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对策研究

2022-03-21 03:56:15刘占胜
北方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城市对策研究

刘占胜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洪涝灾害等隐患也逐渐增多,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暴雨洪涝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和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大中城市暴雨洪涝因素、特征,形成原因和对策等,探讨现代大中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并就提升应对暴雨洪涝防御能力和水平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城市     暴雨洪涝     对策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强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和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暴雨洪涝灾害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我国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里,只有287座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洪标准普遍低于日本、美国。除了防洪,城市防涝标准更低,不少城市发生暴雨就积水成灾。暴雨洪涝灾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结合近期国内主要城市暴雨洪涝成因及其对策,分析并研究现代大中城市暴雨洪涝灾害产生的主要因素、特征、成因,探讨现代大中城市暴雨洪涝防治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大中城市洪涝灾害解决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现代化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暴雨洪涝灾害常常表现为多种灾害的叠加,甚至引发次生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制约和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

1.客观因素。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看,我国地处亚热带季风区,不同的地形 、地貌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登陆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沿海地区,台风发生次数多,而且每次强度较大,突发性较强、损失较大。

2.人为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气候变暖加剧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发生暴雨和大洪灾的概率增加。城市化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原有的地质构造被改变,人为设障,加上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这使得大中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潜在的灾害隐患。

二、现代城市暴雨洪涝灾害主要特点

1.危害大。我国上海、广洲是人口密度高、GDP发展快、群众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的现代化大城市,但一旦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和强对流天气,无论是群众生命财产,还是城市基础设施,都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后果是灾难性的。近年来,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和我国北京、广州和郑州等地均发生过暴雨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

2.突发性强。突发性强是现代大中城市暴雨洪涝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地埋和气候影响,有些城市极易出现短时强降强雨对流天气。这类突发性暴雨来临前期往往征兆不明显、预报难度大,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高度警觉。

3.洪涝交织。现代城市日新月异,加上洪涝防御设施建设滞后,一旦发生灾害,灾害发展速度极快。而现代城市洪涝防御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市政排水系统,也包括水利排涝系统,往往洪、涝灾害交织在一起,加剧了灾害处置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暴雨洪涝形势严峻,给现代城市洪涝预报、预警及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三、现代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市防洪建设起步较晚,防洪建设投入不足,城市防灾能力低,城市防洪规划、建设和管理明显滞后,城市防洪建设任重道远。

1.超标准降雨是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由于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洪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我国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相对偏低,防治能力不高。比如,我国武汉内涝防治标准为10年至20年一遇;郑州大部分河道治涝标准为5年至10年一遇;广州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至50年一遇。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洪涝防御能力滞后。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有近40%的人口、 50%的国民收入、 70%的工业产值集中在城市,绝大部分科技力量和高等教育设施也集中在城市。现代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城市周边原有的农田、草原等被征占、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标准偏低的城市洪涝防御系统能力不仅没有增加和提升,反而有所下降,增加了暴雨洪涝灾害的隐患。如广州市地铁13号线应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但其在选址及工程建设时,未充分论证其洪涝设防措施,防洪标准偏低。

3.城市洪涝应急管理能力缺乏。现代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向前发展,城市洪涝应急管理跟不上,存在明显短板。如郑州市是北方缺水城市,面对极端暴雨天气暴露出应急救援经验不足、后勤保障不足等缺点。这些弊端,亟待提高城市洪涝应急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4.城市防洪基礎研究队伍薄弱,人才匮乏。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给防洪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暴雨防洪新问题,但我国城市防洪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普遍亟待充实。

四、我国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特别是大禹治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我们不妨学习借鉴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独特的治水经验。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独特。我国古代城市大多依山傍水环城建有壕池,与城内的河湖、渠道,城外的自然河道相通,其外围还建有收纳污水、雨水的壕池,这样既避免造成地面排水不畅,又合理有效地增加蓄容能力。如宋东京城城壕共长47.4km,蓄水容量1765.6万m3,占城市河渠总蓄水容量的95%。

2.我国古代城市设有“排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古代城市建有“排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起到将城内废水、雨水直接排出城外,不易造成城内涝灾的作用。如遇特大暴雨,城内雨水可通过沟渠排向城壕。

3.古代城市调蓄能力强。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调蓄雨水的能力强,这对现代城市防洪排涝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史料记载,明清几百年无洪涝灾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明清紫禁城筒子河蓄水容量大,为唐长安城的23倍,明清北京城的5.1倍,宋东京城的4.4倍,元大都城的4.1倍。

五、现代城市暴雨洪涝防治对策研究

现代城市暴雨洪涝防治,要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要完善城市暴雨洪涝防治体系建设,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牢牢守住暴雨洪涝防控底线,坚决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经济发展。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要求,城市暴雨洪涝防治要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做到防患于未然,为此,要着力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坚持城市防洪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一个长期、预先、整體性的问题。要统筹协调规划,城市建设布局要与城市洪涝相协调、适应。不能因为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发展,防洪规划反而跟不上,拖后腿。

2.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要制定符合大中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分工协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应急处置管理工作协调、高效、有序进行,同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下设工作小组,对暴雨洪涝灾害进行督查指导。加强对中、小学,车站,码头等重点公共场所的安全应急管理,全面排查可能发生的隐患并予以整治落实,增强防灾自救能力,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御能力和管理能力。我国许多城市框架较大,经济指标较高,但相应的防洪排涝设施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原有的防洪防灾标准较低,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应充分进行科学论证,科学合理确定内涝防治标准,构建多维度城市洪涝防御工程体系。

4.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防御能力。各地在做规划、搞建设时,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城市洪涝应对能力,使城市洪涝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相协调,其设防标准不低于城市洪涝设防标准。如广州市完善大江大河治理体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海绵城市。

5.强化部门协同治理,推行洪灾保险政策试点。有条件的城市要率先推行洪灾保险政策,保险公司可开展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洪灾保险政策探路,试点成功后,向全国推广,切实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6.把洪涝安全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暴雨洪涝安全是考验一个城市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强化洪涝管理法规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暴雨洪涝安全管理条例等,并强化落实。同时要对实施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洪涝安全评估,有效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洪涝防御能力。

7.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有效提升超标准暴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代城市暴雨洪涝全过程、全要素监测网,加强实时雨水信息监测和实时研判,完善暴雨洪涝信息发布机制。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加强危险区动态管理,群防群控体系建设,抓好江河湖海防汛工作,落实及时发布预警,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社区、到户、到人。利用网络、手机视频等便捷方式向社会公布暴雨洪涝风险源、避险常识、科普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洪涝灾害应急避险培训,提高恶劣环境下公众自身对洪涝灾害的适应性。

8.加强气象知识的宣传教育。社会公众普遍缺乏气象特别是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在强化洪涝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可通过手机视频、宣传平台等现代媒体,采取寓教于乐等多种便于学习的形式,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使气象知识特别是暴雨洪涝灾害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公众学会科学自保方式,着力提高公众自身应急避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凤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刘国伟.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文科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3]周魁一,谭徐明.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J].海河水利,2001.

[4]张文渊.城市防洪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0,24(5).

[5]水文,刘志雨.城市暴雨径流变化成因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J].2009,(6).

[6]陈文龙,杨芳,宋利祥,张大伟,刘培,陈高峰.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对策——郑州“7·20”特大暴雨启示[J].中国水利,2021,(8).

[7]金磊.反思“98中国大洪水”[J].中国统计,1998,(11).

[8]金磊.1998年中国大洪水的警示[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9).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盟民委)

责任编辑:康伟

3402500589271

猜你喜欢
现代城市对策研究
创新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之我见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现代城市交通广播的服务功能探讨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50:35
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
浅议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