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盼 张 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阴中专办学点,江苏 无锡 214433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社会发展需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才。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劳动者,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大小问题,不胆怯、善于用成长型思维考虑并解决问题的人,才更有可能在科技创新、技术改进中取得成就,成为大国工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美国《2018年教育状况》报告中指出,美国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20个教育趋势中,成长型思维以10分的高分位列第一[1]。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 德韦克(Carol Dweck)通过对若干五年级学生开展一系列“做题”研究,总结得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指个体认为聪明才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可以通过毅力、努力、意志等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则是指一个人认为智商、天赋是固定不变的,不论个体做多少努力,都不会改变结果的思维模式。
有研究表明,人们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天赋来确保从错误中恢复过来。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相信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高的,错误是可以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对于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智力是稳定不变的,错误表明自己缺乏某种能力[2]。
国外有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可以有效减少抑郁和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提升个体完成任务的效率,但如果当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时,则会转变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就青少年而言,并不优异的成绩在过往的就学经历中,或多或少会对其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抑郁情绪,以及对自身不能获得学业成功的焦虑与挫败感。而拥有成长型思维则可能会在学习或工作中更易接受失败的结果,不容易产生失望、难过、紧张等情绪。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论是对学生个体成长,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高职生在进入学校后,不同的思维模式将对他们在校期间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会决定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职业学校阶段的学习,决定他们在职业学校能达到的成就高度。
如果高职生是固定型思维,在面对并不理想的中考分数时,内心是沮丧的,想的是“我这么笨,什么都学不好”“不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比那些聪明的人做得更好”。那么进入职校后,他们对自己更容易持有“就这样吧”“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的想法,这样的认知会使得其行为变得更为消极,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不愿意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类学生从职校毕业后,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也更倾向于认为“我很笨”“我不可能做好”“保持不变就不会感受到挫折”,这些观念的产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
如果高职生具有成长型思维,在面对不理想的中考分数时,他们更多地会思考“我还是不够努力”“我应该在这门课上再下点功夫的”“我还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以后还有机会”。近年来脑电研究也表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完成任务中出错时,会分配更多注意力给自己犯错的任务,及时改进,并在后续的任务中提高正确率[3]。由此可见,进入职校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心态会更积极,更容易适应入校后的生活,在面对新的知识内容、学生组织、个人展示时,他们更能接受不断试错,也更愿意去“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形成成长型思维对于高职生而言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培养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阴中专以积极教育课程为依托,将高职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纳入课程内容,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高职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做法如下:
斯奈德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说,快乐行动是提高幸福感的一种方法;泰勒· 本· 沙哈尔在《幸福课》中也说到,有“认识到持久的幸福并非来自成功”认知理念的人,才更能感受到幸福。有研究表明,可习得的行为方法和认知方法有助于恢复大脑弹性,比如情绪管理策略等。当学生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有成就感的事件后(足够多的可习得行为),那么在面对依然让自己感受到无比挫败的事时,由内心拥有的幸福感而产生的信念:其实我也没那么糟糕,至少我可以做……(好的事情),会让他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因此,如何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以及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是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
就教师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成长型思维”的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成长型思维课程的讲授,使教师了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并且尝试训练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使教师首先形成成长型思维,然后通过教师影响到学生,以师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
于学生而言,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可通过课程来实现。学校开发了幸福力课程,并利用学校班会课实施该课程,课程中包含了建立成长型思维的章节,通过讲授卡罗尔· 德韦克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实验来认识这种神奇的思维,从而展开学生对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知识教授,通过体验活动测一测自己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了解自我思维模式,再根据习得的新思维(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同样的事件做出与固定型思维相反的回应,以此认知成长型思维。
在认知成长型思维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训练和体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学校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幸福力课程,在提前对班主任老师开展“成长型思维”培训的基础上,对学生就“成长型思维”开展专门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成长型思维。
教会学生合理运用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五步法”。第一步是去拥抱自我的固定型思维,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的事实;第二步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思考固定型思维的想法一般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会发生;第三步是命名。为自己的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命名。固定型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此它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来替代固定型思维;第四步是进行教育。在发现自己在迈出舒适区即将产生固定型思维,即“它”时,带它一起学习成长型思维;第五步是学习与帮助学习。设立成长型目标,学习在之后的生活中用成长型思维思考并应对问题,且及时提升自我成长型思维水平。
为了巩固学生成长型思维成果,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活动,由学生担任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评价者,老师仅作为参考者为同学们提供建议。在校园氛围及同伴交往方面,除了对师生开展“成长型思维”培训、组织校园各项活动外,借助同伴交往的凝聚力产生良好氛围,即“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天赋并不是决定一切”的认知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越努力,越易成功”,巩固其成长型思维。
另外,家校合作在巩固成长型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定期组织家长讲座,将成长型思维的理念传递给家长,并不定时在校园公众号中上传相关文章,将学校活动内容及学生取得了成绩以图文或文字的方式在班级QQ群、微信群、家校通等渠道告知家长。除了宣传外,还会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组织的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生在入校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中考失利不是终点,它是另一个起点,是一个让学生焕发新生的起点。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成长型思维培训的有效性。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93.4%。
2.研究过程
对研究对象展开为期1个月的“成长型思维”培训练习,培训内容包括:(1)认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2)思维模式测验;(3)用句式“还没有”体验成长型思维模式;(4)理解并在生活中运用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学习与帮助学习等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式。
在培训前后采用清华大学编译自Dweck,C.S.的《成长型思维量表》对其进行测量。量表包括6道题目,如“你的智力水平是一定的,你怎样都难以真正改变。”让学生从1“非常不同意”到6“非常同意”进行6点评分,前三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学生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培训后学生成长型思维得分高于培训前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 培训前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差异分析
4.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入校时学生对成长型思维了解不多,经过相关培训后,学生对其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
同时,配合学校成长型思维课程而展开的各样活动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能会对自己有具备多元发展能力的认知。
教师的积极教育理念、不再对学生产生单一教育,而是能善于发现其优点,并鼓励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努力、勇于接受挑战,这可能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不囿于天赋而是奋发努力可以达到自己目标的氛围感染下,同伴交往间也更可能引发共鸣,产生集体行为。
就家庭方面来说,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开展成长型思维培训,拓展了家长对于“天赋不能决定一切,勤奋努力同样能取得成就”的认知,在看到学生的真实改变时,对于成长型思维的认识和肯定则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反过来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教育或行事时,又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发展。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某电子商务班的同学入校起便接受成长型思维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体现在学习课程上,还融入于平时生活、师生相处中。班主任在教授课程的基础上,在各项班级活动、系部和校级活动中,主动鼓励学生参加,不论学生是否取得好成绩,都给予积极反馈。例如,由学生在班会课就成长型思维培训展开自我教学,以学生为载体,每周轮换不同的学生作为主持人,带领班级同学领略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该班某同学在总结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三年前我因为中考失利进入了江阴中专。当时我的心情包括状态都是很糟糕的,甚至都不想上学了,认为考不上高中就什么都没了,但是我错了。这个学校的学校生活,同学包括老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他们鼓励我、帮助我。老师们没有因为我们是职业高中学生而打击我们、放弃我们。被鼓励后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努力向前,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地学习、工作,改掉了很多坏习惯。学会把自己的优点变成优势,并把它们发挥出来,从一个没有理想或者说是没想过未来的男孩,变成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会去关心别人,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变得更冷静更仔细。这些都令我印象深刻,也许以后我会有更多的变化,但是这三年一定会让我终生难忘。”
这样的总结不是个例,在积极教育的氛围下,同学们更加明白“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天赋并不能决定一切,努力也同样可以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