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珍 廖丽 余华容 李彤
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并发症是医院感染,如此一来,不仅对患者治疗效果带来影响,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衰弱,抗病毒和抗感染的能力降低,所以更加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入,最终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此时对患者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尤为关键。医院感染现状研究,目前多数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它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少,快捷方便,能够为医院感染鲁能城研究带来更多的依旧与病因因素,由此能够实施个性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方案。根据相关文献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对15个国家60多家医院进行了院内感染研究,最后发现,约有8.8%的病患存在院内感染风险;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其中有8万人死亡,血液系统疾病出现感染的患者死亡率突破25%;美国通过每年约有30多万例感染,其中5 000例危及生命,而我国文献研究报道,医院感染现患率在3.41%~6.52%[1-2]。2013年,根据全国医院感染数据能够发现:院内感染率是3.35%,低于正常估计的6%~9%[3]。本研究实施的是横断面调研法,利用对信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临床数据分析,由此来确定其感染率,描述医院感染三间分布,分析其流行特征,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带来支持。
本试验所筛选的对象为信宜市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 077例患者住院,该医院担负着全市及周边地区200多万人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任务。拥有开放床位1 000多张。患者主要来自粤西地区。调查对象即为调查当日办理住院手续的全部患者,例如:当日出院者,却不覆盖当日新住院者。
医院感染的概念是指住院患者在院内出现感染,例如:住院过程中出现感染、院内获得出院后引起的感染;却不覆盖住院前已出现或入院时已经发生的感染[2]。医护人员在院内出现的感染也称作为院内感染。
以下情形均是院内获得性感染:(1)潜伏阶段未知的感染,明确指出入院48 h之后出现的感染全部认定是院内获得性感染;潜伏阶段已确定的干扰,从患者住院之后大于平均潜伏时间后所形成的感染被认定是院内获得性感染。(2)此次感染和上次住院存在直接的关联性。(3)在已经出现感染的前提下发生了其他位置的感染(排除外脓毒血症迁移病灶等),或者在之前感染的病原体的已明确的前提下又形成了新的病菌(除了污染与之前的混合感染)的炎症。(4)新生儿在分娩期间与产后形成的感染。(5)因为诊疗方案而导致部分潜在性感染的出现,例如:结核杆菌、疱疹病毒等引起的。(6)院内人员在工作期间出现的感染。
非医院感染情形包括:(1)皮肤黏膜的开放性伤口中仅出现细菌定植,却不存在炎症反应。(2)因为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引起的感染。(3)新生儿利用胎盘获得(分娩后48 h出现)的炎症,例如:水痘、单纯疱疹等。(4)患者之前的慢性感染在院内出现急性感染等。
整个调查的实施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控专职人员和各临床科室感控小组成员组成。每个临床科室由3~4人负责,调查前统一培训。采取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查询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全部调查均在当天完成。调查结束后,由感控小组成员将问卷录入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并上报。感控专职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审核、逻辑判断、差错分析和纠错,确保资料的质量。
将数据从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导出,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实行统计分析。对医院感染现患率、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发病部位、科室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单因素研究,然后将其整理出的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实施危险因子多元研究,确定其OR值,确定存在互相独立关系的危险因子和院内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共调查1 077人,实查1 077人,实查率100%,其中男性为596人,女性481人;平均年龄为(56.72±9.67)岁,年龄最大98岁,最小1岁。医院感染13人,人次感染率1.21%(13/1 077),15例次,例次感染率1.39%(15/1 077)。
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前五位分别为:重症医学科9.09%,肿瘤血液科5.56%,消化内科4.88%,内分泌内科4.65%,新生儿科3.70%,如表1。
表1 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现患情况
从感染部位看,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7例,占感染例次的46.67%),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4例,占感染例次的26.67%),其他部位4例(口腔、消化道、血液感、皮肤软组织感染各1例)。
将患者是否出现院内感染认定是因变量,将病患的住院次数、性别、年龄、有无手术、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配置呼吸机、有无应用抗生素等认定是自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和医院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的危险因子为住院次数、应用抗生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如表2。
表2 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展开多因素研究显示,四个关键的危险要素包括应用抗生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P<0.05),如表3。
表3 医院感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临床中感染性疾病属于常见多发疾病类型,诱发原因主要是寄生虫、病毒、真菌以及细菌进入到人体中,继而在人体中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机正常代谢功能和组织受损,最终导致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和损伤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多种,比如疼痛、呕吐、皮疹、功能障碍、发热、乏力等,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1]。然而,由于感染性疾病的诱发原因可分为多种,往往需积极针对感染原因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调查显示该院医院感染人次感染率为1.21%,例次感染率为1.39%。低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满足全国三甲医院感染需要低于10%的要求[4]。我国相同等级的院内感染率范围在2.81%~5.9%[5],国外学者在意大利调查了51所医院,结果显示,总的医院感染患病率为6.7%;该院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4%,2017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7%,从这三年监测数据来看,说明该院医院感染处于略下降的趋势[6-7]。
该院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重症医学科,肿瘤血液科。这两个科室收治患者多具有病情危重、并有含一些不同类型的基础病症,同时免疫力较弱,在应用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等方面,需要引入不同的侵入型操作,例如:泌尿道置管、配置呼吸机等,这些易感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院内感染风险大大提升。所以必须要加强全面监管与控制,并实施科学干预与防范,方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一般是:泌尿系统、呼吸道系统等,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我国大多数医院感染研究发现,呼吸道尤其是下呼吸道的感染率是排名前2位[8-10]。
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1 077人,实查1 077人,实查率100%,其中男性为596人,女性481人;平均年龄为(56.72±9.67)岁,年龄最大98岁,最小1岁。医院感染13人,人次感染率1.21%,感染15例次,例次感染率1.39%,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7.79%(407/1 077),略低于原卫生部编制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资产抗菌药应用率<50%的要求[11]。由此来看,在应用抗菌药过程中,本院管理相对规范,且符合具体要求。在临床治疗期间,不会按照经验配置相关药物,注重与微生物实验室等工作人员的互动,严格实施细菌培养,并积极开展药敏实验测试,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要严格遵循药敏实验来推进[12]。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四个重要危险因子,分别为应用抗生素、动静脉置管、泌尿道插管、配置呼吸机等。对于后三个来说,它们属于应用广泛的临床抢救方案,一般适应于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抢救,不过,以上操作会导致机体的屏障功能受损,病患的感染风险会大大提升。对此,需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不重要的侵入性操作,需要注重呼吸机、动静脉置管等规范化管理,例如:创建标准操作管理体系,完善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机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尽量地提前拔管,尽量地降低院内感染率。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需要结合感染的高发科室与部位、一些存在高危因素的群体等实施针对性干预与防范,方可尽可能地控制院内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