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华
摘 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与辉煌的成果,为脱贫攻坚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提供了各项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的“三农”工作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两大战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通过本地区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才能够健全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 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发展,增加农村地区贫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促进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伟大举措。脱贫攻坚通过国家的各项帮扶政策使得我国贫困群众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全面开发农村经济、农村文化等,促进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一、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果,绝大部分的农村群众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的工作重心随之转移到巩固其取得的成果上来,总结好本地区的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
中国人口大半部分在农村地区居住,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贫困人口也是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劳动生产力较为落后、农村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较为低下以及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等问题依旧存在。“三农”问题是涉及到国计民生大事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二、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团结各大参政党,充分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不断总结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经验,巩固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促进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二)平稳过渡与激发动力原则
我国努力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还是要依据各个贫困村镇的脱贫攻坚成果质量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由当地党委合理调整工作节奏,对脱贫村镇、脱贫户要确保不再返贫,加大脱贫的稳定性。
要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要防止群众等救济、等政策的福利化倾向,塑造勤奋劳动致富的典型例子,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勤劳致富。
三、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興战略有效衔接的困境
(一)帮扶队伍后续工作衔接不畅
扶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之后,党政机关对于脱贫成果的巩固拓展并未像当初脱贫攻坚时期进行严格的检查,部分驻村工作组以及帮扶人对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缺乏认识,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忽视脱贫攻坚行动;个别脱贫攻坚工作组侥幸认为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领导不会再频繁检查已取得成果的相关工作,因而后来与乡村振兴工作组在工作交接中未能尽善尽美,导致帮扶队伍后续工作衔接不畅。
(二)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的主要因素在于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整体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一,人民群众思想上认识错误,认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政策的实施,其主体是国家,因而群众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帮扶和支持,自己不积极主动通过劳动脱掉身上贫困的帽子,造成极其被动的局面。第二,农村群众的素质教育整体偏低,农村贫困地区往往是教育不发达地区,部分贫困群众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仍有适龄儿童失学现象发生。家庭经济条件不足,导致部分贫困群众不愿为教育买单,再加上教育资源贫乏,教育设施不充足,更是让很多贫困群众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在教育方面。
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健全实现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帮扶政策的稳定性
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内,现有的帮扶政策依然要严格落实,继续实施,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逐步实现由集中国家资源支持精准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平稳过渡。落实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医疗保障等国家基本政策,并根据脱贫群众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防止一刀切,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减少直至杜绝返贫现象。
2.建立健全防贫帮扶工作机制
坚决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规模返贫现象的出现会不利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因此需要防止脱贫群众发生大规模返贫。综合运用帮扶人帮助脱贫户申报、驻村工作组排查、乡镇政府筛查预警三种方式,建立起脱贫户中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核查和响应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他们纳入帮扶范围,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实施帮扶群众的动态管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健立脱贫户全面帮扶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易返贫致贫群众的帮扶政策,坚持实施预防性的积极措施和脱贫户事后帮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落实帮扶人与驻村工作组跟踪监测帮扶,准确分析群众返贫致贫深层次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帮扶措施帮扶群众,直到群众身边存在的返贫风险得以消除。
3.巩固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建立健全适龄学生辍学、保学的工作机制,加强失学辍学情况监测力度,扎实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工作。确保适龄孩子不失学不辍学。完善脱贫群众参保政策渠道,优化疾病分类救治,做好脱贫群众医疗参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
建立农村地区脱贫群众家庭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与易地扶贫搬迁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众与脱贫群众的基本住房安全,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低收入人民群众住房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
4.做好边境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当地政府应当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安置点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特色农林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推进安置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转移,有效提升常住率,实现守边固边。进一步利用好安置点周边现有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保障搬迁群众子女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
加快完成安置房不动产权办理,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加快推进已拆旧房宅基地复垦复绿和保护性住房的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建设和平安建设,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群众“经济有收入、家庭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二)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做好机制衔接,建立健全帮扶机制
健全和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众核查管理与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多部门行动的风险预警、风险判断和风险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众返贫致贫风险的提早发现和及时帮扶。对勤劳肯干的群众,坚持开发式的帮扶方式,及时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寻找创业路子等帮扶工作,防止政策养懒汉;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众尽力为其申请更多的国家政策帮扶或者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确保无劳动能力的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众的监测评估工作机制的衔接。
2.聚焦工作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提升行动。
(1)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稳蔗、优果”特色产业工程和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平台构建、引资入乡、企业培育、改革创新、绿色发展、支撑保障等七大行动,促进农村地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提档升级。支持农村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筛选优质产业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扶持由到村到户为主转向区域带动为主,重点培育糖蔗、水果等一两个特色优势产业长期发展。
(2)脱贫户稳岗就业提升行动。加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力度,做好脱贫群众、农村低收入群众为主的外出务工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活动,为脱贫群众、农村低收入群众求职就业牵线搭桥。拓宽脱贫群众当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优化营商而引进的私人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持续支持各地继续办好扶贫车间吸纳脱贫群众就业工作。
(3)深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提升行动。借鉴先进地区村庄规划建设经验,加强规划整合、引导和执行,建立完善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努力做好市镇乡三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规定农村地区村庄内的布局分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示范先行,高水平推进实用性强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和跟踪机制。加强村庄规划宣传引导,积极组织引导农村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布局研究和方案设计,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村庄规划引领村民人居环境持续改造提升。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充分尊重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做好重要交通沿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及示范带所在的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围绕风貌塑型,结合山脉地形与流水之势、自然环境的秀丽风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等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内涵,开展重要交通沿线村庄农村房屋特色改造,推动农村住房由“安全有保障”向“舒适、美观”提升。努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乡村风貌提升改造行动,全力开展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利用三大行動的开展,有效提高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村居民的中心。
(5)实施公共服务领域的提升行动。着眼文化铸魂,推进本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快速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满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支教走教工作。
3.推进政策衔接
(1)做好财政政策衔接。精准扶贫工作转变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的过渡时期要保持当地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调整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投入乡村振兴建设比例,提高财政政策对巩固脱贫成果的作用。
(2)做好金融政策衔接。当地政府应当继续落实好脱贫群众的小额信贷政策,引导当地更多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加大对脱贫地区金融政策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应该扩大,以便为平台公司、微型涉农企业、农村经联社、农村合作社等涉农主体解决融资难等问题,有利于有效实现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3)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对脱贫群众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各种渠道有效获得稳定收入的群众,按文件规定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农村低保人员认定办法与认定标准,将低保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年龄适当延长,完善农村低保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对农村低保人员的救助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推进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党政同责,强化农村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控制把关非农建设项目大量占用农村耕地进行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质量改造,依法依规牢牢守住农村耕地红线,确保本地区实际拥有的耕地数量基本稳定且数量还要上升、耕地质量有提升、耕地产能有所保障。
(5)做好人才支持政策衔接。当地政府应当延续脱贫攻坚战时期内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并不断优化改进政策,持续做好引导知识型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基层流动。推进乡镇地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度,根据乡村教师岗位特点,通过公开招聘、特岗教师等多种形式专项补充基层中小学校教师,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当地人才到乡村任教。加大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力度,实施地方公费生培养计划,输送培养一批本土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0).
[2]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N]. 湖南日报,2021-06-03.
[3]陈贵旭,莫荣标.丹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21,(05).
[4]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03).
[5]杨树明,曾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发展路径探析——以H省W市下设四个典型村落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3).
[6]吴冬梅.西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探究[J].西藏发展论坛,2021(02).
[7]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
[8]彭贞贞,马骥.新时代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分析[J].现代化农业,2020,(04).
[9]杨珅.远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9,(28).
[10]杨林山.党员干部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勇于担当[J].甘肃农业,2019,(11).
(作者单位:凭祥市自然资源局 )
责任编辑:张莉莉
346650058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