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丽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眼科医院眼科,河南郑州 450000
青光眼为常见致盲性眼部疾病,其中闭角型青光眼(ACG)为常见类型,发病率较高,在青光眼患者中占比超过80%,常与白内障并发[1-2]。手术为其常见治疗手段,切除小梁组织建立引流途径以促进房水排出,能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并可避免因眼压过高引起的视神经损伤,之后给予患者白内障清除术,以提高患者视力水平,此为传统的治疗方式[3-4]。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乳化(PE)、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GSL)联合治疗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并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5-7]。本研究为明确PE+GSL治疗白内障合并ACG的疗效,选取本院92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2例白内障合并ACG患者(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女32例,男14例;年龄56~79岁,平均(67.58±5.33)岁;前房角粘连情况:窄Ⅲ粘连180° 14例,窄Ⅲ粘连270°8例,窄Ⅲ粘连360° 10例,窄Ⅳ粘连180° 6例,窄Ⅳ粘连270° 4例,窄Ⅳ粘连360° 4例。观察组女30例,男16例,年龄56~79岁,平均(68.39±5.10)岁,前房角粘连情况:窄Ⅲ粘连180° 12例,窄Ⅲ粘连270° 10例,窄Ⅲ粘连360° 9例,窄Ⅳ粘连180° 8例,窄Ⅳ粘连270° 5例,窄Ⅳ粘连360° 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均经裂隙灯、房角镜等检查确诊;裂隙灯结果显示晶体混浊、眼压升高、房角关闭≥180°;晶状体核硬度Ⅱ~Ⅳ级;就诊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视力衰退、视线模糊、虹视等症状;均为单侧病变;精神、沟通、认知功能正常。
1.2.2排除标准 继发性ACG;有激光、内眼手术等眼部手术治疗史;合并重要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患眼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有手术禁忌证。
1.3方法
1.3.1术前检查及准备 两组术前均完善全身检查,并开展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直接眼底镜、裂隙灯光学显微镜、前房角镜等检查,同时精确测量人工晶体度数、黄斑区、视神经纤维层等眼部基础情况,并由同一手术医师行手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使其≤30 mm Hg,并预防性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
1.3.2对照组 接受PE合并小梁切除术(TE)治疗。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做结膜瓣,行PE,选择上方切口,做结膜瓣、巩膜瓣,剪除部分小梁、虹膜,之后缝合巩膜瓣、结膜瓣,在指测眼压适度、滤过泡产生且扩散、前房深度适中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1.3.3观察组 接受PE+GSL治疗。复方托吡卡胺散大瞳孔,爱尔卡因滴眼行表面麻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于透明角膜缘或上方巩膜隧道处作切口,环状撕囊,行PE、人工晶体置入术,在前房内注入0.1 mL卡巴胆碱注射液缩小瞳孔直径至3~4 mm,房角镜观察,使用高黏弹性黏弹剂,分离前房角,之后在房角周围注入适量黏弹剂,用注射器针头轻柔按压虹膜根部,以完全开放粘连关闭的房角,至暴露小梁网,吸出前房内黏弹剂,经辅助切口注入平衡液,封闭切口。术中整个过程应轻柔操作,以避免房角出血。两组术后均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4次/天,持续1周,每周减少1次,持续1个月。
1.4观察指标 (1)眼压:使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测量,每次测量3次,3次眼压波动需<2 mm Hg,之后取平均值。(2)最佳矫正视力(BCVA):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测量。(3)前房深度: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4)前房角度: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5)并发症:统计两组前房浅、脉络膜脱离、前房内炎性反应、角膜水肿等发生情况。
2.1眼压 整体分析:两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两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较术前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术后1 d、1个月眼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眼压比较
2.2BCVA 整体分析:两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BCVA均较术前升高(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CVA对比
2.3前房深度 整体分析:两组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前房深度均增加(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前房深度对比
2.4前房角度 整体分析:两组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前房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前房角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大(P<0.05),见表4。
表4 两组前房角度对比
2.5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04%)较对照组(36.96%)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对比[n(%)]
ACG为常见眼部结构退行性改变,常伴有白内障发生,不仅增加了疾病严重程度、治疗难度,还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数据指出,相较于目前2 000万ACG患者,至2040年,全球将有3 400万人罹患ACG,其中300~500万患者可失明,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加,白内障发病风险逐渐升高[8-9]。目前,国内外对于ACG的治疗存在争议,国外学者倾向于激光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切开术、摘除透明晶状体,而国内学者认为目前透明晶状体摘除尚不适宜在国内推广,但也有研究指出,激光治疗能减少TE过度治疗,建议结合房角粘连程度、视神经损伤情况确定手术指征[10-12]。因此,探讨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d、1个月眼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6个月BCVA,术后3个月、6个月前房深度均得到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前房角度较对照组大(P<0.05),提示PE+GSL治疗白内障合并ACG患者能有效矫正视力水平,改善前房深度、角度。白内障合并ACG患者可出现晶状体变厚、位置前移等情况,术中给予晶状体摘除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可加深前房中央深度,使得瞳孔边缘更加平坦,从而有效改善瞳孔组织、前房角拥挤程度[13-15]。TE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创伤较大,且术中对眼压控制要求较高[16]。而相较于TE,GSL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能减少对眼内的干扰和术后角膜散光;还能打开粘连关闭的房角,加深中央前房角度,重新建立房水生理循环通路,有助于房水排出,临床适用性更高[17-20]。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PE+GSL治疗白内障合并ACG患者,安全性较高。此外,行PE+GSL还应注意:(1)在患者前房角未发生大范围粘连闭合时,可单独更换人工晶状体;(2)对于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大者,需行房角分离;(3)若患者前房角闭合>1/2、视功能及视神经损伤严重,可行PE+青光眼手术。综上所述,PE+GSL治疗白内障合并ACG患者,能有效矫正其视力水平,改善前房深度、角度,且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