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门别类探文本

2022-03-21 15:24刘云英刘大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铅笔盒错位物象

刘云英 刘大鹏

刘云英,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教师;刘大鹏,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教师。

关键词既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又是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可文本关键词如何找?找到之后如何分析?却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捻断数茎须”的困局,文章拟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主要解决“找不到关键词”和“不会还原及重构关键词”的问题。

文本解读中的关键词,在言语形式上,一般具备如下特征:立足于感情色彩的“反话”,如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立足于言语形式与本质内容看似反常实则合理的组合,诸如“善意的谎言”这类“反义互饰”的组合,“蠢得像头猪”这样的“感知错位”,“割肉救母”之类的“情理矛盾”。再如,本来用于甲领域却被临时运用到乙领域的“词语反串”。以及具备丰富象征意义和一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

依据关键词具备的特征,找到关键词后,又该如何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还原与重构,从而实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呢?下面我们将从个案出发,分别对每类关键词解读的操作技术加以细细分析。

一、反话

反话,包括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所谓的反话正说,指的是以褒义的言语形式,流露讽刺之情;正话反说,指的是用贬义的言语形式,彰显赞扬之态。

“反话”类关键词的解读,首先要从感情色彩入手,找到相应关键词。《道士塔》一文,文本中主人公王道士是批判的对象,作者却在该人物身上用了个——“认真”。“认真”,词典义中的感情色彩是褒,文本义的感情色彩却为贬,这即为我们所说的褒词贬用。找出并明确关键词属于“褒词贬用”后,接着要找出文本中“贬”的具体行径。不管是反复修理“宅院”,还是为了金钱,拿文物与西方人交易,抑或是对神的认真[1],一一皆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最后,将词典义的“褒”与文本义的“贬”进行对比,分别从人物塑造,作者情感态度,文章主旨等角度,寻找“褒贬”反差的张力。《拿来主义》中,关键词“发扬国光”以及“进步”,词典义有鲜明的褒义色彩,但在具体语境中,发扬的国光却是“先送一批古董去巴黎展览,但终究不知道后事如何”,“进步”的行为却是先把古董送给国外,后来还要把梅兰芳博士送到苏联去,不管是送古董还是送人,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落后的卖国行为。词典义和语境義的感情色彩一经对比,关键词“发扬国光”和“进步”,二者间的矛盾反差即刻彰显。

二、反常

“反常”,实际是通过不合理的表象形式,揭示本质的合理内容和意义,即古人所说的“反常合理”[2]。根据形式的不同,我们将反常的关键词区分为三种,即互为反义词的反常合道,感知错位的反常合道和情理矛盾的反常合道。

互为反义词的反常合道,其关键在于找出互相修饰限制的反义词。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的纪念”,“忘却”修饰“纪念”,在形式上是反常的,在内容上却凝聚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对反动派的愤怒,对青年朋友的怀念,对新闻舆论的失望,对摆脱悲哀情绪的希冀[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体裁所彰显的“有新闻”,二者在形式上是反常的,但内容上却彰显了作者对法西斯的强烈谴责。

“感知错位”的反常合道,在于找出人的认知或感知相关的词句,并分析是否存在感知错位。“感知错位”包括自我感知错位和相互感知错位。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看成了“剪刀”,人为地把甲物当作了乙物,借助于乙物,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甲物的情感态度,属于自我感知错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看到华连卡和柯瓦连科一起在街上骑自行车,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而“我”的回复是: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可见,关键词“体统”在别里科夫,“我”以及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四人这里,理解是不同的。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错位。这些感知错位,都是刻意在人的感知上作文章,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却在内容上彰显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情理错位的反常合道”,其关键在于在文本中分别找到能体现其情感以及理性的关键词。张籍《节妇吟》中主人公对第三者态度的句子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这些关键句中能彰显主人公理智的关键词是“还”和“恨”,体现主人公对第三者情感的关键词分别是“感”和“系”。从这些关键词可看出,主人公理智上觉得已婚身份与第三者不合适,但情感上与第三者掐断联系又特别不舍,这样,情感和理性二者之间就有了矛盾,矛盾反差越大,越是彰显了两难抉择的心路历程,越能打动人心。

三、反串

词语反串——“词语充当本义以外的角色而有新的涵义”[4],即本来用于甲领域的词语,却被临时运用到乙领域。

词语反串的关键,在于找出跨领域使用的关键字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百合花》中,当渴望上前线的“我”,被分到包扎所,对“我”的心理活动,有了如下描绘: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只要不让我进保险箱就成。句中的“包扎所”和“保险箱”本身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名词,却在语境中人为地统一到同一领域——住人的处所。借助于词语反串,刻画了人物性格,缓解了战时紧张氛围,强化了小说诗化特征。当“我”挨着通讯员坐下,通讯员非常紧张,“立即张皇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作者借助战争领域的“定时炸弹”,来临时指称坐在通讯员身边的“我”,从通讯员感受的角度,写出了通讯员的羞涩与可爱,借助于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滑稽得可爱的羞涩性格特征,增强了叙事过程的喜剧效果,同时,这种喜剧效果又与通讯员壮烈牺牲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战争的残酷。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羽扇纶巾”是个文化词语,它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般用来形容儒者形象,又因其在旧小说中常被用来形容诸葛亮,甚至成了诸葛亮的专称。周瑜是一个武将,但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却有意临时用“羽扇纶巾”的儒者形象来打扮周瑜,实则,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折射了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现实”。[5]

四、象征意义的词

象征意义的关键词,在文本当中,常常以某个或某几个物象名词出现。

刘亮程《寒风吹彻》中的“寒风”,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象名词,“寒风”既关涉自然的天寒地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以及人在生死面前无能为力的喻设。可以说,揣摩好了“寒风”的多重意义,就摸住了这一篇文本主旨的命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哦,香雪》中的“铅笔盒”,也是贯穿文本始末的一个关键物象。文中的“铅笔盒”有两类,一类是香雪父亲做的“小木盒”,一类是从城里来的“自动铅笔盒”。不管是“小木盒”还是“自动铅笔盒”,它都是文具,但作为关键物象,二者的象征意蕴是丰富的:“小木盒是独一无二的”,是“农民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某种程度上可以与香雪划等号,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6]。在公社同学面前,“小木盒”“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实则也是香雪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写照。而“自动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把握好文本中的这两个关键物象的象征意义,对这一篇的深入解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象征意义的关键词,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在具体的解读中,先要将具备象征意义的物象圈出。然后,分析判断哪些物象词是关键物象词。最后,结合语境,將关键物象词的象征意义一一找出。

五、反复出现的词

文本解读中,文本的重复处,往往是解读的关键。反复出现的词,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它的词典义和语境义差不多,即能指和所指相同。一种是同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词典义相同,但语境义多个,即能指和所指不同。

李清照《声声慢》中,重复出现的词“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个“怎”,它的语境义,都是怎么能够的意思,构成三个反问句,来反复强化自己内心的愁绪!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方山子传》中,同一个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异”: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余既耸然异之”,“异”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认为奇异”,“认为奇异”的受事是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中的“异”指的是光黄间其他异人之“异”,同一个“异”,指向对象不同,所指不同:方山子之异,虽有行为之异,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但方山子的“异”与光黄间其他异人的“阳狂垢污”之“异”,有本质区别:方山子隐居光黄之间,虽有“四异”,然“精悍之色犹见眉间”,已经超脱于山中其他异人。

反复出现的词,首先要根据出现频率将其一一圈出,关键在于结合下文语境,深入揣摩每一个关键词的所指。

参考文献:

[1]刘云英.用关键词还原法解读文本——《道士塔》文本细读[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06):62-64.

[2][4]彭建华.“反”做标题[J].语文建设,2000(10):32-33.

[3]薛万霖.《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四重奏[J].现代语文,2002(01):53-55.

[5]黄平.周郎何以“羽扇纶巾”[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10):43-45.

[6]刘云英.巧抓善解关键词,漫溯文本纵深处——《哦,香雪》的文本细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9):17-19.

猜你喜欢
铅笔盒错位物象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巧破“铅笔盒失踪案”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