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娟
当下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时教学目标与素养落地相脱节;二是课堂教学未围绕概念展开,习惯于用行为动词描述知识点,如分析、说明等。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对策。
一是变课时教学为单元教学。
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四个等级的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无非是三个方面:(1)问题情境:从简单情境到特定情境再到新情境,越来越复杂。(2)解决问题涉及的学科概念方法不同:从必修内容拓展到选修所涉及的内容。(3)问题的复杂程度:从相对简单到更加复杂。这样的描述不仅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它還是考试的命题依据,教、学、考、评全部统一到了核心素养,全部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只是复杂程度不同。
我们的教学应该从过程和方法切入,给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课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思路,并能迁移应用到考试时遇到的新情境、新变式。而且,需要将课时教学转变为单元教学,以立足问题解决的核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组成细胞的分子”为例,该单元设计了“给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搭配建议”这个核心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子任务:探索大豆种子中的无机化合物;探索豆浆的营养成分;探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些子任务为核心任务的达成作了铺垫,学生带着这个核心任务,经历体验、探究、合作和交流等过程,展开真实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二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把原来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能看得懂、听得明白、感兴趣、能上手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组成细胞的分子”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描述为:(1)通过探索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理解各种化合物在什么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化合物的结构预期功能的关联性,逐步形成细胞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生命观念。(2)通过运用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的事实和证据,归纳、概括和阐释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味道特征、作用等;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时,能够运用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解释问题、论证自我。(3)通过探索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的一系列活动和实验,经历观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4)通过所学的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不合理之处,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并践行健康的生活计划,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这样的学习目标,既有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持久理解后迁移应用的概念,又有需要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目标,需要上述核心任务的驱动落实完成。
编辑 _ 李刚刚
193450118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