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肠“程老五”的传奇人生

2022-03-22 22:36王贞勤
党史纵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伪军大队抗日

王贞勤

“程老五”原名程兴文,字书勋(树勋、福勋),1889年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大刘楼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当地人不论大人小孩,都习惯喊他“程老五”,书面上称他为程书勋,程兴文的本名倒很少有人提及。

程书勋父亲早亡,家里仅有的一点土地被豪强趁机夺占,母亲后来又被地主逼迫跳井(被救),兄长中除长兄外,其余三人均在逃荒途中冻饿而死。家庭的悲惨境遇强烈地刺激了程书勋,为了不再受欺,他在十几岁时便拜师习练拳术。

出师后,程书勋为了养活母亲,给一些大户商贾做保镖。他性格刚强,好打不平。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蝗旱灾害,有两家地主不仅不怜悯穷人,反而趁火打劫兼吞农民的土地和房产。程书勋看不过,毅然带领饥民打开这两家地主的粮仓,将粮食分给了大家,他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名声从此不胫而走。他为人忠诚,注重义气,结交了很多闯荡江湖、劫富济贫的江湖豪杰,甚至连一些啸聚山林的绿林人物也尊他为“五哥”。

程书勋行侠仗义的举动自然得罪了不少地主豪强。1936年7月,他被奸人诬陷参与绑架,被押至县政府。程书勋不甘受此不白之冤,坚不认罪,定陶县县长姚崇礼决定对他动用大刑。县城东关人张某等人对程书勋先是用皮鞭毒打、灌辣椒水、木杠压腿,见毫无效果,就动用香火烧腋窝、赤脚走铁鏊子等更大的酷刑。程书勋虽然多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回答他们的始终是“我无罪”三个字。

姚崇礼恼羞成怒,安排张某使出了相传南宋奸臣秦桧审讯岳飞时使用过的酷刑——“批麻拷”。行刑前,张某等人将一铁锅鱼鳞胶架火熬化,把一条条白麻浸上胶粘在程书勋的脊背上,待胶冷却,他们再把胶麻一条条攥在手里猛地用力揭掉。每揭一条,就会听到“刺啦”一声,程书勋背上的皮肤都会被揭下来一块,露出红彤彤的肌肉和血管。尽管受尽非人折磨,程书勋凭着惊人的意志,仍然没有屈服。

见程书勋宁死不招,姚崇礼最后也无可奈何,喟叹一声“真是一个铁打的人”后,将他暂时关押。程书勋的刑伤好些后,因不满看守的欺辱和盘剥,又失手打死一名看守,被判处终身监禁。就这样,程书勋被关押到定陶县城的白土山监狱。

1938年5月,日军侵入鲁西南,姚崇礼弃城而走,日军侵占了定陶县城。曾对程书勋行刑的张某转而投靠日军,并成为日军跟前的红人。不久,张某迫于各方的压力,且对程书勋抱着很深的恐惧及负罪心理,便疏通关节释放了程书勋。

在狱中,程书勋结识了狱友、中共地下党员郑尔拙,受其启发,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回到大刘楼村后,决定揭竿而起,反抗日军的侵略。“程老五”拉队伍抗日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少在惶恐中度日的百姓为他的忠勇坚定所感动和鼓舞,都愿跟着他干,跟着他走,队伍很快发展到200余人。

“队伍是有了,怎么干呢?”程书勋陷入新的迷惘之中。

1938年秋,程书勋的好友、共产党员王道平在曹县树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将队伍命名为“鲁西南抗日游击大队”。消息传到定陶,程书勋兴奋地跳了起来,像大海中航行的孤舟看见了灯塔一样,马上率自己的全部人马投奔共产党领导的这一支抗日队伍。1939年春,鲁西南抗日游击大队被编入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程书勋任二大队参谋。

为了进一步发展地方武装、迅速壮大抗日力量,1939年5月,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委派程书勋回乡组建新的地方抗日武装。在定陶地下党员何舟等人的配合下,1939年7月,程书勋成功组建了定曹抗日游击大队,有60余人、30余支枪,程书勋被任命为大队长,并接受鲁西南军分区的直接领导。

1939年夏天的鲁西南,形势空前严峻。从7月1日开始,日军大规模“扫荡”鲁西南,八路军主力冀鲁豫支队不得已分头突围。鲁西南所有县城及重要城镇都被敌占据,敌人四处修筑据点,下乡“扫荡”“清乡”,每天都在抓捕、屠杀抗日志士和游击队员,到处都是腥风血雨。

为了在这极端严峻的形势下立下身、站住脚,程书勋认为定曹抗日游击大队迫切需要打一仗,打出声威。为了寻找有利战机,程书勋每天都派出几个侦察员在定陶、曹县一带侦察敌情。

初秋的一天上午,程书勋接到情报:两三个日军和七八个汉奸正在曹县东南的古营集一带骚扰、抢劫,附近并无大股敌人。古营集曾是程书勋的习武之地,他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于是决定打好这出师第一仗。

程书勋随即集合队伍,骑上快马,向古营集方向火速进发。到达目的地后,经侦察,发现敌人正在古营集村东头的一片树林里休息。程书勋遂带领队伍,借助茂密的青纱帐掩护,以隐蔽队形向村东运动,很快靠近了村子东面的官路。程书勋清楚,这是敌人返回曹县的一条必经之路,便决定在此设伏。

大家埋伏了有一个钟头左右,这股日伪军扛着抢来的鸡鸭等物,毫无防备地走了过来。

“打!”程书勋把手枪一挥,发出了战斗命令,声音未落,子弹像密集的飞蝗一样射向敌人。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来不及还击,就被放倒了好几个,剩下的几个不敢还手,有的把枪一扔,扭头钻进了高粱地,还有两个转身朝村内溃逃。这场战斗共击毙敌人3人(日军2人)、打伤2人、缴枪4支,游击大队无一伤亡。

定曹抗日游击大队首战告捷,打击了日军的狂妄气焰,鼓舞了鲁西南人民的抗战信心。从此,定曹抗日游击大队和程书勋的名字,开始广为流传。

在整個抗日战争时期,程书勋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一马平川的鲁西南地区,率部同敌人打起游击战,坚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方针,同日伪军展开巧妙周旋。敌人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损兵折将,却始终摸不到游击队的影子。

1940年底,程书勋率部参加了鲁西南地委机关所在地红三村的保卫战,他们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并利用旧关系,动摇、分化、瓦解敌人,减轻了对红三村的压力,为红三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近4年的浴血奋战,到1943年初,程书勋麾下已有两个中队、一个侦察班(车骑班),队伍发展到200余人。此时,队伍改名为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仍由鲁西南军分区直辖。

1944年3月,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和鲁西南军分区的指示,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与定陶县大队合并为定陶县基干大队,由中共定陶县委、定陶抗日县政府领导,同时任命程书勋为大队长,县委书记杨用信兼政委,何舟任副政委,潘凤举任副大队长。大队整编为4个连,每连有100余人。不久,曹县和定陶联合组建的古田中队又合并到基干大队编为特务连。这样一来,整个大队共有5个连的建制,兵力达到了500多人,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鲁西南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

1944年5月3日,程书勋接到情报,定陶伪军两个中队计100余人要到城西高庄炮楼换防,他果断下达了伏击敌人的命令,并亲自率领部队埋伏在去高庄的必经之地——马集北边曹庄、刘楼之间的公路两侧。等到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程书勋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密集的子弹射向敌群。敌兵惊慌失措,抱头鼠窜。不足半个小时,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胜利结束,当场毙伤敌20余人、生俘70人、缴获枪支近80支、手榴弹数十枚。等到城里之敌闻讯赶来增援时,程书勋他们早已胜利返回根据地了。

1944年6月30日,程书勋又接到一份情报:定陶伪军副大队长贾相亭次日一早将带队押运一批粮食去菏泽,共有小麦100辆太平车,约有10万公斤。程书勋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制订了截粮作战方案。

当晚,程书勋、潘凤举和何舟等大队领导率领全部人马悉数出动:一连埋伏于城北荆庄,任务是切断敌人退路;二连埋伏在游集南地,一方面拦头截击敌人,另一方面截击菏泽增援之敌;三、四连和各村民兵埋伏在仿山大洼沿公路两侧的青纱帐里。程书勋率领部分人员埋伏在城西北魏庙西头,以阻击城里增援之敌。

7月1日一大早,贾相亭带着300余名全副武装的伪军,押运着粮车出了定陶北门。等敌人进入仿山的包围圈时,随着指挥员的一声“打!”,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马嘶声,加上敌人的哭爹叫娘声,整个仿山大洼鼎沸起来。战斗中,贾相亭被基干大队一枪毙命,敌人失去指挥,乱作一团,溃不成军,有的弃枪逃跑,有的举手投降。

定陶城内的日伪军听到城北枪声大作,唯恐粮食有失,急忙出城增援。他们刚一出城,就遭到程书勋和战士们的顽强阻击,程书勋下令将两挺机枪架在附近的一座废窑上,居高临下,对准敌群猛烈扫射,不一会儿,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狼狈地逃回县城。等到菏泽增援之敌赶到时,程书勋的部队已押着俘虏和全部粮车,胜利撤退了。这是冀鲁豫边区抗战史上,我抗战军民夺粮最多的一次战斗。

1944年秋,上级决定拔掉高庄据点,并把任务交给了定陶县基干大队。高庄据点位于定陶城西南,这是定陶、菏泽、曹县3县伪军共守的一个大据点,每县一个伪军分队,分守5个炮楼,共140多人。它是深入我根据地的前哨据点,不时趁我军外出作战时深入根据地进行破坏、骚扰,有时还抓捕我抗日干部,残害抗日群众,对我方军民开展抗日活动危害极大。

接到这一任务后,程书勋同其他大队领导进行了认真研究,一致认为,高庄炮楼群易守难攻,只可智取,不宜强攻,并及时向县委提出了有关建议。利用三县伪军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县委敌工部部长程亮等同志事先通过思想工作说服了曹县伪军,程书勋也做好了定陶伪军头目何德轩的工作,与其达成协议,承诺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让他们在我军进攻时不要开枪,从而集中兵力攻打最頑固、作恶最多的菏泽伪军分队。

一天深夜,伸手不见五指。定陶县基干大队顺着交通沟运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高庄炮楼围得水泄不通。战斗打响后,善于打攻坚战的一连,由连长孔令芹带领,一个冲锋就攻下了东南角的炮楼,旗开得胜。曹县和定陶伪军都按照事前约定,虚放几枪后就举手投降。

战斗进行到拂晓,除部分菏泽伪军在中心炮楼固守待援外,其余4个炮楼均被我方拿下。战士们将炮楼内的物资全部装车拉走后,一把火将这4个炮楼全部烧毁。天亮后,菏泽、定陶、曹县等几个地方的日伪军前来增援,但看到整个据点大都化成一片废墟,大势已去,已经无法再守,便只好带领菏泽伪军分队的残兵败将退走。从此,敌人这颗深入我抗日根据地的毒瘤——高庄据点不复存在。

1945年4月,程书勋率部参加了消灭定陶伪军王子杰部的战斗。因为程书勋同王子杰素有交情,鲁西南军分区在决定消灭王子杰这支拥有4个团的伪军队伍之前,安排程书勋做最后一次争取工作。程书勋随即写下一封亲笔信,安排人送交王子杰。无奈王子杰已铁心投靠日军,毫无回头之念,军分区便集中主力部队和定陶县基干大队等武装力量,对王子杰连续发起3次讨伐战斗,终于生擒了王子杰,全部消灭了这支伪军武装,王子杰后被执行枪决。

1945年6月,定陶县基干大队改编为定陶基干团,下辖3个营,由定陶县县长马冠群兼任团长,程书勋任名誉团长(实际领导部队)。8月,定陶基干团配合军分区主力部队,全歼了定陶城内的日伪军,解放了定陶。1945年10月,根据冀鲁豫军区指示,定陶县基干团改编为鲁西南军分区第十四团,程书勋任团长,全团1200余人,成为我军的一支正规部队。

程书勋铁骨铮铮,鏖战沙场,杀敌不计其数,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一定是铁石心肠。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铁汉柔情。也许是因为出身的关系,他自小就见不得穷人受苦。他说:“我杀这么多人,目的只有一个,让天下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游击队初创之时,武器缺乏,连一挺轻机枪都没有,这使游击队在作战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一天,程书勋听到一个消息,说附近村里一个在伪军据点当机枪射手的穷苦青年开小差,抱着一挺轻机枪逃回家来了。程书勋非常高兴,二话没说,马上拿起一袋子银元,找到那人家里。那青年在屋里一听外面来了许多人,吓得抱起机枪一溜烟从后窗翻墙逃跑了。

程书勋知道青年误会了,就对他母亲说:“大嫂,别害怕,我不是来抓他的。”又举了举手中的银元,说:“我是想让孩子把机枪卖给游击队。”说着把银元放在屋里的桌子上。青年的母亲一听这话,坚定地说:“大哥你放心,我知道他藏在哪里,我一定叫他马上把机枪给你们送去。”果然,那青年第二天就将机枪交到了游击队。这是游击队的第一挺机关枪,它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游击队员对程书勋的这一做法不太满意,说咱们刚开始拉队伍,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当时如果用枪指着他母亲的脑袋,估计那青年也会乖乖把机枪交出来。程书勋说:“咱们要是这样干,同日军、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家里这么穷,他把敌人的机枪抱回家,可能就是想换点钱花,这是人家拿命换来的,咱们怎么能来硬的呢?给人家点钱作为补偿,完全是应该的。”

1943年是鲁西南抗战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再加上数十年不遇的蝗虫和干旱灾害,严重威胁着这一带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程书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同样遇到了极大的生存危机,队伍上的每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

早春的一天上午,程书勋率部队外出执行任务,途经马集。恰巧这天是集会,路上陆陆续续赶集的人们大多面带菜色,有气无力,走路摇搖晃晃,街上还随处可见拄着拐棍沿门乞讨的老人,饥饿难耐的孩子也不时发出呼爹唤娘的哭喊。一路走来,看到如此凄凉的情景,程书勋心情十分沉重。

正在这时,路边发生的状况让程书勋停下脚步:一位中年妇女昏倒在路边,几个赶集的百姓正把她扶起,端着碗水往她嘴里灌,那妇女身前放着一块小包袱,上面是一小捆家织土布。

原来,这位大姐姓柳,家已断粮多日,今天一大早带着一春天织的土布来赶集,指望着卖了布换点粮食,可是摆了两三个时辰的摊也未卖出一尺布。她饿得头晕眼花,支撑不住,最后一头栽倒在地上。幸亏赶集的群众出手相救,柳大姐慢慢醒了过来。

听完柳大姐断断续续的讲述,程书勋心里一酸,不由自主地将手伸进怀里,摸出一块银元,放在她的手里,说了句:“去买点粮吧!”然后站起身,带着队伍扭头就走。柳大姐一家正是靠这块银元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日子,全家无一人饿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占领定陶期间投靠日军的众多汉奸,也都遭到应有的惩罚。早年曾对程书勋施以酷刑的定陶东关人张某,因投靠日军为虎作伥,也被定陶抗日县政府判处死刑。

时任鲁西南军分区十四团团长的程书勋闻讯后,决定亲自过问此事。随后,定陶抗日县政府便以张某曾对革命做过有益的事情为由,免除了他的死刑,改为有期徒刑。张某本来以为必死无疑了,没想到临被枪决前竟能够死里逃生,当听说是被他曾用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程书勋出手相救时,大为震撼,在狱中接连对程书勋叩了十几个响头。

程书勋身边的人大都对他的这一做法不解,说仅凭张某当初把你折磨成那样这一条罪状,判他死刑都不算冤枉,你又何必救他呢?程书勋说:“张某当时是奉他人之命,不得不如此。咱们党既然有曾对革命有功的罪犯可以从宽处理这个好政策,咱又何必眼睁睁看着他被枪毙呢!何况,我还听说他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将来还要靠他养家糊口啊!”

解放战争开始后不久,程书勋因年龄及健康原因,离开部队,任冀鲁豫行署第十(鲁西南)专署参议。他在离开一手创建的十四团后,以及在后来的重病期间,仍然对革命发展前途始终充满信心,对十四团的发展和全国的解放事业极为关注,不断给昔日部下写信,勉励他们在新的战场上再立新功。他还不断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军分区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为鲁西南的军政建设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好建议,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950年初冬,程书勋不幸因病逝世,享年61岁。当年底,定陶县人民政府在他的家乡大刘楼村东北修建程书勋烈士纪念碑楼一座,以示悼念。1951年11月,在纪念程书勋逝世一周年之际,菏泽专署、定陶县人民政府和长期跟随他打游击的老部下等,共同敬赠一匾,匾中间横书“为国为民”4个一尺见方的镏金大字,以示对程书勋的崇高敬意与永久纪念。1983年3月,民政部追授程书勋“革命烈士”称号。

程书勋的抗战事迹和传奇人生,不仅被写进著名作家孔祥书等人创作的长篇小说《草莽英雄传》和多种版本的连环画册,还被广泛记载到各级党史军史资料中,他永远活在鲁西南千万人民群众的心中。

(责任编辑:钱海峰)

3400501908240

猜你喜欢
伪军大队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叛徒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