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调查研究

2022-03-22 22:37王建楠孙玲玲
兰台内外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国图书馆

王建楠 孙玲玲

摘 要:文章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对承德地区三所图书馆的馆藏民国文献,从文献源流、文献种类与特色、保护及利用措施进行细致全面地梳理,并从文献普查、库房改建、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阅读推广五个方面对其在未来民国文献保护与利用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

本文所指民国文献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中西方出版、刊刻、抄写、拍摄的文献资源,通常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和报刊、抄写或刊刻的古旧线装书以及摄影作品和民间契约文书等。该时期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保存于世的民国文献凤毛麟角,加之社会大多对其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认识不足,民国文献的保存现状、存在问题颇多,令人担忧。民国时期正是传统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化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转型时期,纸张生产技术和书刊装订工艺的不足,造成民国文献纸张酸化脆弱,保存期短,稍有翻动就纸屑掉落,如不及时抢救,文献历史将面临“断层”危险。

一、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概况

承德,是随着清初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大都会”,当时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号称“塞外京师”。以后历经几度兴衰,尤其是近代历经辛亥革命、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伪满潜据、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无不影响了承德及其文化教育事业。民国文献的收藏,既存于各大公立及高校图书馆中,也收藏于各类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本文涉及的民国文献,以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为对象,笔者经过前期调研,确定三所图书馆目前藏有民国时期文献,分别是承德市图书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

1.承德市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

(1)文献源流

承德市图书馆前身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落成的热河文庙下属的尊经阁。热河文庙是我国三大孔庙之一,是承德地方最高学府,为发展承德地方文化、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西院学宫和东首尊经阁收藏有御纂钦定书籍,如《圣祖诗文全集》《世宗诗文全集》《御制文集》等供学宫诸生阅读。“民国”三年,避暑山庄内文津阁的藏书运送到京,其余殿阁书籍交热河文庙之尊经阁收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河图书馆,藏书超过数万卷。

“民国”二十二年,日寇侵占热河,接管了热河图书馆全部藏书,改为热河省立图书馆,将尊经阁除楼上外,全部改为学校,图书馆工作陷入停顿。抗日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承德,热河省教育厅接管了图书馆所有藏书。承德解放时,图书馆工作的同人坚决执行了中共承德工委领导同志的指示,拒绝将图书按照国民党指示运往北京,这批图书因而没有流失,在承德保存至今。

承德市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来源有四部分:一是1952年热河省中苏友好协会开办的热河省离宫图书馆与承德市人民图书馆合并时,移交了全部中文书刊,以及1955年热河省撤销时移交的俄文书刊;二是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时,省直机关和省委图书馆、省电台资料室、工业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移交的;三是1949年热河土改时从平泉市没收地主的一些图书;四是老解放区赠送的一些图书。

(2)馆藏“民国”文献概况

承德市图书馆的“民国”图书,只有线装书登记在册,有书名、出版社等详情可查,普通书暂无记录。线装民國文献,约有347种,3326册,和清代古籍一起,按经史子集分类存放。

其中经部包含易类26种204册、书类10种43册、诗类8种43册、礼类3种24册、春秋类12种128册、四书类3种15册、群经总义类3种40册、小学类8种35册、其他类3种11册;史部包含传记类1种1册、编年类2种18册、杂史类2种20册、纪事本末类6种41册、传记类9种120册、其他类41种462册;子部包含总类1种10册、儒家类5种15册、道家、法家、兵家类共4种70册、医学和艺术类16种239册、其他类35种213册;集部含总集类29种324册、别集类101种604册、曲与杂剧、小说、诗文类共9种46册;另有丛书10种490册。

2.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

(1)文献源流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源于1903年建在天津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后更名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1月转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的公办本科职业学校。

学校图书馆的前身可追溯到北洋工艺学堂创建之初的学堂图书室。院校十分重视图书建设,截至抗战前,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图书资料已达8万册,有成套西文杂志数十种。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寇侵入天津,学院被炸,历年文书卷宗、藏书大量散失。抗战后,学院对战时散失的部分图书资料进行了回收,仅为战前藏书的五分之一。1953年,学校的前身河北工学院附属工业学校脱离天津大学,独立办学,工校在原万余册藏书的基础上建立天津石油工业学校图书馆,1958年迁至承德。由于历经战乱、多次搬迁,图书馆馆藏图书散失很多,直到1989年搬入老校区新馆后,图书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目前馆藏中外文纸本图书及非书资料数量超过100万余册件。

(2)馆藏“民国”文献概况

经历了战乱动乱,数次搬迁,馆藏民国文献已所剩不多,数量仅有1600余册,还包括了小部分出版于清末的图书。文献类型以图书为主,外文书籍占绝大多数,包括英文、日文、俄文,还有少量台湾地区出版的中文图书,收藏范围涵盖化工、机械仪表、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热力能源、财会经营、汽车等专业及相关学科的书刊资料。

所有“民国”图书按年代顺序排架,1860年至1910年158册、1911年至1920年185册、1921年至1930年317册、1931年至1940年401册、1941年至1950年520册。

(3)针对馆藏“民国”文献的保护及利用

近两年,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对包括民国时期图书在内的3000余册珍贵图书进行了集中除尘、除霉、除菌,还聘请专业人员对少量民国时期图书进行了修复,包括书皮修补、做旧、纸张押熨等处理。由于经费有限,图书馆并未设立单独的“民国”文献收藏室,仅简单存放在一间独立屋。

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

(1)文献源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其间几经易名,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校办学超过110年历史,是河北省唯一的民族类本科高校。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15年,当时图书馆仅有书刊百余种,1928~1930年热河省立师范时期藏书达2000多册;1950年热河省第一师范学校时期藏书4381册;1959年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时期,由于与通州师专合并,图书猛增至63000册;1961年承德师范学院时期,文献资料已达105710册,其中图书75397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工作基本停滞。1979年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2007年以后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增加专项文献购置费,截至2021年4月,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34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335.06万多种。

馆藏“民国”文献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本校自建校以来陆续购买收藏的;二是1959年通州师专与承德师专合并时有一部分“民国”图书;三是2006年承德师范与平泉师范合并时获得的。

(2)馆藏“民国”文献概况及特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通过历史遗存、单位归并、调拨、征购、受赠等途径,不断积累扩充,形成一定规模,但历经动荡,遗失损坏数量不少。截至目前,其所存“民国”文献数量在三所图书馆馆中居于首位,超过10000余册,以图书为主,少量工具书,期刊为辅;中文为主,少量英文、俄文、日文书籍。

“民国”时期图书分线装书和普通图书,线装书同清代古籍一起,按经史子集丛书分类摆放于线装书库,约132种,1770册。其中经部29种198册、史部56种1091册、子部14种56册、集部25种224册、丛书8种201册。

线装“民国”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套“民国”二十二年(1933)《金瓶梅词话》,依据明朝万历原本影印,原装、原签、原函、原包角,白纸精印,品相良好。当时由胡适、鲁迅等出资,在北平和日本东京同时印行,北平仅印104部,东京300部,此书印量较小、价格昂贵、传世稀少,极具收藏价值。

馆藏“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约5000余种,以图书、工具书为主,少量英文、俄文、日文书籍。2020年开设民国文献书库,精心挑选出2500多册图书和工具书收藏其中,此外线装书库还存有一套《新中学文库》和《万有文库》,品相完整,也极具历史价值。

二、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保存状况

三所图书馆在保存“民国”文献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民国”文献书库,挑选出的“民国”图书单独存放在线装书库一侧,并对所有“民国”图书都进行了编目,汇文系统内可以随查随调,书库内也完成消防改造;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未将“民国”图书进行编目,只是将所有图书全面臭氧杀菌,对部分书籍进行了修复,如书皮修补、做旧处理、纸张熨平、除霉、除尘等,所有“民国”图书临时存放在一间宽敞房间的书架上;承德市图书馆的“民国”线装书因历史原因没有进行特殊处理,和所有清代古籍一并存放在古籍书库中,有手抄的图书目录可查。

总之,三所图书馆因场地限制、专业人员匮乏、资金短缺、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没有将“民国”文献按国家规定标准妥善保存,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尚未开展。

三、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

开展馆藏“民国”文献全面普查工作,是“民国”文献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三所图书馆的民国文献,由于时间跨度大,馆舍数次搬迁,导致“民国”文献管理混乱,分布不集中,很多处于未编目、简编,甚至有错编现象,查找难度大,数据不确切。全面普查有助于摸清家底,全面掌握馆藏“民国”文献的数量和状况,是后期进行文献保护、抢救和利用的关键环节。清点后的“民国”文献需要独立安置,考虑到“民国”文献纸张酸化严重,为避免更多损害,有必要开展除尘和脱酸等措施。

2.完善库房条件,制订管理标准

根据“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国家图书馆对各地图书馆在改善“民国”文献保存条件,完善安全措施,加强“民国”文献抢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部因素要考查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有害生物防治和装具标准;安全防护要完善库房的消防设施和安保措施。还需制订库房管理标准,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指标严格落实。

3.培养“民国”文献保护和修复人才

除了一部分破坏度较高完全无法修复的文献,剩余一部分“民国”文献是可修复的。同古籍一样,具有雄厚专业背景、修复技能精湛的专业人才,在各类图书馆都是稀缺资源。为使“民国”文献保护计划顺利持续开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2014年起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常年开展“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专题培训活动,面向公众普及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与保存理念,从图书和出版物著录、软件培训、馆藏上载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实例演示,专业人才队伍正逐步建设中。承德地区图书馆应该抓住契机,培养出自己的文献保护专业人才,将“民国”文献保护目标持续坚持下去。

4.实施“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是“民国”文献再生性利用。将脆弱易损的纸质文献转化为计算机识读的电子文本数据,使读者能更加便捷、清晰地阅览“民国”文献内容,改变以往阅读体验的同时,延长原始文献的使用寿命。数字化的应用,有利于“民国”文献的永久性保存,解决“民国”文献以往“藏”和“用”的矛盾,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水平。将民国文献进行缩微胶片转换形成电子文档或全文扫描,使用专业系统(如清华同方TPI)制作成电子书,每条数据对应一本CAJ格式的电子书,并生成图书名称索引。通过著录得到每本书的题录信息,入库形成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需要三所图书馆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协调机制,共建共享,最终实现承德区域内馆藏“民国”文献的整合。

5.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为使“民国”文献资源获得更多关注,为保护工作争取到更多支持,三所图书馆应当以“民国”文献为主题,推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可以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国家重要纪念日举办专题展览,将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建设专题数据库,举办保护成果展览,与学校合作进行主题教育等,持续深入打造民国文献品牌活动。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应当广泛合作,有效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将馆藏有研究价值的民国文献介绍给社会大众。

四、结语

承德,最初作为清朝的第二个行政中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民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三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伴随着承德的变迁,用自己的馆藏见证了这段历史。通过调查,本文对承德地区馆藏“民国”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既有助于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又通过民国文献,进一步了解承德在“民国”时期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未来借助科技手段,将有文献价值的民国文献通过数据库,呈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了“藏”与“用”的双赢,惠及读者与社会的同时,加强了馆际交流与合作,搭建高质量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贡献了承德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革命文獻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网.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EB/OL]. http://mgwxbh.nlc.cn/bhjh/mgwxbhjh/201905/t20190520_202086.html,2021-12-7

[2]承德市教育志编辑室.承德市教育志[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杨占坤,卢 顺.承德市图书馆今昔[C].承德文史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承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

3702500589242

猜你喜欢
民国图书馆
爱国
母鸡
镜花缘(10)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