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及其优化

2022-03-22 22:29罗权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减培训历史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这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量”上的发展向“质”上的提升转向,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也要随之转型。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确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而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迈进,则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不是朝夕之功,也不能仅仅依赖高等教育,而是整个教育体系都要把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有赖于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双减”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适时提出,秉持源頭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减负增效,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双减”着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体系更加完备、更加丰富多样、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的应对之策。更高质量,要求破除唯分数论的教育导向,改变“题海战术”的低效学习方式,解决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健全作业管理,明确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有效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课业负担,遏制教育恶性内卷,倡导良性竞争,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道德修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为国家培育更多有思想、有文化、有方法、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为创新型社会打下更为坚固的根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优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幅员辽阔,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经济单元,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优秀资源向东部发达地区聚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乡村的发展长期滞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呈现出巨大差异。同时,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大,同一地区不同家庭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呈现显著差异。这也就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所受到的教育呈现差别,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体现得较为明显。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影响了经济落后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的更公平,就是要破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使偏远地区和弱势人群能够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平衡发展。“双减”中明确要求,要注重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

教育的高效率指的是在一定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教育的产出更加优化。效率与公平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通过中央财政对特定人群和地区的补贴以弥补这些人群和地区的教育投入能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求充分激发地方上对于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通,以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高效率是“双减”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提出要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做好各阶段的衔接工作,从而使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充分提高,减轻其课后的学业负担,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高质量教育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指教育不仅是某一方面的行为,而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全方面相互配合的有机体。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从“解决上学难”、“保障基本有学上”,发展到了“如何上好学”的新阶段,各方面都要围绕“上好学”这一中心命题进行努力。政府是教育体系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其行动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并对教育、宣传、网信、工业和信息化、编制办、发改委、财政、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市场监管、政法、公安、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等政府部门在“双减”工作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各部门积极领悟文件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同时,还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全面排查整治,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学校是教育体系的主阵地,是教育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环节。在“双减”工作中,学校要完善师生管理,带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从灌输式课堂向真正学习型课堂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升课后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情况设计丰富的服务“菜单”,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家庭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家庭在教育中的物质投入和情感投入,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减”中明确规定,严禁给家长以各种形式布置作业,更不能让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还对基础教育的作业、考试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均作了“史上最严”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学校的“不作为”怪象,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杜绝家长的参与。相反,在另一层面上对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虽然落地,但考试选拔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家长仍然需要面临新的焦虑情绪。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除了经济资本外,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其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重大。“双减”政策之下,虽然家庭的经济资本降低,但对社会资本特别是文化资本的要求就更高了,它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增加陪伴和引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在高要求之下,一些家庭和学校在减负之下,增质却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公共、开放的教育资源供其选择,才能避免弱势地区和家庭因文化资源不足而被进一步拉开差距。因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就变得更加重要,这包括教师的流动交换、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开放,优质教育平台的打造和免费共享,优秀教师的在线免费互动,线下图书馆、自学场所的增设等等。

二、“双减”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三重维度

“双减”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于历史学科而言,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明辨善恶美丑,弘扬正气,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坚决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做斗争,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使全国、全社会在思想上团结统一。中学历史的学习,可分为三重维度:历史常识的学习、历史方法和技能的基本掌握,以及人文素养的养成。

历史常识的学习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及历史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所谓历史常识,就是人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其内容包括历史记忆和对历史的普遍性阐释,这种记忆和阐释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人类总结归纳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历史知识。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常识,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展开客观认知,并通过这些历史进行反思,指导当下的人们采取更加理性和正确的行动。基础教育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容有明确限定,有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内含的历史知识往往是经反复讨论、被认为是当前最适合向该年龄段学生传授的,应当原原本本地要求学生掌握。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更新要非常慎重,因为史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问,能够进入教科书的应该是经过较长时间、较多学者反复讨论,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历史知识,而不能是一家之言。因为即使是最权威的史学家,其研究结论也往往并不全是严谨而准确的,有些论断甚至会经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被自我否定。故此,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和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注重历史常识的学习,而不能单纯为了所谓“趣味性”或“课改”而随意增删知识点,特别是争议较大的“历史”更不能随意向学生传授。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坚持传授历史常识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才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和创新性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方法和技能,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史料搜集辨别、历史分析和归纳、历史解释和评价、历史质疑和答疑等能力。其一是史料搜集与辨别的能力,了解哪些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了解各类历史资料(如正史与野史、文本资料与图像资料、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献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鉴别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历史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常识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纵向发展和空间上的横向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历史要素的发展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实证求索的能力。三是历史解释和评价的能力。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从已有的历史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联、必然与偶然,从而认识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行为模式、道德规范,对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政权之间、人与自然的斗争与合作进行必要的价值评判,从而理解当今社会的局势,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历史借鉴。四是历史质疑和答疑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历史阅读中,客观地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人研究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批判出现的错误历史观和被歪曲的历史事实,并运用适当的史学研究方法,尝试去解决这些错误,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人文素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占据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人生修养、社会修养、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等。人生修养是透过历史事件来观察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养成孝敬师长、团结同学朋友、爱护弱小、勇于担当的优良品格,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历史人物的处世哲学和行为方法,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努力拼搏的斗志,锤炼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处理复杂事件的斗争智慧,学会自觉进行人生修炼,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丰富个人的心灵世界。社会修养要求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增强社会意识,在学习中鉴往察来,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区别联系,进行古今对话,透视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行为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感性学习,逐渐养成对人类社会的理性认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升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更好融入现实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人文关怀主张尊重人性和人的价值,学会关心人的需求,追求个体自由和集体团结的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和谐共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家国情怀,通过历史人物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对家与国的关系充分认知,既要追求家庭的和顺美满,也要勇于捍卫祖国的一切,实现爱家与爱国的统一。

三、“双减”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优化路径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是“双减”政策领导和执行的主要力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政府必须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此项事业中。首先,“双减”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将教师的水平显著提高,缩小区域间教师水平的差异,实现整体拔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制定专门的教师选拔、充实、培训、交流等方面的经费,进一步充实落后地区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确保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教学。应制定教师的流通机制和对口帮扶,使优质师资力量能够灵活流通,带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要做好教师队伍的保障工作。“双减”政策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将大大增加,不能寄希望于所有教师义务付出,而应在绩效环节通盘考虑,使付出更多的教师的待遇水平同步提高,保持教师课上教学、线上辅导、课后辅助的热情,引导更多优质教师投入到各类工作中,并使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有不断成长的空间,保障其有更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三是做好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双减之下”,学生的课后学习环节变得更加重要,而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之间所能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需要政府力量加以协调。例如,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电脑、优秀教师等软硬件设施,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而落后的乡村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相对匮乏。学生放学后,许多家长限于精力、经济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只能放任孩子自由行动,更有甚者简单将手机丢给孩子而不加引导,致使这些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过早单独面对虚拟世界,他们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被光怪陆离的虚拟社交吸引,从而迷失自我,不仅无法获取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使学生能够有更多优质的选择,也使得家长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四是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从严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双减”工作的重点之一,其目的是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改变校外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改扭转“轻学校教育,重校外培训”的本末倒置现象,让教育回归学校,减轻家长繁重的校外培训负担,让义务教育回归非营利性的轨道上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关闭所有培训学校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和“双减”精神背道而驰。“双减”的要求是关停学科类培训机构,对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则以规范管理、科学引导为主。目前全国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众多,“双减”之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都要关停,大量从业人员因此失业,其中部分人员是具有从教资质和一定教育水平的,应该引导这类人员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从教水平,除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一线教师队伍外,可建立其进入教育系统协同辅导学生课后服务的机制,以弥补一线教师资源紧缺、人手不足的局面。要進一步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制定校外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准入制度,逐步实行从业人员的“执证上岗”,解决校外培训教师良莠不齐的局面,坚决制止校外培训机构对基础教育的侵越与干扰现象,杜绝“焦虑营销”,使校外培训机构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良性补充。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要紧跟国家的战略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一是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师资紧缺,还存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并非历史学科出身,或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专门的历史教师,但由于人数较少,存在工作量过大、教学质量不佳的现象。有的虽然历史学教师充足,且均受过较为系统的历史学科训练,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知识点不清、教学技能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师资的选拔与提高,充实教师队伍,尽量做到专人专任,通过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优带新、教学比赛等手段充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要在历史常识讲清、讲透的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其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的习惯,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内化为高质量的人文素养。经常有学生提到,历史知识点过多,难以记忆,从而学习吃力。这主要是他们没有养成总结和归纳的习惯,将历史知识看作浩瀚无序的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纵向时间的对比和横向空间的对比,将历史知识织成一个紧密关联的知识网,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互鉴,从而改变学生对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避免个别的教师敷衍应付,提升课堂质量。三是注重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有效实施课后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成立课后兴趣小组,围绕某一历史知识点展开辩论,或对某一个较有争议的历史知识进行协同研究,可以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网络课堂、电子图书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后勤保障。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协同提升学习质量。

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双减”要求有效减轻家庭的支出和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家庭的参与,而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要改变简单地投入资金,将孩子送入培训机构,或是粗暴地要求孩子进行题海战术,以“量”取胜的固化思维模式,从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参与教育活动。其一,协助学校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代替老师出题、补课、改卷,而是配合老师监督孩子的课后学习,引导其从身边的人和物中学习历史,拉进历史的现场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技能,提升学习效率。其二,帮助孩子鉴别善恶、分辨美丑,协助孩子通过图书馆、线下资源等更多渠道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孩子的情况善加引导,打破学科的壁垒,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加强,重点把握核心素养的提升。其三,做好孩子的学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爱学习、勇于进取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营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清代黔北地区行政区划研究与历史地图编绘”(项目号:2022JD007)。

【罗权,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学科教学。】

2310501705344

猜你喜欢
双减培训历史
教师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