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的思辨性阅读方法指导

2022-03-22 05:19余建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辨性整本书文本

余建霞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读整本的书”,而且是作为主体地读。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从阅读中汲取智慧、锻炼思辨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实是:

近年来,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明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没有啥具体的阶段性、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目标,没有什么引导、选择、督促、评价、追踪方法,使得孩子们泛泛地读,快餐式读,碎片化读。

课外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泛泛读书的价值,在这方面,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早就预测:“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管它是不是“发动机”,其意义就已经决定了其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更想探讨的是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益和价值。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篇章多,格局大的整本书教学呢?那就是采用思辨性阅读方法指导。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感性认识上,更加注重理性认识的具有引导性、批判性、深刻性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类语文学习活动或语言实践活动,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中“阅读与鉴赏”就重在发展学生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能力,“表达与交流”重在发展学生的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能力,“梳理与探究”重在发展学生的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能力。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策略指导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孩子能够学会如何读这本书,如何思辨的来评价人物,评价主题,不能一刀切,我们也反对死记硬背整本书,通过理解、分析、探究、鉴赏角度来对整本书阅读有一个发现,有一个新的创造。

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就涉及到中国四大名著的节选,理所当然地推荐同学们阅读整本书四大名著,为了督促大家有效读书特别设计了以下环节:预读阶段——走近,就是全书阅读,限定时间内阅读完全书, 随意谈谈自己的总体感受。比如,书名、作者、背景资料、喜欢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基本的信息提取、整体感知,这属于原生态阅读的任务。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重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带有玩赏性。

首先是激趣。如《西游记》播放动画片,孙猴子“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又感兴趣的桥段。《三国演义》比较喜欢有谋略的诸葛亮,播放“空城计”。然后是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比如孩子们最喜欢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了解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精通围棋,还喜欢收藏名人书画,喜欢看神仙鬼怪、妖狐猴精之类的书。可是读书求仕40岁才补得个贡生,宦途又困顿,50岁才开始著书,成就了中国神魔小说之经典《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接着是一边读一边猜,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乐趣。每个章节都有小标题,看到小标题不急于读内容,先大致猜一猜,预设后面会有什么情节,这个回合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读后比较和自己的猜测有哪些异同。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为了猜得更准确,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看得更仔细,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这个引导读书方法正契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对这种读书方法的应用实践提升。最后是整体感知,里面主要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唐僧师徒经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读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名著里面还有哪些神仙、妖魔鬼怪,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接下来就是关键性环节之一---深耕细读,走进四大名著。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思辨意识,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抓住语言文字与文本内涵,巧妙设问,精心引领,凸显思维训练,从而厚植学生的思辨素养,为培养创新性、批判性的人才奠定基础。组织大家深入细读、反复读阶段,在不断熟悉文本的过程中反复阅读,多角度梳理,沉浸在文本中,必能唤醒和激发思想的动力,很多思索也在自然展开,这就开始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为了获取真知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教师可以利用表格、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及时准确地捕捉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拓宽学生理解文本的宽度,加深思辨性思维的深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在扩散,通过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等将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形成联系网络。

深入讨论阶段和拓展性阅读阶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冲突,挖掘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思辨性阅读才能摩擦出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思维的全面性、新颖性才能保证阅读效果。思辨性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达自我观点,最终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真实意义上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扮演好引導的角色,把设计的议题进行分解,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小组同伴对话,将感悟、表达的主动权交与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细致琢磨,尊重出发点,不可代替思考,帮学生说出结论。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深度思考,逐渐习得思辨性阅读能力。

将一本书从厚读到薄,走进去再走出来,这就是思维拓展的过程。高年级已经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评价能力,加强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维度进行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思考,提升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的思维品质也会有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思辨性整本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