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于
(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农业服务中心,湖北恩施 445700)
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是湖北省来凤县的一个地方优质品种,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凤头姜在来凤县有500 余年的种植历史,产量居湖北省之首。由于凤头姜的特殊属性,在栽培中常出现连作困难,连作种植易得姜瘟病,从而导致凤头姜减产,甚至绝收,给姜农带来很大的损失。寻找一种有效的栽培方法来保证凤头姜能一直种植下去而不减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1]。基于此,从凤头姜水稻轮作种植技术入手,提出“一年水稻一年姜”高效栽培模式。
种子的质量决定了凤头姜的产量,因此在选择种子时应严把质量关。选择大小一致、丰满肥大、肉质新鲜、质地硬、健壮、无病虫及质量约50 g 的姜块作种子[2]。
播种前30 d 左右从姜窖中取出姜种,掰成50 g 左右的姜块,选晴天晒种2~3 d。晒姜种过程中,选择健壮的种子,剔除瘦弱、干瘪、受冻、受病虫为害的种子,注意避免阳光曝晒,必要时适当遮阴。
种子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消毒:1)用1%中生菌素水剂300~500 倍液浸种2 h;2)用1 ∶1 ∶100的波尔多液浸种20 min;3)用1% 石灰水浸种30 min;4)用1 000 倍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0 min。消毒晾干后即可催芽。
催芽方法较多,当地选用温炕法(在温室里用温火炕姜),将消毒后的种姜上炕催芽,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当幼芽长度达到0.8~1.0 cm 时,即可播种。
种植凤头姜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土壤对其产量有不同影响,一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另外,选择土壤时,前茬作物也很重要,一般以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作物等种植地较好。种植生姜地的前茬作物为水稻最佳,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肥力。整地时可以翻新土壤,将不平整的地方铲平,采用粗细耕耙对土壤进行翻新。建议土地翻耕2次:1)等水稻收获后放干水,成旱地后结合水稻秸秆还田翻耕[3];2)在播种前5~7 d 翻耕土地,深耕后形成畦,畦的高度和宽度要结合地势而定,为后期灌溉打好基础。
按畦面宽3~4 m、畦沟宽30~50 cm、沟深20~25 cm 开厢,然后在畦面上横向按50~60 cm行距起垄,并开好宽50 cm、深30 cm 的腰沟、围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不积水。露地播种期为4 月上旬至4 月下旬,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7~10 d。每个姜块保留1 个短壮芽播种,将种姜水平摆放种植沟内,沟内株距20~25 cm,使姜芽方向保持一致。每亩(1 亩=667 m2)摆放5 000~6 000 株,同时施好种肥,肥料施在姜种之间,避免与姜种接触。播种后盖4~5 cm 的细土。
1)苗期管理。幼苗出苗80%~90%时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对于雨水过多的地区,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当苗高达到20~30 cm 时,结合中耕划锄进行第1 次追肥,以氮肥为主。2)生长旺盛期管理。凤头姜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注意适时浇水,做好排水防涝。幼苗长到5~6 苗时进行第2 次追肥,可用硫酸钾复合肥。根茎膨大期进行第3 次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3)中耕与除草。凤头姜出苗后,结合浇水、除草情况中耕1~2 次。4)培土。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后,结合追肥、浇水进行培土,以后每隔15~20 d 培土1 次,可多次培土。
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病害主要有姜瘟病、茎基腐病、白星病及枯萎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小地老虎等。1)物理防治措施。优先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姜种,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及时清除感病植株,增施有机肥。同时,可用黑光灯、太阳能诱虫灯等进行诱杀。2)化学防治措施。防治凤头姜钻心虫时可以使用甲维盐+虫螨腈+虱螨脲,或者阿维·氟铃脲+杀虫双,提前用药进行防治效果更佳。在姜瘟病和茎基腐病发病初期,应当及时用药进行防治,建议用可以兼治2 种病害的青枯立克+大蒜油+地力旺或沃丰素,采取叶面喷施+药液灌根的方式连续防治2~3 次,根据病害防治情况每隔3~5 d 用药1 次,病情较轻的地块可以5 d 左右用药1 次,病情较重的地块和病发中心土壤建议每隔3 d左右用药1 次[4]。在喷洒药液时不仅要喷打生姜的茎叶,还要重点喷打生姜苗株的近地面根基部,药液灌根时要以灌透为目标,每棵苗株根基部的灌药量控制在300 mL 左右。避免在中午高温强光时用药,建议选择晴天10:00 前或16:00 后温度较低时进行打药和灌根。
1.9.1 采收
1)嫩姜采收。嫩姜应在根茎生长盛期采收。2)鲜姜采收。初霜后植株顶部的叶片枯黄时,是鲜姜的收获适期。收前3~4 d 先浇小水确保土壤湿润,收获时抓住茎叶整株拔出,轻轻抖掉泥土,保留茎秆基部0.5~1.0 cm,削去其他茎叶。
1.9.2 储存
晴天收获,收获后将带少量潮湿泥土的生姜放入窖藏[5]。
采收完毕后,地里会遗留一些植物残留物,主要是生姜秸秆,应及时清除田园,保持田园干净。田园清理干净后,每亩可用生石灰200~300 kg 撒于田中,可及时杀死有害病原菌及地下害虫,保持良好的土壤状态。
选择达到相关标准且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来凤县一般采用旱育秧育苗,在清明节左右且有效积温稳定在10 ℃以上播种。宜选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苗床,旱育秧营养土配制以菜园土为基质,在营养土中加优质锌肥0.5~1.0 kg、磷肥5 kg、10%辛硫磷颗粒剂0.5 kg,肥土拌匀。播前苗床土壤用30%精甲霜·恶霉灵水剂按1.5~2.0 mL·m-2用量兑水喷洒。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5 000 倍液浸种,可提高水稻生长势和抗病能力。为预防苗期稻飞虱和稻蓟马,可用吡虫啉或吡蚜酮拌种。2)苗床管理。秧苗移栽前5~7 d 施1 次送嫁肥和送嫁药,如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春雷霉素+氨基寡糖素等,可防治一代稻秆潜蝇、二化螟、叶瘟等病虫害并促进返青。
秧龄30 d 左右移栽,每亩栽培1.0 万~1.2 万穴为宜,每穴2 粒谷苗,栽插规格以当地习惯为主。
施足底肥,每亩施25 kg 硫酸钾三元复合肥。轻施苗肥,栽秧7 d 后每亩施10 kg 尿素。巧施拔节肥,看苗施叶肥,叶淡每亩施2.5 kg 尿素。重施穗肥,6 月下旬一般是水稻幼穗分化始期,每亩施硫酸钾三元复合肥15 kg 和尿素10 kg。
稻田水的管控对产量有重要影响。移栽后采用深水返青,田间水深保持在6.6 cm 左右;分蘖期保持浅水分蘖,田间水深保持在3.3 cm 左右。一般每亩基本苗达25万苗左右时排水晒田,晒田标准为“白根跑面”,孕穗期保持田面有水,后期实行干干湿湿管理。
2.7.1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使用苏云金杆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在水稻生长前期使用苏云金杆菌,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破口抽穗初期,使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或嘧肽霉素,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抽穗前7~10 d,使用井·蜡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稻曲病和纹枯病。
2.7.2 化学防治技术
1)抓好防治适期。稻飞虱的防治适期是低龄若虫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是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第2 代稻秆蝇的防治适期是主穗的幼穗期,穗颈稻瘟的防治适期是破口期。2)合理选择防治药剂。在稻飞虱处于低龄若虫期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噻嗪酮、吡蚜酮;当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在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时,采用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防治;当穗颈稻瘟在破口期时,采用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3)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准确掌握施药的时间、剂量和部位,交替使用农药,避免同一种药反复使用。
从表1 可以看出,来凤县绿水镇的水稻产量稳定,亩产量在500 kg 左右,而凤头姜的亩产量在3 000~4 500 kg。凤头姜选择1 年水稻1 年姜轮作模式收入稳定,亩收入在24 000~33 000 元;选择连作2年模式,亩收入在15 000~33 000元;选择连作4年模式,凤头姜亩收入在-1 500~22 000 元,特别是凤头姜连作4 年后,第3 年亩收入3 000 元,第4 年亩收入-1 500 元。采用1 年水稻1 年姜轮作模式,姜瘟病的发病率在2.0%~3.0%;采用连作2 年模式,姜瘟病的发病率在7.0%~16.0%;采用连作4 年模式,姜瘟病的发病率在6.0%~80.0%。
表1 2016—2021 年来凤县绿水镇的水稻产量、凤头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情况
2011 年以来,来凤县从事生姜生产的合作社有20多家,加入合作社农户1 000 多户,带动农户社员4 000余户,种植面积约2 000 hm2,总产量约60 000 t,产值达4 亿多元。绿水镇又是生产凤头姜的主产区,常年面积保持在400 hm2以上,总产量约20 000 t,产值达1.2 亿元,平均亩产值达2 万元,农民仅生姜收入每年可人均增收2 000 元以上。
在种植凤头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种植模式,还要因地制宜。只有掌握姜稻轮作技术特点,并加大凤头姜姜稻轮作种植技术推广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凤头姜实现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