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飞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情境,生成智慧。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单元综合探究二“我们会参与”的整合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和设计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遵循“让社区更美好”的整体思路,以课程标准和高中教材中“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为依据,以“社区文明养犬”社会话题为背景,以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識和责任担当为落脚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四个环节。
1.情境创设——素材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在社区进行调查、访谈,访谈对象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养犬居民、不养犬居民、物业保洁员等。学生通过课前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所在社区亟待解决的养犬问题,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如社区管理不完善、养犬业主自身文明素养有待提高、执法力度不够等。学生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明确北京市关于文明养犬的规定,懂得养犬问题不仅关系文明素养,也关乎法治意识,了解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
2.情境体验——召开居民会议
在调查社区养犬问题时,学生发现不同群体因不同的立场而各执己见,主要有以下观点:户外遛犬是养犬业主的需求,自己缴纳了管理费,清理粪便是物业保洁的工作;居委会人员少,无暇顾及,况且没有任何处罚权限,力度不够;物业公司工作职责是公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公共秩序的管理,业主养犬不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内等。针对此情况,举办模拟活动:召开社区居民会议,就社区文明养犬问题进行商讨,学生扮演不同群体,积极表达各自观点,并提供理论或现实依据。
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储备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模拟活动感受有序参与、理性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要学会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辨析,学会表达、学会参与,感受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
3.情境思辨——解决社区问题
在前面的讨论中,近一半的参会人员反对携犬进入电梯、绿地等社区公共场所,多数参会人员赞成要文明养犬。有人提出,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问题都应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涉及全体居民公共利益的问题,只是通过投票的方式容易出现相互不理解,导致分歧扩大,应通过协商寻求利益的交集,实现“共赢”。因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在一些公共事务的研究中,往往更适合开展对话和讨论,在沟通中减少矛盾,求得共识。这一广泛协商的过程,可以统一思想,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
4.情境拓展——共建美好家园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走访居民,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模拟召开居民会议,协调多方利益,达成共识,形成建议文稿。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建立微信群,作为爱犬人士文明养犬的经验交流平台,分享文明养犬行为,纠正不文明养犬行为。线下建文明养犬展示区,可以制作爱犬照片展、设计经验分享角等。二是组织社区活动。组织文明养犬知识大赛、为文明养犬出谋划策活动、文明养犬趣味运动会等,通过有趣的形式宣传文明养犬行为。三是成立文明养犬行动组。行动组的作用主要是用文明行为影响不文明行为,通过活动吸引社区内其他养犬人士加入到行动组中,用不断壮大的行动组逐步解决社区内的不文明养犬问题。通过学生为社区发展提交建议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本节课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且存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情境中,在学生对养犬问题有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辨析。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是给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理性态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编辑 _ 于萍
115050118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