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娜
一、学生“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
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倡导的发现教育法就认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按自己观察、认识事物的方式去发现认识事物。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发现并提出[1]。它用金字塔图表形象显示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高效的。我们传统课堂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孩子们在下面听,处在塔尖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方法的学习效率是最低的,两周以后的学习内容只能留下5%。然后是讨论、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可以保留30%。最后是教授给他人、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理查德·费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提出的“费曼学习法”中,也提到了一点,那就是:能教会别人,才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学生“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学习的常见问题
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不强,合作学习,“互讲、互评”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舞台。基础较弱、能力不够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绝对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就成了部分学生上课说闲话、吵闹、争执的温床,成了教师公开课常见方式的假象。学生无法从“互讲、互评”合作学习中得到提升,高效课堂反而成为了低效课堂。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教师平时重视成都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互讲、互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对学生充分训练,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要把任务、要求讲清楚,指令清晰明了,使学生清楚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三、学生“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
(一)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教师示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讲题能力。比如数学的新授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找概念、公式、定理,提炼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中,通过例题,进行解题前的知识提炼,归纳,解题过程中规范性和逻辑性强化,最后就是解题后的反思,总结规律。整个过程教师都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符号语言的特有性应用,为学生“互讲”积累丰富间接经验和语言材料。尝试变式互通教学,让学生迁移知识,模仿教师讲题,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学习初期,学生由于不熟悉,出现不敢展示,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这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师除了要客观点评、尽量公平公正对待,要善于鼓励和赞美。引导学生在“互讲、互評”中团结,协作,互助,竞争并举。将德育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之中。学生效仿教师,在对伙伴评价时,积极发言,勇于提出不足,而不是碍于关系默不作声,又乐于提出赞美,而不碍于竞争关系。那么每一次合作学习都是班级班风建设的过程。
(二)合理“结对子”,搭建学习小组
可以说“互讲、互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否取得成功,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至关重要。常见的方式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性格、爱好等合理搭配,组建学习小组。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是偶数人数。这样方便在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对子”这样可以满足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经过科学合理组建的小组,组内异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组间同质,公平竞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让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完全融入小组中,既相互协作,又各司其职,打造高效课堂。
(三)充足的课前准备
一节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引导,为思维为核心的课,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首先,对学生要“互讲、互评”的内容,教师要做到烂熟于心。纵向来说,不管是本节课知识的前期知识储备,还是后续知识的拓展,延伸都要清楚掌握。横向来说,大到学科知识的迁移,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小到一题多解等都要做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训练的题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通过题型的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深刻的总结反思
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蘑菇格言”一直给求学的人们以启示。“蘑菇格言”简单来说就是: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2] 。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还有更简便、更完善的解法,能否继续进行知识的延申和拓展,有何启示?这些全靠解活动后的反思来实现。整个总结反思的过程正是学生完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过程。通过“互讲、互评”的反思整理,使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在学生的相互学习中,还会有好的相互影响,比如:好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解决问题的决心,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四、教学实践的成效和思考
自2015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以来,从开始推行学生间“互讲、互评”的杂乱无章,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到现在灵活应用,开展多样式的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学生更加有兴趣,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积极。班级的学风也很浓厚,大家相互学习,互补所长,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学生“互讲、互评”合作探究模式能够使学生能过自身的体验活动来获得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加强这种模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围绕通过学生主体地位多做研究,就能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上更进一步,“双减”政策下,为国家教育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3675017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