系。如受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等所制约, “十二章纹”图形的代表性和符号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并受到社会自上而下成员的认知与认同。此外, “十二章纹”的寓意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基础。例如在人们的意识里,龙与太阳或月亮已非一般的自然形象,因其专有的寓意而受到膜拜或尊崇。因此,由于特有的民族认识根深蒂固,以及封建社会的制度沿袭, “十二章纹”得以不断流传,其精神内涵也没有因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

社会因文化的创造而不断推进,文化则是人类社会活动成果的体现。人类是智力发达的群体,创造了语言、文字、艺术等可进行相互沟通的方法,从而构成了精神的互动、联系或制约。 “十二章纹”作为艺术上的创造,实现了其文化内涵的外延作用,即它不仅使人明晰其内涵所指,而且昭示了社会群体的等级制度和观念。应该说, “十二章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使后来的研究者看到的不只是其艺术性的表现,还认识到其被赋予的社会与文化的深厚积淀。社会上产生的某种文化现象,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而成,其中包括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的传递性以及文化的变化性, “十二章纹”符号化的设计与流播正符合这些社会性因素。

三、“十二章纹”的局限性反思

“十二章纹”的符号化反映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和审美观念,有着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图形与设计影响波及日本、朝鲜的官服图案。如前述及, “十二章纹”的内容具有规范社会纪律、培养道德品质、巩固统治权威的功效,其中,既呈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有序变化。然而,我们在认识到这些图案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的同时,同样应该看到“十二章纹”所体现的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和在设计方面的局限性因素,只有如此,才是对图案历史的全面认识,也才能在进一步的传承中确立创新的思路以及探求图案变化的方向。

就图案的内容而言, “十二章纹”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维护其统治意志的产物。以 “十二章纹”为标志,体现统治阶层的等级制度,甚至以此表明尊卑有别。倘若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不应人为地划分地位的尊贵与卑贱,人人应该和平共度,同享美好。因此, “十二章纹”的设计与运用从一开始便与统治阶层的封建意识相联系,成为其彰显权威的外在标识,因其权利意识的功利性而遮蔽了作为服饰图案的审美功能。

在图案的设计及运用方面,“十二章纹”由于统治者意志的强大作用力,其纹样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包括对其的运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举国上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服饰上绘绣“十二章纹”,随着皇权地位、官员品级的不同,所绘绣的纹样数量会随之逐级递减。天子之服,“十二章纹”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8种,卿用藻以下6种,大夫用藻、粉米等4种图案,士用藻、火2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逾越(见图2,施有“十二章纹”的明代出土实物服饰为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钧所有,从实物上依稀可见纹样的原貌)。

图2 “十二章纹”的出土实物

总的来说,无论是思想内涵亦或是技法程式,固有的观念使图案受到程式化制约,虽然“十二章纹”被延用了2 000多年,但其在历史流变进程中总体上趋于造型样态及意蕴内涵的趋同,缺乏具古以化的创意,从而导致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审美的局限性与单一性,尤其从当代文化背景下审视,缺乏随时代而变的精神与气息。正如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言, “笔墨当随当代,犹诗文风气所转”[6],这说明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审美意识相联系,当社会产生了变革并形成新的审美意识时,这就需要艺术的造型与内涵进行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审美需求。

四、对“十二章纹”再设计的探讨

4.1 “十二章纹”再设计的意义

尽管“十二章纹”在思想上存在一定封建意识,其造型样态及意蕴内涵在历史流变进程中也趋于雷同,然而,“十二章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在维护社会秩序、发挥审美功效、美化服饰表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作用。在图案造型与色彩上,设计者在对客观物象广收博采的基础上又以独到的设计理念使图案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体现出自成一格的审美意趣。就其给予我们的启示而论,图案设计既要讲求审美的作用,更应赋予图案深刻的内涵,只有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民族意志的图案设计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当代服饰图案的风格虽日趋个性化与国际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服饰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对社会因素的反映。因此,“十二章纹”作为具有可传承性的艺术瑰宝,将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再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4.2 “十二章纹”再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的确立

随着时代的更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差别,这必然也伴有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能反映社会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的新设计应运而生。同时,反观我国当代服饰纹样设计,即当代服饰纹样相较于“十二章纹”,普遍欠缺社会因素之反映。因此,如何将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十二章纹”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摒弃其原有的封建意识的前提下突破人们对传统图案的原有印象,利用图案典雅精致的外表来体现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情境,则是当代设计师需要深入探求的方面,这将既是对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利于推进中国传统图案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此外,一般而言,传统平面设计往往从视觉效果方面进行构思,其呈现方式大都是出版物、标识等。然而,科技的进步带领着以纸媒为主要形式的平面设计向更森罗万象的领域发展。在展示形式方面,科技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科技的进步推动着人们的审美形式日趋多元化与数字化,审美的提升也同样促进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坚持艺术创作的单一性只会让创作灵感逐步走向枯竭,将平面设计与新科技、新材料结合必然是大势所趋之一。同时,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间自由化、交叉化的发展模糊了各学科、各艺术派别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在进行相互渗透与影响中,展现出了更多元的艺术样貌。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的积淀,在文化与科技相交融的同时应该保留艺术最基本的民族特性。只有正确地把握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间的平衡,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升华。

五、结 语

“十二章纹”作为中国传统图案,其造型与意涵紧密相连,造型体现意涵,而意涵又是使造型富有意味的重要方面。前人受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观念的影响,结合对万千世界的洞悉及自身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多元的艺术造型手法,使客观物象具有“写意性”的品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民族意识、等级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并成为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

“十二章纹”在造型与意涵上虽具有思想的封建性及形式的因袭性,但它所强调的形式的写意精神以及图案寓意的社会因素的赋予,使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故从其设计经验及上文所陈述的理论来看, “十二章纹”具有一定再设计的价值。此外,较少有艺术家涉足“十二章纹”的再设计这一视觉领域,这也为当代设计者对“十二章纹”的开拓、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在宏观的新时代背景下,当代设计者在对“十二章纹”的造型与意涵进行再设计时,应在吸取传统之精髓的基础上舍短师长,不仅需摒弃“十二章纹”的封建思想内容,更需体现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社会意义与审美取向。同时,艺术家们也应探讨新技术、新材料在造型应用中的多元可能性,并积极提倡跨学科创作,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悟与传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及审美诉求变化的当代设计趋势。

猜你喜欢
符号化物象图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