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学者罗森布兰提出:“理解性阅读,指的是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审美性阅读则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因文本而产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个人化的,讲究质感的。”审美性阅读十分适合用于文学鉴赏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大家掌握各种鉴赏作品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一、推敲用词,理解不俗匠心
很多精妙的作品中都包含作者不俗的匠心,作者在精雕细琢后选择最符合文章意境的词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推敲”的典故,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模仿古人,寻找作品中的精妙词句,替换成自己的语言,最后对比分析,看看孰优孰劣。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鉴赏文本,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学习《春》时,教师鼓励大家找出作品中体现“推敲”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选词。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的“朗润、涨、红”都十分有特点,“朗润”展现了一种光泽,给人水灵灵的感觉,而“涨”则体现出冰雪消融后春水荡漾的状态,“红”则写出了太阳的温暖。此后学生仿造此例子,找出文章中其它的词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语替换,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用“落、分布”等词语替换掉“散”字,但是却觉得都不如“散”更传神。教学者让大家从野花和星星的形态、光泽、大小等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发现“散”能体现出野花的形状很小,但是数量却很多,如同“星星”一样散布在草丛中,由此可见,“散”一词用得十分巧妙,是作者精心雕琢后的选择。此外学生还仿写,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火、霞、雪”来比喻,生动地体现出了花色的鲜艳,学生也可以仿写,思考如何能展现出事物形貌的千姿百态,展现出独具匠心之处。如有学生写了“桃子红透了,好像一口气喝干了一碗白酒的大姑娘一般”,用新奇的比喻展现了自己的创意。
在学生推敲作品用词,理解了作者的情思后,教师鼓励大家思考在自主创作的时候要如何积极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推敲斟酌后选择合适的词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能起到读写结合的效果,让学生积极探究用词的奥秘,从而让他们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二、分析细节,感悟曼妙情思
不少精妙的作品都有细节之处,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特点,体现景物的特质,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就将情感和生命寄托于文字之中,能展现出更真切的形象。教师要指导大家通过美读的方式体会作品的细节,达到审美赏析的效果。在诵读并分析文本细节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体验了美的节奏,感受到了美的情思,了解了美的表现手法,从而提升审美体验的能力。
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引导大家围绕“温晴”进行分析:“‘温晴’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而作者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则可以用‘温情’来形容,那么,你能找出作品中的细节,说说作者如何展现济南的美景,并表达自己对济南的情感吗?”这促使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围绕这个细节,教学者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描绘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观察角度呢?为何作者认为济南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呢?作者用了‘晒、睡、醒’等动词展现出景物的细节状态,你认为这些词语的运用是否合理呢?”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作者先俯视,然后仰视,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观察济南,这体现出他和济南融为一体,能全方位观察。而且作者还用拟人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慵懒的状态,表现出济南是舒适的,小山如同母亲一般温柔,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是舒服的。”学生发现,作者用细节描写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让读者和作者形成共情,体会到他的情感。此后学生又寻找了文章中的其它细节部分进行分析,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济南的爱。
在分析作品细节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审美感悟水平,他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领略作者的心境。此后教师鼓励大家思考在自主创作的时候要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环境描写等细节展现出曼妙情思,体现出内心的波动。
三、调动感官,体会唯美意境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体会作品的唯美意境。教学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用图像、文字、声音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體的形象,这样能将深层次、概括性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画面,让学生能一层层地进入其中,体会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景物,理解作品中的情感。
学习《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和紫藤萝有关的照片、视频,并让大家伴随着音乐诵读作品,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在这篇文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身体触摸,那么,你能找出具体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多感官吗?”学生发现“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的是视觉感官,展现了紫藤萝十分茂盛,就如同瀑布一样,让人觉得浩浩荡荡。此外:“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了嗅觉感官,展现出了作者闻到的味道,这种味道构筑了如梦似幻的场景。“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里用的是触觉感官,这种触觉让作者也生发出了对人生的期盼之情。在多种感官的触动下,学生也仿佛进入了作品的情境中,和作者一起触摸、感受紫藤萝,体会那种生命的奇迹。最后教学者又让大家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触摸、感受到的紫藤萝用文字写下来,也可以写一下其它的植物,仿造作者的写作风格,展现多种不同的感官,让文章的表现内容更丰富。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进入到了唯美的情境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想象力也不断丰富,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催生出了对作品的理性认知。这样就为他们的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能让学生感受作品唯美的意境。
四、填补空白,唤醒美好想象
精美的作品一般都能引发人无限的想象,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组织其围绕作品中的留白处进行填充,从而融入审美主体的想象、理解和感悟中,提升审美赏析水平。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者要给他们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能分享自己的感受,从个人的角度对文本提出独特的见解。这种交流方式能让大家畅谈彼此的情感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赏析文本的内涵。
《背影》一文展现了父亲给孩子买橘子的场景,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大家关注作品中的留白处:“本来,描写亲情有很多内容可以写,至少可以写一下一家人生活的场景,但是作者却偏偏挑选了一个离别的瞬间,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和父亲在实际生活中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文章中没有提到,但是却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你能找出这些地方,并补白,感受人物的情感吗?”学生分三步走,完成该活动,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和父亲的关系,看看两人关系是否融洽。其次,学生要找出文章中那些未尽的语义,如“我”为何在父亲帮我打点的时候,反而笑话父亲愚,这种心态是否合理呢,又如父亲最后为何在信中写自己快不久于人世,但是实际上,这并非事实。最后,大家要结合自己的探究所得想象,补白创作。如有学生认为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两人有着不小的矛盾,所以在补白中他着重写了“我”在目送父亲离开时的内心感受,写了父亲和“我”之间的矛盾关系,写了“我”为何一定要离家,同时也写了“我”最终心中还是对父亲有一定的眷恋之情。这样的补写符合文章的语境,同时也符合作品的背景信息。
结合填补文本空白处的设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得以激发,他们能自由地理解作品,漸渐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从而让其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了补白中,这样他们就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意识和情感,最终提升审美性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审美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意识,提升思想的境界,体会到审美乐趣,进而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性阅读中,学生能更好地交流审美感受,分享意识和情感,最终提升阅读鉴赏的水平。
徐晓宁,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教师。
335050058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