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 马彩玲, 胡久丽, 王琼鸽, 胡潺潺*
1.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学部, 河北 承德 067000;3.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肺癌是肺部出现的最为频繁的一类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1]。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男性患者中发病率稳居第一,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居第二,其中肺腺癌是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比高达45.5%[2,3]。研究表明,影响肺腺癌恶性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吸烟、喝酒、药物、辐射等[4]。为了判断肺腺癌的恶性程度,专家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病理分级[5]。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利用射线及高灵敏的探测器对机体病变部位连续扫描,并与计算机结合分析,具有速度快、分辨能力强等优点[6-8]。肺腺癌多发于肺周围,通过CT扫描能够清晰看见其空泡、分叶等,不过研究CT表现与肺腺癌恶性程度的关系较少[9-11]。为了填补这一薄弱环节,本研究重点探讨肺腺癌CT表现与其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肿瘤科初次收治的345例肺癌患者,经过进一步确诊有149例患者为肺腺癌患者,其阳性率为43.19%。本研究已得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学会支持。纳入标准:CT胸部扫描显示患者肺部有孤立性肿块者;对比剂无过敏,且能够配合完成CT扫描者;无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病史、甲亢病史等其他恶性疾病者;未经过任何抗肿瘤治疗者;均经病理学确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对比剂过敏,且不能配合完成CT扫描者;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病史、甲亢病史等其他恶性疾病者;CT扫描前经过其他抗肿瘤治疗。
本研究中所用CT检查设备为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扫描仪及美国GE 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仪,其参数设置为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120 kV、50~100 mA、0.625 mm、0.625 mm。检查前,所有受检者均需接受碘过敏试验,且配合屏气。扫描时,受检者均需要双手举过头顶,仰卧于检查床。增强扫描时,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100 mL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流速3.0 mL/s,总量1 mL/kg。扫描结束后,将所有受试者CT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厚度为1.0 mm的图像,传入影像工作站对肺腺癌病灶进行分析。由两位医生独立进行阅片,若有异议则协商确定。记录内容包括:肿瘤轴位图像上最大截面的最大径及最小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短毛刺征,以及肿瘤伴或不伴磨玻璃影。
根据组织学转移潜能及预后,将肺腺癌分为三级。I级:转移风险低级,贴壁、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型为主;Ⅱ级:转移风险中级,乳头型和腺泡型为主;Ⅲ级:转移风险最高级,微乳头型和实性型为主[5]。将Ⅰ级和Ⅱ级划分为中高分化组,Ⅲ级划分为低分化组。
149例肺腺癌患者中,男64例,女85例;平均年龄(62.48±3.49)岁;平均吸烟史(18.47±4.06)年。根据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组Ⅰ级39例,中分化组Ⅱ级56例,低分化组Ⅲ级54例,即中高分化组95例,低分化组54例。
2.2.1两组患者病灶大小
结果如表1所示,中高分化组患者肿瘤最小径、最大径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该结果说明肺腺癌分化程度与病灶大小有关。
表1 患者病灶大小测定
2.2.2两组患者肿瘤边缘
结果如表2所示,中高分化组患者肿瘤边缘征象有47.4%出现分叶征,而低分化组有68.5%出现分叶征,二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短毛刺征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肿瘤边缘测定
2.2.3两组患者CT征像与特点
结果如表3所示,中高分化组26.3%伴有磨玻璃影,而低分化组3.7%伴有磨玻璃影,二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中高分化组30.5%出现血管集束征,而低分化组25.9%出现血管集束征,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患者CT征像与特点
结果如表4所示,149例肺腺癌患者女性85例,男性64例,女性患者中超过84.7%有一年以上吸烟史,显著高于男性(31.2%)。
表4 肺腺癌与性别、吸烟的关系
如图1所示,患者55岁,女性,左肺上叶较大肿物影,明显分叶状外观,可见毛刺征,肿物周围不伴有磨玻璃影,病理显示为低分化腺癌;如图2所示,患者47岁,男性,左肺上叶较小肿物影,未见明显分叶,可见短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肿物周围可见磨玻璃影,病理显示为中高分化腺癌。
图1 低分化腺癌
图2 中高分化腺癌
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2]。虽然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肺癌病死率有所缓解,但其5年致死率仍高达85%~90%,数据显示,首诊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50%[13]。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灵敏度极高的断面扫描技术,将其应用在早期肺腺癌检查中,可以通过患者肺部磨玻璃影结节判定肺腺癌分化程度。因此,肺腺癌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肺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是肺腺癌病理报告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能够表现肺腺癌的恶性程度[14,15]。一般来说,肺腺癌的分级是根据肺腺癌细胞异型性大小来确定的。本研究中的149例肺腺癌患者,高分化组I级39例,中分化组Ⅱ级56例,低分化组Ⅲ级54例。
文献报道显示,肺腺癌的分化程度与肺腺癌瘤体的大小有关[16]。伍翠云等[17]研究表明,在83例肺腺癌病灶中37个低分化组病灶中22个瘤体平均直径大于3 cm,中高分化组中51个病灶中42个瘤体平均直径小于或等于3 cm,该结果说明瘤体大小与病灶分化程度显著相关。本研究中,中高分化组患者肿瘤最小径、最大径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该结果与伍翠云等[17]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肺腺癌分化程度与病灶大小有关。单士超等[18]研究肺腺癌CT征象时,将30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与38例非浸润性肺腺癌患者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得到类似研究结果,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患者CT征象比较发现,中高分化组患者肿瘤边缘征象有47.4%出现分叶征,而低分化组68.5%出现分叶征,二者间差异显著(P<0.01);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短毛刺征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卫一宾等[19]研究多灶性肺腺癌CT征象磨玻璃影时发现,浸润性腺癌患者磨玻璃影比例显著高于微浸润腺癌、浸润前病变患者(P<0.05)。本研究发现,中高分化组26.3%伴有磨玻璃影,而低分化组3.7%伴有磨玻璃影,二者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卫一宾等[19]的基本一致。
临床研究表明,肺腺癌与吸烟、喝酒、性别、药物、辐射等有关[20]。本研究的149例肺腺癌患者中女性85例、男性64例,肺腺癌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此外,女性肺腺癌患者中有超过一年以上吸烟史的患者比例高于男性,以往文献报道相似[21]。
综上,肺腺癌分化程度与病灶大小、征像显著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肺腺癌临床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