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梅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县2021年度出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分析,了解新生儿听力发育情况,评价我县目前听力筛查和管理工作方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提升工作质量。方法 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我院使用DPOAE)和/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我院于2021年增加使用AABR)相结合的方式,为在我县具有助产技术资格的医疗机构内出生的活产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的,转诊至市指定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确诊后由市级听力诊断中心反馈确诊儿童名单。同时加强婚前、孕前、孕期等检查时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筛查技术培训、项目工作督导和随访力度,强化工作质量。 结果 2021年我县听力初筛率99.91%,同比增加0.22%;初筛未通过人数174,初筛未通过率3.11%,同比下降37.9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质量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患儿的关键,同时要增加对患儿及家长的关爱,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避免导致聋哑。
关键词: 新生儿 听力筛查 质量控制 听力障碍
【中图分类号】R7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外报道在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3‰[1],国内为1.4‰~1.8‰,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发生率更高[2]。通过常规的体检和父母的观察识别,几乎不能在1岁内发现轻中度听力障碍儿童,目前医学技术还不能完全预防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就是为了早期发现及早诊断和治疗听力障碍儿童[3]。江苏省已经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出钱,免费筛查,为我省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早干预提供保障。
1对象与时间
1.1 对象 2021年我县4家具有接产资质的医疗机构内出生5601例活产新生儿。其中男 2904例,女2697例。在征求家长知情同意后,筛查5596例,有1例家长拒筛,签拒筛单并于产后第二天抱回外市老家,有4例出生后死亡,未予筛查。
1.2 时间 筛查时间原则上为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听力的初筛,初筛未通过的于出生后42天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的于出生后3月转诊至市指定医疗机构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确诊及治疗。
2设备与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4]要求开展。
2.1 设备 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相对安静的专用房间,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有诊察床、办公桌椅及办公电脑并接入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配备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
2.2 方法 我县2021年以前使用DPOAE筛查方法。2021年1月1日起增加使用AABR与DPOAE相结合的筛查方法,即正常足月新生儿用DPOAE筛查,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42天内初筛未通过以及漏筛者使用AABR筛查。新生儿双耳均通过算作通过,单耳或双耳未通过者为未通过。筛查后将筛查相关信息录入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初筛情况 我县2021年活产数为5601,初筛数为5596,初筛率 99.91%;同比增加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筛未通过人数174,初筛率100%,初筛未通过率3.11%,同比下降37.9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2 2021年男女新生儿初筛情况 2021年活产数5601,男2904,女2697,初筛未通过174,男101,占比58.05%;女73,占比41.94%,P >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3.3 复筛和确诊情况 复筛数174,复筛率100%;复筛未通过数26,复筛未通过率14.94%,同比增加36.44%;转诊数26,转诊率100%;确诊7例,听障发生率1.25 ‰,同比下降29.38%。
4 讨论
4.1 本次抽取的资料分析
4.1.1 2021年我县新生儿听力初筛除去早期死亡的新生儿数,初筛率几乎100%,与同期相比差异不大,说明近两年我县听力筛查工作采取的方法正确,措施得当,使得初筛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应予继续保持。
4.1.2 改善设施设备和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督导可有效的降低筛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2021年我县对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42天内初筛未通过以及漏筛者使用AABR筛查,减少了假阳性,使得初筛未通过率下降,减少了家长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担心,同时也减少了复筛假阴性,这样也使得复筛的未通过率增高,减少漏诊,说明加用AABR[5]筛查明显提高了听力筛查质量,当然工作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也必不可少。
4.1.3 高质量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6],要从预防三级预防的每一个关口抓起,首先对全人群进行听力相关卫生保健知识和听力筛查重要性宣传,提高知晓率和依从性,加大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孕期检查管理和宣传力度,指导目标人群科学备孕和孕期定期检查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听力障碍发生率。
有专家研究认为,听力障碍的后果不在于聋,而在于哑[7],最终的语言发育水平取决于其被发现和干预的早晚。不管听力损害程度如何,若能在六个月前发现,通过适当的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可以基本不受影响。而新生儿期的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因此,完善防控体系[8],高质量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对于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巍. 为什么要做新生儿听力筛查[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7 ,22(5):292.
[2] 宋祖玲,张维莹,吴林,等. 基层开展听力筛查模式探讨 [J].四川医学,2010,31:706-707.
[3] 李星星,王斌全,于文永. 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12(1):53-5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卫妇社发[2010]96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6):574-575.
[5] 景佳, 董娅萍,席敏岗,等.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19(06).
[6] 杨影,孙喜斌. 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早期干预的影响因素[J].听力及语言疾病杂志,2014,22(1):105-108.
[7] 陈荣华,赵正言,刘湘云. 儿童保健学(第5版)[J].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1):220-221.
[8] 吴皓,黄治物,杨涛. 先天性耳聋三级防控体系建设[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1):1-4.
363350058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