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仑关战役纪要》看昆仑关战役

2022-03-21 01:51姜石剑
文史春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杜聿明昆仑战役

● 姜石剑

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云南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940 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谋部编写的《昆仑关战役纪要》。该书以详尽的史料记录了发生在1939 年末的中日昆仑大战的重要史实,内容以抗战军事为核心,但不拘泥于记录战役过程本身,还包括战略战术、作战总结、对日作战战术、机密军情文献、军政文献等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内容。全书内容丰富,对于深入研究昆仑关战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现以档案等文献资料为依据,披露这段昆仑关战役的历史风云。

昆仑关战役基本情况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同法国达成协议,开辟由越南海防、河内经滇越铁路、桂越公路通往滇桂的国际运输线,进口作战物资及相关装备。侵华日军攻占华南东部后,两条通道更成为中国由海外运进物资的主要通道。1939 年4 月中旬,日军提出“攻占南宁,切断通过该地的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并开辟海军指向内陆的航空基地”。

1939 年9 月,欧洲战争爆发,英、法对德宣战,无暇顾及远东,日军遂决定发起桂南作战,占领中越交通线之咽喉南宁、龙州,进攻中越边境,以达切断中国海外补给之目标,具体部署为:1939 年10 月19 日,“其(中国派遣军)第二十一军协同海军在钦州以南地区强行敌(国军)前登陆,首先进入钦州及防城附近,然后攻占南宁附近各要地。攻占南宁附近各要地后要占领该地,主要切断敌人(中国)通向南宁的联络补给干线,并使其成为海军向内陆进行航空作战的基地”。在桂南会战中,日军的参战兵力包括第二十一军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和海军第五舰队、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有3 万多人。中方起初参战的兵力只有第十六集团军的2 个军6 个师24 个独立团,约6 万人。中方“认为日军从钦州湾登陆较困难,可能性较小;从雷州半岛的电白或北部湾的北海登陆较为容易,可能性较大。在电白、北海、钦州湾各方向都部署了部队,构筑了阵地,设想了若干应对措施。但兵力单薄、正面宽广、空隙较大,难以形成坚强防御”。

1939 年11 月15日,日军在钦州湾登陆,由于该方面中国军队兵力单薄,日军一路北进,11 月24 日占领南宁,继续向北推进,追击中国军队;12 月4 日攻占南宁的军事要地昆仑关,意图以南宁为基地,轰炸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彻底切断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昆仑关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中方参战部队分为三路:“第三十八集团军之第五军、第九十九军为北路军,担任昆仑关正面及侧背之攻击,为主作战方向;以第二十六集团军之四十六军第一七五师、新编第十九师、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及第一六〇师为东路军,在郁江南岸及邕钦路两侧袭击敌军后方,破坏其交通运输;以第十六集团军之第一七〇、一三五、一三一、一八八师和教导总队为西路军,向高峰隘方面攻击,牵制日军,并以一部进至南宁东北的四塘附近,阻止南宁日军向昆仑关增援,以配合北路军主力作战。”

第三十八集团军所部为国民党中央军,其总司令为指挥古北口作战的原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第二十六集团军第六十六军为粤系部队,第十六集团军为桂系部队。中央军火力较强,担任攻坚任务,其他各路分别担任打援及进行侧面攻击,这一火力部署应该是根据部队实际战斗能力来确定的,为昆仑关攻坚作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2 月16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下达作战命令,12 月17 日20时,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荣誉第一师在炮兵和战车掩护下向昆仑关发起攻击,同时新二十二师向日军侧后进行迂回作战。19 日,荣誉第一师在空军、战车掩护下,向日军发动猛攻,敌第二十一联队伤亡惨重。12 月20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长指挥部队增援昆仑关,受到中国军队顽强阻击,直至25 日,仅推进40 千米,旅团长中村正雄被炮击身亡。12 月25 日至28 日,中国军队调整作战部署,制定最后夺取昆仑关的计划。29 日凌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在炮兵、装甲车协同下发起强攻;30 日,攻占日军大部阵地;31 日11 时,肃清全部日军,占领昆仑关。昆仑关攻坚作战成功,被称为大捷,当时曾有报道,“抗战以来,我们以歼灭为中心企图的攻夺战,这还是第一次。开战以来我们始终保持着攻势的姿态,由攻击而彻底达到胜利的目的,也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白崇禧认为“抗战以来,若论攻坚胜利,则以昆仑之役为首次”。昆仑关战役中日鏖战半个月,以中方收复昆仑关告终。

昆仑关战役中的中国军人

综合多方史料,昆仑关战役中日参战兵力情况如下:中国军队第五军和九十军部分,根据《桂南抗日会战柏溪稿》中记载,第五军全程参战官兵计有军官5445 名、士官兵50598 名;阵亡军官123 名、士官兵5560 名,其余配合的九十九军及其他方面部队阵亡官兵5079 名,失踪官兵560 名。中国军队参战部队(昆仑关战场核心,不含其他外围部队)6 万多人,阵亡官兵1.4 万多人。日军参战部队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及其他配属部队约1 万人,据日方史料保守统计,日军阵亡5000多人,含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国军队付出了牺牲,阵亡官兵四分之一,而日军则含指挥官在内半数被消灭,伤亡大半。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中陈列的珍贵照片

昆仑关战役评析

《昆仑关战役纪要》对昆仑关战役进行了多方面评析。一般来说,会战的结果,除了战略战术正确,军队素质是否过硬和高层指挥及各个作战单位指挥员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对第五军在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作战中杜聿明指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艰巨、复杂。

杜聿明在指挥本次攻坚战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战前军事部署周密,战斗动员充分。1939 年12 月10 日,杜聿明主持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军事部署和进行战斗动员。杜聿明开会前充分了解相关情况,会上详细说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敌我态势、敌人的兵力和作战特点,友军的位置和本军作战部署、任务、作战时间等,并做了战前动员讲话以鼓励参战官兵:“这次战役关系到抗日战争的前途,第五军是抗日战争中新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全军将士必须勇猛作战,歼灭日寇,一定要打出国威、军威。”受杜聿明的影响,第五军官兵士气旺盛,战斗意志较强。当时的情况是“经一周之猛烈攻击,全军伤亡过半,而各级长官之攻击决心及战斗意志,不仅未曾动摇,即全军士兵之士气,反愈战愈勇,如受伤不撤退,一二官兵冲入敌阵地促成全部成功之事迹,屡见不鲜,均不惜牺牲一切,抱定必胜之信念,固虽属伤亡惨重,卒将顽敌击溃”。战斗意志主要是受整支部队士气所影响,是所在部队的精神决定的,而这支部队的精神又多受部队指挥官的影响。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原因之一,此次作战从精神方面看,各级指挥官决心之坚决,在精神力量上已先胜日军一筹,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二,根据部队特长灵活调配兵力。在总攻开始的第一阶段,杜聿明根据部队特长分别部署攻坚打援:先是第五军重炮团和各山炮营集中火力向日军轰击,对日军炮火进行压制。日军炮火被压制后,一线攻击部队开始在战车和轻重武器的火力掩护下,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后考虑到新二十二师战车配属较多,杜聿明命令该师向右迂回占领日军侧面阵地,堵住日军增援部队。12 月19 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强行突破新二十二师封锁线,增援昆仑关。攻坚未克,局势变得严峻。杜聿明鉴于敌人正面的顽抗、后方强敌不断增援,命令加强一线攻击兵力,“令第二〇〇师接替两日来伤亡较大的荣誉一师防守仙女山、653 高地、老毛岭、枯桃岭等阵地,担任正面攻击,荣誉一师负责向昆仑关之敌两翼迂回包围”。

第三,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12 月21 日,第五军连续攻击均未拿下关口,并且付出了重大牺牲,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杜聿明对几天来的战斗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感到“战事未达到预期目的,除了日军训练有素,惯于山地作战,我军对此估计不足外……我军正面部队攻击面过宽,使兵力不易集中;步炮及战车协同不良,火力不良……与各级官长商量后,调整部署,改变原来的作战方针,采用要塞攻击法,集中优势兵力夺取昆仑关周围的几个重要高地,重点指向昆仑关西北的罗塘高地,最后再解决昆仑关之敌。”12 月25 日,日军越过我左翼阵地,2000 多人增援昆仑关,同时大队日军从六塘、七塘强行渗透,情况十分严重。杜聿明向桂林行营和集团军总部请示后,决心进一步收缩兵力,加强正面攻击的力量,逐次攻略昆仑关附近各要点,同时重新作出了部署,命令第五军所属部队坚守重要据点,其余友军则接替调防后空下的阵地。在此过程中,杜聿明意识到我军右翼前进支撑点的441 高地的重要性,作出部署,命令抽调专门部队拼死夺回,并固守之。杜聿明采用迂回攻击、助攻战术,在昆仑关的攻坚作战中应用较恰当。

当然,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取得的成功,除了指挥得当,也与各军密切协同作战和民众的支持有关。

昆仑关战役是以中国唯一机械化部队第五军担任主攻,其他各部队分别策应的一场对日军的攻坚作战,参战部队包括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央军、桂系、粤系。如第二十六集团军第六十六军为粤系部队,第十六集团军为桂系部队。在昆仑关战役中,各军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实现了联合攻坚作战的胜利。这一点恐怕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始料未及的,中国军队的大联合,注定了日军必然葬身昆仑古战场的命运。

昆仑关战役还是一场全民抗战。昆仑关战役中,广西宾阳成为前线,据《宾阳县志》记载:“该县曾组织8 万多壮丁为部队运送弹药、粮草,河田等乡还组织救护队上火线抢救和抬运伤员。全县捐赠军粮315 万斤、劳军款2.5 万元……”以上为国民党中央军与桂系地方的协同亦是军民协同。从当时的战地新闻即可看出,“广西每个村庄皆有战时勤务班的组织,在敌人的后方展开广泛的游击战斗;在我们的前方,更热烈的帮助我军的运输,抬运伤兵,向导路线,侦察敌情、肃清汉奸等”。当前线酣战之际,“昆仑关附近的村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将家中仅存的酒、肉、粮食、蔬菜等统统拿出来劳军……在罗塘高地激战时,就有一些青壮村民肩挑手抬,将饭菜送到第一线的官兵手中,前线官兵深受感动”。这也说明了杜聿明指挥第五军攻坚作战取得胜利,民众的支持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多少也让杜聿明体会到动员民众参战的巨大力量。

1941 年在昆仑关战役原址上修建的阵亡将士墓园牌坊

战役纪要的审视

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参谋部编写的这本《昆仑关战役纪要》,分析了中国军队在昆仑关战役中暴露的问题,总体还算客观,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杜聿明虽然重视谍报侦察工作,但是具体战斗中的情报侦察工作仍不尽人意。本次战斗中对于一般战斗而言,部队“对于搜索均欠周到,担任搜索者,缺少刚胜灵敏、能力不足,导致全般情况不甚明了,提出的对策为采用便衣、战斗、威力、军官侦察等,主要是军官对地形必须亲自侦查。对谍报人员活动极其困难这种情况,提出应在战前,慎选精干之官长、或利用残疾衰老之平民,或士兵加以训练,先于预定战场于敌后方,布置谍报网,以供战时之选用”。对敌情报收集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略部署的准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总结可以看出国民党军系统情报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即便是像第五军这样的部队,情报工作仍然做得不到位。杜聿明面对情报工作难题,特别提到利用平民收集是最好的办法,无独有偶,这种情报收集法,正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所通用的办法,所谓的人民战争即为此。但具体实践中,第五军攻击部队,“对敌阵地位置、兵力、企图、阵地、火网之编成,侧防机关与障碍物之相互关系,均无适当之判断,与侦察、攻击部署亦多不能适当,故一遭紧迫,即遭重大损失”。

第二,缺乏打现代战争的实战经验。昆仑关战役中,国民党军的任务目标是攻击据守坚固阵地之敌,攻击时间准备不充分。“战役中,来自中下级军官之报告指出,准备时间未充分,侦察不严密,甚为无准备、无侦察即开始攻击,致遭无谓之牺牲,为最大之错误。”此点暴露了第五军部队虽士气旺盛,然在具体作战过程中,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明国民党军队在装备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还是缺乏打现代战争的实战经验。类似缺乏经验的情况还出现在炮兵攻击中,“此次敌守高地据点,于我炮击时,退入反斜面之掩蔽部,俟我步兵接近时,利用侧方机关猛烈射击伤亡较大……查年来我抗战期中,发现敌炮兵之优势,命中精准,其阵地于观测所之推进,实为敌炮兵发扬威力之特殊精神,我炮兵极宜效法勇进者也”。“我炮兵攻击时,多日进行面积密集发射,并未奏效,且日军耗费弹药巨大,在第六日攻击改进后为精密射击,与步兵密切协同,以一部制压其炮兵及侧防重火器,其余指向攻击之要点精密射击,掩护步兵前进,使步兵攻击奏效再行延伸射击,以阻止敌之逆袭,故每日之弹药消耗,不过百余发……并逐次攻击阵地。”从此点可以看出,作为国民党军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第五军中的炮兵部队,虽然训练有素,现代战争步炮协同还是有所欠缺,不过能在战争中总结自身不足,学习敌人的优势,此点在国民党军中难能可贵。文

猜你喜欢
杜聿明昆仑战役
我在南昌 你在哪
昆仑润滑油
跨越昆仑
战役中的你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昆仑
我所认为的贵族
我所认为的贵族
杜聿明与廖耀湘的“迂回战术”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