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蔚
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人民政府,福建厦门 361100
顶村村地处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西北部山区,与泉州市的南安市、安溪县接壤,是同安区汀溪镇的“后花园”,距离同安城区30分钟,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米,有耕地620亩、山地9630亩,生态公益林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4%,水资源丰沛。下辖4个自然村(山顶洋、古林、顶村村、吊枧),人口210户670人。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村庄”等国家级荣誉(见表1)。
表1 2014年以来获得的省级以上荣誉一览表
顶村村位于厦门西北部山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辖区山地却达上万亩。改革开放前的顶村村是一个山高路陡、信息闭塞,村民生活贫苦的偏僻山村。只有一条通往山下的土路,并且这条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民们住在冬天进风、夏天漏雨的低矮黑瓦房中。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连年负债,村民收入极为微薄,温饱全靠耕作小梯田的单季稻,村里年富力壮的劳力,都想着法子外出谋生。围绕如何带动村民脱贫增收致富,顶村村打起了组合拳。顶村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3700元增长到2020年的50080元,增长了12.5倍(见封三图1);村集体收入由2007年的25.93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96.86万元,增长了6.5倍(见封三图2)。
图1 2007—2019年人均收入情况图
图2 2007—2019年村集体收入情况图
一是要致富先修路。顶村村党支部不甘贫穷命运,村两委四处奔走,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筹集到修路资金,把从山下到村里9.3公里狭窄崎岖的土路修建成水泥路。顺着这条路,村民把农产品运到山下,把资金与技术带回山上,顶村村的巨大变化从此开始了。
二是立足生态资源。新路修建和茭白换种让村民收入提高了,但一个残酷现实是茭白种植的主要人员是村中老年人,而很多年轻人依旧外出打工。面对这样的情况,顶村村明确生态旅游资源就是自己的未来,这里既有天然的山川山林,原生态的小溪湿地,也有闽南特色古民居群依山傍水,在这里自然田园与古厝民居相得益彰,人文景观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这些就是自己异于城市的独特性。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村两委经过多次商议,决定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采取招商合作的经营模式,解决资金匮乏、管理运营经验缺乏的双难题,先行先试经营民宿农家乐。通过项目运营,逐渐打开局面,让昔日不为人知的顶村村,逐渐成为乡村旅游胜地,找到路子的顶村村发展进入快车道。
发展起来的顶村村,以党建富民强村为引领,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的目标,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以“一村一品”茭白产业为基石,以“顶上乡村”旅游项目为龙头,以“农家乐专业合作社”为统筹,通过外引、内培、再造、重塑、辐射等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合作社在村级自治的独特作用,探索民宿管理“三统一”模式,短时间实现由贫穷到富裕,成功转型为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顶村村有着覆盖率高达84%的山地森林,需要将宝贵的自然财富保护好、利用好。
一是调研论证凝共识。村两委在经过多次商议,主动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基础上,邀请专家开展专项调研论证工作,提出“开发生态休闲旅游”思路,并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采取招商合作经营模式,有力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管理运营经验匮乏的两大难题,一幅顶村村发展的蓝图徐徐铺开。
二是构建“企业+乡村”模式。几经周折,2008年初,顶村村顺利引进香港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休闲生态酒店,探索了“企业+乡村”模式,村集体经济占股份51%,共同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每年能成功吸引游客约10万人次,带来村集体获益10万元以上。顶村村开始为厦门市民及周边游客所熟知。
三是借鉴经验启思路。已经拥有充足发展启动资金的顶村村,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采取措施少走弯路、快速提升。一方面,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请身边的“企业老师”,学习和借鉴其乡村旅游市场化的成熟模式、运作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到江浙及周边地区参观、考察、学习,谋划产品样式转型发展可行路径。
随着顶村村知名度不断提升,上山游客量日益增多,需要进一步将人气转化为商机。一是项目带动夯基础。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有村庄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将发展瓶颈破除。顶村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鼓励村民投工投劳、让地让利,积极建设老区山区村项目,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共同缔造,完善村庄路网、管网、照明、通信等基础设施,使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支书带头示范。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刚开始,村民没人愿意先行尝试“民宿”这个新生事物,都怕辛苦攒下的钱打了水漂。在此情况之下,时任顶村村党支部书记马铭飘就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带头翻新自己房子做民宿,第一年便创造十分可观的收入。村民由此纷纷翻建民房,通过对闲置空房的整合与利用,办起农家乐、民宿,同时建设树屋、四合院、木屋、高脚楼等新型民宿样式,村子一下红火起来。三是茭白改良增效益。茭白是顶村村的“一村一品”,已在厦门小有名气,这需要进一步利用茭白带动村民致富。村两委经过仔细探讨之后,认为顶村村的气候与地形适合改良品种,种植发展反季节茭白。党支部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调研,鼓励党员带头种植,大力推广种植改良的茭白,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经过改良的茭白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味道好优势,对比市场上同类普通茭白,其价格每斤高出1元,村民获得实实在在收益。
基础配套的完善带来知名度上涨,顶村村人流量显著增加,需巩固、发展已有的乡村旅游业态。
一是抱团注册商标。在茭白附加值提升基础上,推动抱团发展让茭白走得更远、卖得更好。2009年,在村委会支持和帮助下,村民们成立了“绿茭林”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绿茭林”商标,统一包装营销,实现品牌效益共享。由于准备充分、管理到位,“绿茭林”牌茭白推出当年每亩增产1500公斤,全村总产增收约825吨,新增产值约115万元,增加农民收入约60万元。
二是产业融合促升级。整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农业,以农业支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活“茭白”元素,自2013年起每年定期举办“茭白文化节”,以茭白为主打产品开展手工DIY、特色“茭白宴”等活动,拓展产品销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打造休闲观光动线,“品牌化”营销运作,举办“乡约”、山地车爬坡挑战赛、摄影比赛等活动,增强品牌效应,扩大综合影响力。产业融合成为顶村村发展的“发力点”,通过“串点、连线、成面”三步走,培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乡村旅游模式。
三是众筹资金解燃眉。通过初步的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共识,发展的资源单靠政府财政支持远远不够,需要广大村民共同参与。2015年9月,依托地理条件谋划生成了总投资250万元的高空滑索项目,村民采用众筹形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50名村民每人认筹5万元完成建设,而这个下蛋的“金鸡”,当年就为顶村村创造了130多万元的直接利润。
四是方式创新拓客源。乡村旅游只依靠自驾游群体就会出现“周末多、平常少”的情况,缺乏稳定的客流不利于整体的发展,顶村村想出新办法:发展游客团队。顶村村在原有规划上调整建设了特色民宿、村办食堂和户外拓展基地,并陆续与书院、企业拓展服务公司、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机构、退休干部疗养院等相关企事业达成合作意向,努力开创“村企合作”新局面,有效解决淡旺两季客源不均的问题。
随着民宿与农家乐数量的增多,相互之间抢客、不规范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避免恶性竞争。
一是党建引领“合作社+”。2015年9月,由村两委带头发动村民参与入股,成立“顶上乡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并设立党支部,通过“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村党支部对全村的乡村旅游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管理,并支持、监管合作社运营;合作社统筹管理全村旅游资源,通过建章立制、整合营销、策划带动,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自愿入社,既可以以民宿入股参与分红,也可以投工投劳,成为合作社员工。
二是模式探索“三统一”。合作社在摸索中大胆创新“三个统一”,由社员推荐、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对全村旅游项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对景区所有项目,包括设施、人员、卫生环境等进行统一管理;对民宿客源安排、包装宣传、娱乐设施、拓展项目、“互联网+旅游”、旅游品牌营销等进行统一经营;对合作社获得的利益进行统一分配。
三是产品推新聚人潮。顶村村距离岛内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单纯靠自然景观无法让游客多待一天、多住一晚,也就更无法多消费、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自从2017年开始,顶村村一直在谋划新项目,除了绿化美化环境外,还开展多种娱乐休闲项目,如农事体验、山地自行车、溯溪、篝火晚会等,成功实现“多留一晚在顶村村”的目标,特别是高空滑索项目建成投用后,周末大多爆满,平日素质拓展的团队游客也大幅增加,直接带动民宿住宿量较2015年实现翻番。随着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顶村村顺利完成从“卖空气”“卖美景”的观光景点到“卖服务”“卖产品”的休闲度假景区的转变。
四是品质提升赢口碑。品质就是顶村村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乡村旅游多年,顶村村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内容、服务好、口碑佳的乡村旅游,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正因如此,合作社始终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着力抓好每个环节服务,比如把民宿管理标准具体细化到是否有头发丝存在、被褥叠放是否整齐等细节,设置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奖惩金额,为村民改善民宿环境提供参考标准,也增强了村民保持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摆脱贫困发展起来的顶村村,既让本村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也积极带动附近村庄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股份分红享福利。2019年1月,合作社第一次向611名村民发放近50万元的分红利润,此举尚属厦门首次。每年过年前,合作社在扣除设施运营、建设费用和人工等成本后,把结余的70%收益上交村集体用于发展公共事业,而剩下的30%收益则给全体村民(不含公职人员)进行现金分红。乡村旅游带动产业振兴,顶村村强劲的发展势头让更多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进而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大潮中,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二是跨村联动共促进。2020年8月,以毗邻顶村村的堤内村为试点,两村签订跨村连带共建协议,推动“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由顶村村向堤内村注入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管理运营模式和相关人力物力,调动村民内生动力,挖掘堤内村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推动村集体合作社牵头创办农家乐、民宿,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完善提升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每年可为堤内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
三是镇域整合齐振兴。2021年6月,依托顶上乡村旅游合作社,整合全镇旅游资源,成立汀溪镇乡村旅游合作社。以隘头至顶村村乡村振兴动线向周边村庄辐射,策划3条主题旅游和多日游线路,全面强化镇域生态游、新农旅态势,助力产业振兴。建设镇域微信电商小程序“汀溪铺子”,主打顶村村茭白、褒美槟榔芋、路下生姜、造水芭乐、前格葡萄、西源柚子等汀溪镇各村特优农产品,以特色“伴手礼”为媒介,进一步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顶村村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实施,都有村党支部的论证和引导,每一项主导产业的发展,都有村两委成员的动员和组织。正是在村两委成员的持续努力之下,广大党员群众才能实现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反对到支持,从观望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一是党支部统筹谋划。村党支部坚持“一支部一阵地”,推进支部建在合作社上,2015年,在村两委的带头作用下,通过党员先行把“支部随着项目走”,成立了“顶上乡村合作社党支部”,村党支部进行总体管理与策划,规划实施方案,提供项目支持,引领合作社及村民共谋共建,为顶村村快速发展致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合作社联动并进。2015年9月正式成立顶上乡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21年7月,顶村村共670余口人已有90%以上都参与“顶上乡村”项目的发展中。在支部的正确引领下,合作社负责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负责村食堂运营,合理安排客流房间、管理员分配、卫生监督等。目前,合作社现共有250余间民宿,以及18间特色木屋和四合院,一天最多可接待2000人,能够容纳过夜人数超500人,可同时接待50桌客人,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的精彩蜕变。
三是村民共建共享。合作社收益由村集体作为红利分发给村民,固定效益分配模式,以实实在在的收益充分调动村民、社员和管理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形成良性循环的“利益共同体”。在顶村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民均未考虑补偿问题,先行为项目建设让路,并积极投工投劳,有力地推进工程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资金方面的不足。
顶村村的发展之路始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各阶段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胆试、大胆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挖掘乡村旅游项目,一步一个脚印,铺就致富之路。
一是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通过多次商议,同步邀请专家调研论证,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先后建成乡村民宿、露营基地、山地车体验地和空中索道旅游设施,启动了“青出于蓝”农牧体验、“森呼吸”受到了厦门及周边地区市民的青睐,昔日不为人知的顶村村,逐渐成为市民旅游度假的休闲胜地,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打造绿色农业产业。聘请农业专家改良茭白品种,改进推广生态种植技术。申请注册“绿茭林”产品商标,统一包装营销,四季茭白逐渐走上品牌之路;引导村民成立“一村一品”特色专业协会,专业发展提高效率;建成生态茭白湿地公园,举办“茭白文化节”,大大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目前顶村村的茭白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已成为厦门市域一大特色。
三是打造生态经济林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明确“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的思路,把培育林业主导产业过程变成农民增收过程,种植500多亩经济林,培育种植金丝皇菊50亩、茶园30亩,配套优化顶村村乡村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顶村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进一步拓宽了该村茭白、竹笋、土鸡、土鸭等土特产的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
顶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始终注重人才振兴,注重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形成“党支部+合作社+村民”三方参与的监督管理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一是组织机构公司化。为统筹村里的旅游资源,防止恶性竞争,由合作社进行公司化运作,统筹管理、统一营销全村旅游资源。合作社成立理事会,设立理事长1名、总经理1名、秘书长1名、理事4名,成员由全体社员推荐、选举产生,理事会对合作社开发运营负责。符合条件的村民,自愿申请加入,由合作社理事会进行核准。
二是经营制度现代化。合作社创新“三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采取公司化运营,倡导共同缔造理念,由合作社统筹管理,党员带头村民共同入股、参与经营。合作社负责营销、管理、宣传、接待、导览、财务结算、村集体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以及必要的服务等。管理服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村民中选取,促进富余劳力转产增收。
三是监督管理开放化。依托专业合作社、村老人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不定期召开乡村议事会,畅通村民参与合作社管理、发展渠道。合作社对村民经营的民宿、农家乐的服务、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亮出“红黑榜”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在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村民主动监督,形成上下一心的良好经营氛围,打造优质高效的运营环境。
在党建引领下,合作社、村民共同努力,顶村村从村容村貌的破旧到如今的新、富、美,从原来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到如今喜笑颜开迎游客,从原来一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贫困山村,到如今成为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经济富裕、远近闻名的“顶级”村,成功转型为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富美乡村,为贫困山村脱贫致富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