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月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的社会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教育领域,对新的教育形式需求迫切,它肩负了培养当今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重任。为此,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扑面而来。[1]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文科教育在遵循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与相近专业集群融合,突破现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文、文+工、文+理、文+农的深度融合创新,重塑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和目标;同时,新文科教育立足中国国情,集知识性和价值性为一体,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驱动和实践应用为导向,将与新文科相关的人才的个性、品格、思维方式及实践技能融入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中,多维度、多形式引导学生超越现有的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进而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实力,跨学科界培养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兼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结合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立足新文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成果导向、社会服务”的育人理念,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新文科发展新格局,旨在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见图1。
图1 框架设计
从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理论基础、综合实践、研究创新三方面构建新文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见图2。
图2 “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从理论基础、综合实践、研究创新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新技术,搭建专业、学科、行业、区域协同平台,强化学科渗透,促进专业优化,确保课堂提质;通过建立专业工作室,组织各级、各类课内外实验、实训,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科学研究,完成成果输出,提升学生多维思考、深度钻研的能力,见表1。
表1 新文科“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指标体系
在跨专业教学上,面对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实现文+文、文+工、文+理、文+农的深度融合,打造文科“金课”,夯实文科育人的主阵地。[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跨行业合作上,通过科研竞赛、联合培养、学生互派、定制化培养等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的新机制,共享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实现学界与业界的交流融合。
在跨区域交流上,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跨国、跨校、跨区域的合作办学项目,获得学分,学习经历和交流机会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建立更广泛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圈,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开拓精神;教师也可通过参加研讨会、培训、学术访问等交流活动实现国内外跨区域合作,通过发表具有辨识度的国际学术论文,与国外学者联合开展研究,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申请国际研究项目等形式,产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成果。将成果及时转化并融入教育教学中,为教育和培养新文科新型人才提供条件。
第一,产、学、创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课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项目,通过专业工作室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在产、学、创方面开拓思路和实践方式,构建多样化创新型实践路径。课程实践引导了学生体验创新的过程,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又检验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企中校、校中企”。
第二,产、教、研改革创新。积极打造以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职业发展、技能实践、创新改革为导向的课堂实践,将技能实操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一方面,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有效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项目开发成果,在服务企业运营的同时,为学生的科创积累提供素材,为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助力。[3]
第三,学、赛、创紧密结合。打造标志性专业竞赛,用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能力,形成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有效机制。专业工作室作为创新人才的练兵场、通过拓展训练、创新实训等方式,建立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4]
第四,教、学、研相得益彰。以专业工作室为最小的教学组织单元,师生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积极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训练其职业胜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其职业信心。教师的教学成果有机衔接教师科研课题项目、行业研究,学生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研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学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