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分析

2022-03-21 22:18:18王海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

作者简介:王海英(1977—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摘 要:文章探索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郑州的城市美学新范式,分析了郑州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有利因素,探讨了郑州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行性路径,旨在打造既融入市民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郑州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弘扬主流价值的精神地标、推广艺术普及的美育基地、提升生活品质的社交平台和促进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家园。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2-0099-03

关键词:文旅融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美学

1 时代背景

“文化+旅游”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仅能增强文化传播的创造性与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坚定群体文化自信,还能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内涵,开创地区发展新模式,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有关部门和机构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在2021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档升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开始面向全国推广普及,成效可期,大有可为。

2 城市美学

城市美学作为涵盖多个学科的美学二级科目,主要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文明、景观、生态等方面的美学现象与规律。城市美学是研究由城市文化、形态等因素而体现出的现实、功能、生活等方面的美[1]。城市居民作為城市美学的主体,对城市产生了作用于其心理层面的印象,间接地为城市美学提供了判断标准[2]。周小兵在《城市美学漫谈》一书中提到,城市美学要讲城市人的涵养,他从城市美观、城市美感、城市美化、城市美育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何为山水城市、人文城市、科技城市、宜居城市,提出城市美育不仅指城市居民的美的修养及美学知识教育,还指适合在城市中开展或建设具有城市特点的关于美的活动及相关设施[3]。孙清华认为,城市美是自然美与技术美、社会美相统一的综合艺术[4]。刘鑫认为,城市美学是指城市建设带给城市居民的愉悦情感与美的享受[5]。在城市中,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美感的重要产生要素[6]。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在文旅融合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既凸显了城市的特色,也承载了城市的文脉。

3 郑州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有利因素

自“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郑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文旅强市”上升为郑州市的重大战略之一,“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郑州中央文化区重点文化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郑品书舍”书房成为新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3.1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织机洞、老奶奶庙、裴李岗、大河村、秦王寨、双槐树、仰韶、王城岗、商都等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黄帝等的主要活动区域,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列子、韩非子、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郑州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3.2 新建公共文化空间陆续开放

目前,郑州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新建中央文化区36个场馆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得到改造提升的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共110个。郑州美术馆新馆、郑州大剧院、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文化馆、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场馆相继开馆开园。郑州科学技术馆、郑州杂技馆等场馆已开工建设或已进入开馆准备阶段。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颂文化演艺综合体项目、荥阳故城文旅融合项目、汴河遗址公园、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博物馆和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工程已全面启动并有序开展。

3.3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

目前,郑州市已经建成图书馆总分馆191个、文化馆总分馆189个,对已建成的2,78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功能优化、提档升级,对新建成的75座城市书房、90个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科学运行。近年来,郑州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使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丰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4 郑州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行性路径

4.1 城市美观: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合理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美观程度。随着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郑州在规划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特色、文化特质、不同城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群体的文化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方式,充分利用街头巷尾的休闲景观、闲置的社区公园绿地、书店、废旧厂房、景区、文化遗址、地铁站等场所,以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等形式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使郑州的城市之美深入人心。

4.2 城市美感: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元素

能够体现出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利于优良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美感度。郑州市应致力于打造舒适宜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掘郑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添加与环境相协调的现代精致时尚元素,丰富空间内容、提炼空间文化、升华空间意蕴,以开放舒适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便捷的体验,使郑州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彰显郑州的城市之美。

4.3 城市美化: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

郑州市在建设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时,应立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政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直接投入等方式,在保证开放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引入图书出版、艺术展览、影视放映、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共同开展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打造“书店+公共文化”“咖啡馆+公共文化”“地铁站+公共文化”“餐饮+公共文化”“景区+公共文化”“遗址+公共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不断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5 稳步推进郑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5.1 典型引领,突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新亮点

郑州市的管城区顺城街、平等街展现了郑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民国折衷式的建筑风格透出老街的市井味和人情味;金水区的郑州1948主题街区以郑州解放为历史背景,成为优秀的市井文化生活综合体;中原区国棉四厂、芝麻街1958街区、二砂文创园区等“工业绣带”成功蝶变为“创意工厂”及“生活秀场”。郑州市政府部门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应更加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民意,深入总结、大力推广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和经验,使郑州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有文化味、历史感和厚重感。

5.2 提档升级,开拓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局面

郑州市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内容为主、品质为先的原则,既重视硬件,又重视软件,如:运用“馆中馆”的运营模式,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和商业配套设施等引入其他公共文化场馆,丰富城市居民及来郑游客的观展、游览体验。201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着手开展城市书房建设工作,构建了由郑州图书馆、460家联盟馆及城市书房共同组成的郑州市图书馆服务联盟,打造了“15分钟阅读生态圈”,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5.3 查漏补缺,补齐公共文化空间的短板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中,郑州市应注重查漏补缺,补齐公共文化空间的短板,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目前,郑州市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都达到了国家一级场馆的标准,为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调查发现,郑州市的县级公共文化場馆,尤其是乡镇街道及社区(村)的公共文化空间,仍存在较多短板,提升空间巨大。县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责任主体,在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引入等方面应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与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解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郑州市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惠谊.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研究:以广州西关建筑为例[J].城市住宅,2019(7):97-99.

[2] 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一[J].规划师,2000(4):88-92.

[3] 周小兵.城市美学漫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41-191.

[4] 孙清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美学思考[J].城市,2000(4):15-19.

[5] 刘鑫.城市美学在宁波城市建设中运用的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1.

[6] 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8.

(编校:冯耕)

2601500520215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婺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青年时代(2019年1期)2019-03-14 13:33:26
“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
人民论坛(2018年32期)2018-12-10 08:16:46
全域旅游视角下荣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西部论丛(2018年11期)2018-10-19 09:11:24
浅谈摄影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青年时代(2018年23期)2018-10-13 09:34:54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19期)2018-10-13 09:34:28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机构与行政(2018年5期)2018-09-15 07:10:08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水运管理(2018年12期)2018-03-14 04:57:10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