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和IL-17水平变化的临床实验研究*

2022-03-19 02:41毛红华张可尔孙建群刘炎华张志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微球淋巴瘤血清

毛红华 张可尔 张 辉 孙建群 刘炎华 胡 娜 张志敏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42200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种肿瘤在临床特征表现、流行病学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发病率较高[1-2]。临床上对于DLBCL的治疗多采用CHOP标准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此种化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此方案化疗失败或者再次复发,2次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目前多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DLBCL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进行评价,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但并不能做到对所有患者准确评估[4]。因此寻找准确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分析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水平变化,为临床上此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作为DLBCL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0±16.0)岁,采用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对患者进行分期:Ⅰ期12例,Ⅱ期19例,Ⅲ期18例,Ⅳ期11例;参照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分层:低危(0~1分)12例,低中危(2分)20例,高中危(3分)19例,高危(4~5分)9例。另外同期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0±14.4)岁。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DLBCL组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并完善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就诊前均未接受任何化疗等治疗;②健康对照组身体健康,无疾病。(2)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排除合并哮喘、COPD、肺炎及其他心肺病变者;③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④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者;⑤排除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⑥排除肝、肾等重要障碍不全者;⑦排除精神障碍、交流障碍者。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抽取DLBCL组治疗前、健康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ml,以离心半径5cm、转速3 000r/min离心处理10min,分离上层血清,-80℃保存待检。

1.3.2 血清VEGF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VEGF水平。将血清样本置于室温后,取出试剂盒,标记酶标板,制作标准品,以1∶2的稀释液稀释样品;在反应孔上依次加入稀释好的待测血清及标准品100μl/孔,放置37℃恒温孵育箱中湿育2h;用专用洗涤液将反应板清洗3次后,加入抗体工作液(1∶100倍稀释后)100μl/孔,置于37℃恒温孵育箱中湿育45min;继续清洗反应板4次后,在反应孔内加入TMB溶液100μl/孔,置于37℃恒温孵育箱中湿育45min后在反应孔内加入终止液100μl/孔以终止反应,在450nm波长(参考波长570~630nm)测定吸光度,颜色反应深浅与VEGF水平成正比,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VEGF水平。

1.3.3 血清IL-17水平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IL-17水平。(1)标准品制备:①将冻干细胞因子标准球加入至15ml离心管中,标为最高浓度标准品(5000 pg/ml)。②在标准品中加入2ml稀释液做稀释处理,在室温下平衡处理15min,之后将标准品混合均匀。③取9支12×75mm的流式管标记稀释倍数,分别为1∶2、1∶4、1∶8、1∶16、1∶32、1∶64、1∶128、1∶256,在每管中加入300μl Assay Diluent稀释液。④梯度稀释标准品:从最高浓度比例管开始逐个加入300μl倍比稀释液,从最高浓度比例管开始逐个取300μl溶液至下一管,吹打均匀,直至最后一管,最后在流式管中加入300μl稀释液作为阴性对照管(0pg/ml)。(2)混合细胞因子捕捉微球:①微球混合:试验样本数包含8个检测样本、1个阴性对照以及9个标准品,在混合前每种捕捉微球充分涡旋15s,按照10μl/样本吸收适量的捕捉微球,将所有微球加入至1支流式管中,充分涡旋,混合均匀。②微球重悬:在温度为37℃下降混合完毕的微球离心处理5min,取上清液,加入与混合完毕的微球质量相同的血清增强液,混合均匀,在避光、室温下孵育30min。(3)样本孵育:将重悬后的微球充分涡旋,取50μl加入各实验管中,将50μl梯度稀释后的标准品加入至各标准品管中,将50μl待测血清加入至各样本管中,各实验管中加入50μl PE标记的IL-17检测抗体,在避光、室温下孵育3h。(4)上机检测:将1ml洗液加入至各流式管中以做样本清洗处理,在200g下离心5min,吸去上清液,在各实验管中加300ml洗液,重悬细胞,上机检测。(5)数据分析:上述操作完成后采用FCAP Array v1.0软件分析IL-17水平。

1.3.4 治疗方法:所有初治DLBCL患者均依据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指南更新要点中RCHOP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后(2个疗程)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VEGF和IL-17水平,检测方法同1.3.2、1.3.3。

2 结果

2.1 健康对照组与DLBCL组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DLBCL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健康对照组与DLBCL组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2.2 不同分期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如表2所示,Ⅱ期、Ⅲ期、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Ⅰ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Ⅱ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Ⅲ期,血清IL-17水平低于Ⅲ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分期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2.3 不同预后危险分层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如表3所示,低中危、高中危、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低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低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危、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低中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低中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高中危,血清IL-17水平低于高中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预后危险分层DLBCL患者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2.4 DLBC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如表4所示,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DLBC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IL-17表达水平比较

2.5 VEGF、IL-17之间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VEGF、IL-17之间相关性采用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VEGF、IL-17之间呈负相关(r=-0.343,P=0.007)。

图1 VEGF、IL-17之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属来源于淋巴结、淋巴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一组免疫细胞肿瘤,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肿瘤组织存在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具有较为广泛的浸润组织器官的疾病特点,DLB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常见类型,我国此种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5-6]。DLBCL的发生与多因素共同作用相关,目前对于DLBC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此种肿瘤与多数细胞因子异常表达相关,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对VEGF、IL-17在DLBCL患者中的水平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望寻找特异性诊治DLBCL的敏感指标。

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血管生成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属于一种作用较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调节肿瘤微血管形成,在淋巴管、血管生成中具有较为重要的调控作用[7]。VEGF可与其自身受体特异性结合,一方面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影响宿主对肿瘤的反应[8-10]。目前研究发现[11-13],VEGF可经多途径促进肿瘤发生进展、发挥其生物学特性。(1)VEGF可经增强血管通透性,致使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内成分外漏,改变细胞外基质正常特性,进而促进血管生长;(2)VEGF可经释放前列腺素等物质将内皮细胞激活,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迁移;(3)VEGF经诱导多种酶、蛋白生成,作用并改变肿瘤局部微环境,促进内皮细胞uPA受体表达而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迁移;(4)VEGF将静止的内皮细胞激活后,促进其有丝分裂,参与血管生成;(5)VEGF经调节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关系,促进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进而诱导淋巴管生长,最终促进淋巴结转移;(6)VEGF经促进Bcl-2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目前临床已有研究发现,VEGF与DLBCL发生发展相关,VEGF及其受体在此病中高表达,经其受体介导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进展。Broséus等[14]在其研究中认为,VEGF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中保存的免疫应答基因特征相关,可作为此类患者生存的预测因子。本文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相比,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疾病加重、预后危险程度加重,其高表达更为加剧,患者治疗后水平显著降低,此结果提示着,VEGF与DLBCL患者疾病加重、预后危险程度以及临床治疗相关。

淋巴瘤的发生进展与细胞周期失控、染色体易位、调控细胞增殖、凋亡的信号因子相关,临床研究发现[15],机体抵抗肿瘤免疫重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T淋巴细胞属于较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中CD4+T细胞与DLBCL相关。Th17细胞属于CD4+T细胞中的一种,具有较为独特的分化发育特性,当IL-6与TGF-β同时存在时,经调控STAT-3信号转导通路诱导CD4+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Th17细胞进一步分泌IL-17A。IL-17属于IL-17A家族成员之一,经与其家族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参与机体病理变化过程。临床研究发现,IL-17在不同类型肿瘤、不同机体免疫状态下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IL-17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转移、侵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抗肿瘤反应来发挥其致癌特性,另一方面,IL-17可募集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增强NK细胞活性,经作用并活化多种信号通路激活并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进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侵袭、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发挥其抑癌特性。目前已有多数研究发现,IL-17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肺癌、胃癌、DLBCL等肿瘤。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IL-17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降低,且随着疾病加重、预后危险程度加重,其高表达更为加剧,患者治疗后水平显著升高,此结果提示着,IL-17与DLBCL患者疾病加重、预后危险程度以及临床治疗相关。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在部分肿瘤中IL-17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在本文中分析VEGF、IL-17在DLBCL中的表达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表现为负相关,此结果提示两者可能负性调节,促进DLBCL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DLBCL患者血清VEGF升高,IL-17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治疗、预后相关,可作为诊治DLBCL的敏感指标,为临床上判断DLBCL患者预后及新型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微球淋巴瘤血清
壳聚糖/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缓释微球制剂表征中的应用进展
血清GAD、ICA及C-P联合检测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聚合物微球调剖剂流变性实验研究
基于聚多巴胺磁性纳米微球的洛美沙星适配体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