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还是不变

2022-03-21 23:48何嘉玟
关键词:岔路钱学森议论文

何嘉玟

To be ,or not to be,变还是不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人类面临的永恒抉择。

——题记

(引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紧扣题目,提示本文要写的两个方面内容。)

翻开历史的卷帙,追溯人类文明的往昔,这个伟大的生物群从被世界影响到影响世界,坚定地走着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乏许多岔路口。每个岔路口都是一次选择,它们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通过“历史”“文明”“岔路口”“选择”“命运”等一系列关键词,明确自己写作的角度及观点。)

当人类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力量非常弱小,如同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于是人类充分发挥智慧:群居、造物、耕作,从弱小变为强大,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人类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树立起一个个里程碑。变,是生存的智慧。(从最基本的生存谈起,符合人们对人类发展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议论文写作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规律。)

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近两千三百多年的封建文化史。朝代更替,政权的频繁更迭,秦始皇的“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之梦终于破碎。起义,建立王朝,盛世,覆灭,起义,周而复始,人们一直在探寻一个幸福的时代。变,是历史的选择。(把视角从整个人类转向中华民族,但并没有展开详写,仅用几个词语和成语,引发读者对朝代更迭、历史走向更深入的思考和想象。)

康乾盛世,繁荣大清,然而终被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淹没。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部分国家完成了近代化。日本也开展了维新运动,清王朝在因循守旧的“盛世”中沉沦,终究因为一成不变而落后,进而开始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那逝去的紫荆和梧桐上,沾满了中华民族的血和泪。变,是进步的潮流。(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国家的角度列举事实,对比鲜明,沉痛之情,跃然纸上。)

楚王昏庸,听信小人谗言,楚被秦吞并。屈原眼见国破家亡,毅然投江而死。千年以后,这样不屈的血液仍在中华儿女身上流淌。不变,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强。

文天祥带领残余宋军抵抗大元的进攻,兵败被俘,被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不从,最后在刑场上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不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钱学森,主持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试验 ,获得“两弹一星”勋章。1955年,经过五年的努力,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在新中国航天科技的星空上,钱学森无疑是一颗最闪亮的“星”。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不变,是一颗忠诚的爱国之心。(三个段落,三个角度,三个正面的个人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分论点。)

变,是“知者乐水”的智慧;不变,是“仁者乐山”的忠义。变,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進;不变,珍藏着亘古千年的品德。变,促进了物质发展;不变,带来了精神滋润。人类想要进步既离不开物质的硬支撑,也离不开精神的软助力。(这一段句式整齐,两两相对,既高度概括了上文的内容,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用词准确且富于变化。)

当今时代,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认识,明智地思考,慎重地选择。如果只是“to be”,那些优良的传统必会销声匿迹;如果只是“not to be”,人类就会故步自封,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这一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气势,收束有力。)

从莎士比亚的角度来讲,“To be, or not to be”决定着人类生存或毁灭;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讲,这就叫中庸。(再次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与题记相照应,并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总结自己对“变与不变”的认识。能形成这样的看法和见地,来源于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

总评 这篇议论文围绕“变与不变”这个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大处着眼,按照议论文的结构形式进行构思,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整个人类到个人,逐一论证思想和行为的“变”和“不变”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命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变化,条理非常清楚。论证过程中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且详略得当。语言方面,善用短句、排比句,推理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当然,如果在“变”到“不变”的过渡中加上一段总结和启示下文的段落,结构就更严谨了。

(讲评教师   任静兰)

1274501186238

猜你喜欢
岔路钱学森议论文
好消息!第二所“钱学森书屋”建成啦
钱学森之答
议论文阅读专练
岔路与选择
岔路失羊
歧路亡羊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人生的岔路口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