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农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2-03-21 11:54:34林强冯学武陈植芳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场劳动校园

林强 冯学武 陈植芳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积极作用。福州金山中学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并举兼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劳动教育构建了“134”模式,即“一特色”“三路径”“四常态”劳动教育模式。

一、“一特色”:建设“阳光农场”,开创劳动教育新样态

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校园农场”的特色化劳动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理念,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劳动教育模式,被福州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项目。

(一)注重“校园农场”顶层设计,让劳动教育有“形”

在寸土寸金的福州城区,学校在满足教学、运动、生活等用地外,充分利用学校食堂与宿舍楼之间的一块空地进行改造,设计,创办了一个可以供学生自己劳作的小型农场。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还在农场内还设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固定标语,设立农场宣传栏,展示同学们劳动过程的点滴事迹,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学生在自己改造的“阳光农场”中,通过除草、翻土、修埂、播种具体劳动实践,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有主题、跨学科地亲近大自然,促进生命健康多元发展。

(二)明确“校园农场”实践规范,让劳动教育有“根”

1.实行农场值周制:学校农场实行值周制,每周安排一个班级参与农场的生产劳动,包括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捉虫除草、采摘收获等,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2.成立种植社学生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社团成员承担校园农场的日常管理,包括果蔬种子挑选购买、肥料选购、劳动设施及工具维护、劳动教育宣传、值周班级指导等主要任务,这支队伍是维持农场有序运行的一支生力军。

3.加强技术合作,提升种植水平: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科技馆等单位的合作,邀请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果蔬种植、菌菇培植等方面的科学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种植和栽培的兴趣,从而自觉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能力。

4、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农场硬件设施:在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农场办起了“菌菇培植”棚,学生们建菌棚、测棚温、喷菌棒、割菌菇,记录菌菇由菌丝长成子实体,由小到大,共同见证了真菌类生物的生长周期。在学校食堂的支持下,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均由食堂免费负责加工,供给师生免费食用,每次采摘收获、品尝成果都是金中师生最欢乐的时刻。

金山中学校园农场实现了让教育回归到劳动实践的目標,在种植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促进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请教,去解决问题。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也被唤醒。从开垦、播种、培育,到收获,到茁壮成长的不仅是农作物,还有在“阳光农场”劳作的每一位师生。无论寒天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参与的师生们,心中总有一份暖暖的挂念,满是对生命的感动,淡忘了劳动的艰辛,学会用微笑迎接明天,在劳动中获得新知,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绿野与和风中勇敢地面对未来,金中学子种出了——信念。我想这正是校园农场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

二、“三路径”:课程开发、学科融合、多元评价,让劳动教育扎实接地气

劳动实践教育只有深入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教育价值。学校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主题学习地域化的两个角度,以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探究性为课程建设原则,将主题课程开发、劳动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加强劳动教育过程评价作为全面建设劳动实践课程体系的三条核心路径,让全员育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中。

(一)开发劳动主题课程,挖掘劳动教育文化传承。

通过初中综合实践课、高中劳动课、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主题班团队会等课程,开发“农场”专题课程。开展常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教育,了解农作物耕种,体验农耕文化,感知节气气候特征,了解农作物生长变化周期以及研究土壤特质等农业素养。如:“二十四节气与农场”研究性课程,既有“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又有历史学科中的历法知识内容,还有生物、地理学科关于植物特性、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内容。与此相类似的主题课程还有“农具力学”、“科学除草”、“昆虫与仿生”、“农场的服饰”等主题课程。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点亮生命底色。

将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到各学科教学内容,融入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打破传统课堂对学科教学的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农场,劳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开展学科课程学习,在知行合一、手脑结合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如语文教师开发 的“植物的生命”、“古诗中的农场”、“农场的四季”、“种子的力量”;数学教师开发的“种植中的数学”、“农场里的统计学”、“农场的成本与产出”;政治教师开发的“农民与土地”;生物教师开发的“农场里不同的生命”、“菌菇孢子印制作”;化学教师开发的“植物生长与化学反应”;地理教师开发的“气候与农场”;美术教师开发的“美术作品中的农场”等等。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科综合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劳动实践教育的样态,渗透了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教育。

(三)加强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为达成育人目标提供有力依托

学校将劳动实践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融合,是学生“德育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每年还开展“劳动之星”、“勤劳奉献”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对学生端正劳动态度、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四常态”:班级—校园—家庭—社会,让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学校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教育学生“学校是我家,守护靠大家”的爱校理念,形成了从班级—校园—家庭—社会的网格式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

(一)班级(宿舍)劳动教育

学校倡导“自己的家,自己管理,自己整理,自己布置”。每天定时轮流做(教室、宿舍)卫生,有检查、有评比;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全校全员参与卫生大扫除;每学期开展示范教室评比、文明宿舍评比,班级(宿舍)布置提倡原生态学生动手设计的素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的情感。

(二)校园劳动教育

学校将校园公共区域(操场、绿地、实验楼、图书馆等)划分为若干模块,分配给各个班级,进行卫生打扫、绿地养护、书籍整理、实验设备清理等。

(三)家庭劳动教育

学校结合特定的节日(如:拗九节、重阳节等)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泡一杯茶、洗一次脚、捶一下背)。每年的寒暑假布置德育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项特定的家务劳动任务,在家开展“当家一周”活动,要求从“起床—买菜—洗衣—做饭—洗碗—掃地”等全程参与家庭劳动,体验父母一天的辛劳。学生记录下一天的劳动时间节点,并附上劳动图片等,撰写劳动心得体会,感受父母的艰辛,最后由父母做出评价。此项活动多年来坚持开展,深得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四)社会劳动教育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明劝导、尊老敬老、义写春联、环境保护、赛事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寒暑假,还给每为学生发放《社区服务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假期内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实践活动,做到:有过程记录、有过程图片、有社区单位评价、有盖章证明等,这些服务情况,都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劳动即生活”。

学校自上而下对劳动教育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创设“校园阳光农场”,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发挥多元评价作用,逐步建立了集学习、劳动、体验 、探究于一体的教育综合体。学校依托“家庭、学校、自然、社会”,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学校看到了学生的明显变化:百分百的学生积极参与家校日常生活劳动;跟着节气开展“农场”项目化劳动教育,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和跨学科融合学习,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农场劳动校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场假期
英语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14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农场
小太阳画报(2019年8期)2019-09-11 07:01:50
热爱劳动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一号农场
美食(2017年2期)2017-02-17 06:10:18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