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西迁历程

2022-03-21 01:51谢婷婷
文史春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师院西迁师范学院

● 谢婷婷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 年,校址在桂林雁山,前身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2 年4 月改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 年8 月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桂林师范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与民国六大高师并称,是中国西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1944 年6 月,侵华日军南下逼近桂林,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被迫西迁,辗转迁至丹洲(今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平越(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办学,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次年的1946 年初才全部迁回桂林。

西迁之路可谓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上最艰难、最黑暗的经历,但当时学院中的中共党员不仅团结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完成了这一艰难历程,同时也为中共党组织培养了一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战士。师生们在西迁路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呼唤和平民主,播下了爱国民主进步的星星之火,为西南地区输入了新气象,尤其是一批先进女教师、女学生党员勇于投身民主运动,积极为妇女解放运动奔走呐喊,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西迁之路——这条充满荆棘坎坷之路,在中共党员的带领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的团结坚持下,成为走向胜利之路。

学生党员带头模范,助推进步学生成长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桂林师院)建校之初即成为中共党组织力争的据点。1941 年,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安排了一批中共党员报考该校,在汉民中学(桂林市第一中学前身)工作的李锋(李林林)(女)、吕孟光,在桂林女中读书的覃舜恩(女)考进桂林师院后,钱兴指定李锋为党支部书记,吕孟光为副书记。开学后,3 位学生党员了解到校内还有一些来自各地的党员,但他们之间没有组织联系,也没有正式建立支部,于是,1942 年春,李锋在钱兴的指导下组织读书会。读书会带领同学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传阅中共党组织发来的小册子和报纸,汇集了刘运桐(刘一祯)、黄克荣、王汝源、李航民、张铭钧(章洛)等学生党员以及植恒钦、申润园(女)、梁漪(女)等许多与中共有联系的进步学生,集结起桂林师院第一批革命力量。

刚形成的第一批革命力量很快就遭到严重 破 坏。1942 年7 月9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南委)组织部部长郭潜叛变,桂林发生“七九”事件。7月10 日,钱兴派中共桂西南区特别委员会书记彭维之到桂林师院通知全体党员迅速撤离并到农村隐蔽,桂林师院的李锋、吕孟光、覃舜恩、黄克荣、王汝源等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撤离学校。7 月11 日,彭维之被捕后叛变出卖组织,供出了广西各地党组织领导人及党员91 人,桂林逸仙中学苏蔓(女)、罗文坤、张海萍(女)3 位教师党员壮烈牺牲,桂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广西党组织与南委的关系中断。

第一批学生党员撤离后,桂林师院陆续迎来了1942 级学生党员李毓灵、李航民,1943 级学生党员郑仲坚(郑风)、陈炯高(陈忠)等又一批学生党员,但他们没有接上组织关系,也没有成立党组织。“七九”事件的余波持续到1943 年,连续引发了玉林“一·一三”事件、南宁“一·一五”事件。在白色恐怖之下,学生党员们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

随着日本侵略军的逼近,1944 年6 月,桂林师院踏上了艰难的西迁之路,这对学生党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他们提供了团结同学、凝聚进步力量的好时机,也成为检验学生党员、进步学生的“试金石”。

西迁路上,学生党员郑仲坚和其他进步学生组建了学生自治委员会(学治会)领导下的疏散委员会,尽心竭力协助学校迁移。每次迁移,他们都带着少部分学生作为先遣队,率先到达驻地,为后续到达的师生安排好食宿,从画路标、布置住宿场地,到买菜做饭,全都安排妥当。一路上,他们还带领同学们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举行话剧演出,开办夜校为当地民众补习文化知识。据学生党员陈炯高《民盟在桂林师范学院斗争的回忆》记载,桂林师院迁到平越后,要求进步的同学增多,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与国内各大学联系,参加学生运动,学生党员、盟员和重庆《新华日报》有了联系。

1944 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部分职员名册

1945 年7 月30 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毕业生与老师合影于贵州平越

1945 年秋,桂林师院开始陆续迁回桂林。11 月,桂林建立了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的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桂林师院特别支部。同时,中国民主同盟广西省支部委员会在桂林秘密成立,桂林师院的教师成为骨干力量:徐寅初担任主任委员,张毕来任宣传部长,靳为霖任宣传部副部长,林砺儒、杨荣国、曹伯韩是支部委员,其中徐寅初、张毕来、杨荣国、曹伯韩等都是中共党员。其后,桂林师院成立该支部委员会领导下的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1945 至1947 年,教师支部有盟员15 人,其中有中共党员7 人;学生支部有盟员22 人,其中有中共党员9 人。在中共党组织的指导下,桂林师院民盟组织成为引领桂林乃至广西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当时,郑仲坚既领导学生党员开展斗争,也领导学生盟员开展民主活动。郑仲坚在《民盟在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斗争情况》一文中回忆,同学们在西迁之路的表现,成为考察发展盟员、建立民盟学生支部核心小组的重要依据。民盟当时发展了一批在平越表现进步的同学,并组织他们通过读书会学习中共的方针政策和时事,还根据盟员在平越的表现成立了以陈炯高、韦家利、莫国琏、李毓灵等七八名同学为主的核心小组,经常商讨如何开展学治会的工作,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西迁之路尽管艰苦,但通过学生党员的努力,既为中共党组织凝聚了人心,也潜移默化助推进步学生成长为有着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忠诚战士。例如,郑仲坚1947 年毕业后继续投身革命,1948 年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七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其后组建中共龙川临时工委并任书记,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49 年6 月,广东龙川县解放后担任龙川县副县长。刘运桐毕业后参加横县起义;1949 年,任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参加开辟桂中南游击区的斗争。黄克荣因“七九”事件撤离桂林师院后在省立东兰简易师范学校任教,继续参加革命斗争,组织学潮运动,培养革命青年;后任东兰中学校长。王汝源因“七九”事件撤离桂林师院后继续参加革命,后不幸牺牲。从广东文理学院转入桂林师院就读的张铭钧,1945 年毕业后参加东江纵队打游击,后来成长为一名战地记者,参与组建了新华社华南总分社。

宣传抗日民主,为西南地区输入新气象

在西迁办学历程中,桂林师院一批党员教师、进步教师宣传抗日民主,促进了民主进步校风的形成,也为西南地区输入了进步风气。桂林师院院长曾作忠、教务主任林砺儒都是开明进步的教育学家,他们延聘了一批党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西迁之前,聘请了经济学家陈翰笙(大疏散之前离开学校,未参加西迁)、史学家陈竺同、“左联”作家彭慧来校任教;西迁路上,又聘请了1923 年入党、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汪泽楷,文学史研究专家谭丕模,年轻的文学史研究者张毕来任教。此外学校还聘请了诗人、翻译家穆木天,文学研究者翟凤鸾等进步教师。

西迁的艰苦环境使这批进步教师们得到了锻炼,成为更加坚定的革命战士。张毕来1938 年至1941 年在浙江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被捕出狱后,对于自己是继续从事政治工作还是做学问有些彷徨。他到平越任教于桂林师院后,得到谭丕模的指点,认识到做学问和从事政治工作,二者是统一的。于是,张毕来把从事文教工作与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他教授史地系的“古文”和国文系的“外国文学史”两门课程,不仅上课认真负责,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还在课余帮助后进学生,宣传革命道理,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之一。他还在平越艰苦的条件下,把外国文学史讲义反复打磨,编成《欧洲文学史简编》一书,这是国内首部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欧洲文学史的著作。

国文系副教授彭慧精通苏俄文学,创作和翻译了不少文学作品,开设“文学概论”“当代文选”“写作”等课程,在课上常常点评国内外文学名家作品以及与抗战密切相关的作品,教学深入浅出,备受学生的欢迎。她也常常在课余与学生交流思想,倾听学生诉说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困惑,并给予中肯的建议,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启发他们加入到革命事业中来。

当时的平越仍是思想保守的山区。在这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桂林师院学生们演出话剧、创办刊物,在贵州当地的报纸发表文章,开展民主运动,让保守封闭的西南山区洋溢着抗日救亡、民主进步的新风气。

1941 年至1944 年,桂林师院在桂林办学时期,最初是国民党、“三青团”操纵着桂林师院的学治会,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斗争,进步学生取得学治会的领导权。学校西迁到了平越,“三青团”骨干组建“青年剧社”,企图拉拢学生,夺取领导权。为了与之斗争,1945 年2 月,郑仲坚、李毓灵、韦家利、莫国琏等学生党员、进步学生成立了“师院剧团”,郑仲坚担任团长,团结起大多数同学,演出《金玉满堂》《日出》等大型话剧,轰动了平越县城。“师院剧团”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学生社团,成员达到百人,下设导演、剧务、总务、宣传等部门,助推平越中学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党员、进步学生组建了男、女篮球队,男队有郑仲坚、莫敦庸、黄景怡、李航民、袁星国;女队有黄叠纯、黄瑞枝、万章利、陶南秀、涂荣英等。男、女球队经常与外单位打友谊赛,几乎是常胜军。

1946 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文学会师生离开贵州平越返回桂林前合影

桂林师院的穆木天、彭慧等教授带领学生在贵州报纸上发表文艺作品,为抗战发声,指导吴天佑等进步学生创作了小说《周排长的悲哀》、长诗《夜平越》等佳作。

在中共党员师生的带领下,桂林师院在平越开展民主运动,发出民主宣言。1945 年5 月4 日,桂林师院全体学生为响应浙江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学发出的民主宣言,发表了题为《我们要民主胜利和平》的宣言,倡议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注意到桂林师院学生发表的民主宣言后,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来校巡视,郑仲坚和其他被列入黑名单的进步学生听取教务主任林砺儒的建议,没有离开学校,而是领导学治会举办清洁卫生、体育竞赛等活动,让国民党反动派抓不到把柄,顺利应对巡视。

西迁路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师生们把爱国、民主、进步的种子播撒在西南地区,提升了桂林师院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也为桂林师院成为西南民主堡垒埋下了伏笔。

西迁中的巾帼力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西迁办学历程中,桂林师院的进步力量具有鲜明的特征:先进女教师、女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积极为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勇于投身民主运动,迅速成长为革命战士。据陈炯高回忆,到了平越以后,进步同学队伍中增加了很多女同学,《群众》《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常常先在女同学中传阅。

先进女教师和女学生成为桂林师院一支重要的进步力量,究其缘由,除了西迁之前女学生们就受到1941 级女学生党员李锋、覃舜恩的影响,还因为西迁路上,桂林师院一批女教师党员、进步女教师在发挥着积极引导作用。

首先,国文系副教授彭慧领导桂林师院女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实施“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忌恨共产党对国统区妇女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鼓吹“妇女回家”论调,国统区各地常常发生限用、禁用、裁减女职员的事件。中共对“妇女回家”论予以坚决反击。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慧,曾于1927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 年,参加“左联”并任执行委员,到桂林师院任教后,就组织女学生反击“妇女回家”论,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彭慧不仅在学业上帮助女学生,还在课余生活中给予她们关心爱护。彭慧鼓励女学生黄叠纯成立女同学联谊会,组织女同学开展交流活动,宣传进步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号召“男女教育平等,职业均等,同工同酬”,为女性争取更多平等的权利。

其次,桂林师院汇集了一批党员教师的革命伴侣,她们或是富于斗争经验的资深党员,或是开明进步的知识女性,对桂林师院的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陈翰笙妻子顾淑型任英语学系主任,她于1926 年被李大钊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0 年代起就和陈翰笙一起参加革命工作。1941 年至1944 年,她协助陈翰笙在桂林主持“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桂林分会和工业合作研究所的工作,团结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救国活动。陈竺同妻子潘玉音任史地系教授,她于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通缉后赴日本,1930 年回国后相继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广东文理学院任教。谭丕模妻子翟凤鸾任国文系副教授,也是一位开明进步的知识女性,1948 年在桂林的文化供应社出版了著作《怎样学习国文》。汪泽楷妻子杜琳任附中历史教员,她于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 年秘密回国后在中共湖北省委妇女部工作,因工作需要与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汪泽楷假扮夫妻而相识相爱结婚,并肩参加革命工作。张毕来妻子夏云(又名李炜)于1930 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安徽、浙江从事革命工作,1939 年,她和张毕来受中共浙江省委的派遣,到浙江金华负责台湾义勇队的工作。1945 年,夏云、张毕来到贵州平越,因革命工作需要,夏云回到张毕来老家贵州炉山县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

1946 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附中随校疏散的全体师生迁回桂林校址后合影

最后,桂林师院的女教师、女学生党员把妇女解放运动与爱国民主运动、进步文艺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宣传进步思想,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广阔视野的女战士。在平越,1945 年4 月,为庆祝校庆和复课,万章利、黄瑞枝、黄叠纯等女学生演出了大型歌剧《沙漠之歌》,为欢送1945 届毕业同学,万章利、叶孟贞、黄瑞枝、陶南秀等女学生演出了多幕话剧《金玉满堂》。不少进步女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中共党员,投身革命。例如,黄叠纯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象州参加了游击队;叶孟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 年秋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指导下复校的逸仙中学担任教务主任。

巾帼不让须眉。西迁路上,在女教师、女学生党员的引导下,桂林师院一批女学生活跃在进步活动的前沿阵地,迅速成长为革命女青年,毕业后犹如星火散落在西南各地,为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增添了坚韧的女性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历程中,中共党员师生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团结广大师生,踏过荆棘坎坷,勠力同心前进,把艰难困苦的西迁之路变成了弦歌不辍、坚持研学的寻找真理之路,变成了宣传抗日救亡、呼唤和平民主的追求进步之路,变成了女学生为妇女解放奔走呐喊的觉醒之路,为中共党组织淬炼了一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战士,在西南地区燃起了爱国民主进步的燎原星火,使得桂林师院迅速成长为一所民主进步的高校,后来被重庆《新华日报》誉为“西南民主堡垒”,引领了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民主运动。文

猜你喜欢
师院西迁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师院学人
洛阳师范学院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
师院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