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忧乐情怀

2022-03-19 00:57陈良
清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范仲淹情怀

陈良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其文学成就也很突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章结尾这段直抒胸臆,展现出范仲淹的情怀与境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忧后乐”精神,无论是对范仲淹个人,还是对直至今天的所有国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福地方

27岁那年,范仲淹进士及第,释褐入仕,担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职掌讼狱勘鞫之事。进入仕途,范仲淹秉公办事,不忘矢志为民的初心,表现出公道正派、刚直不阿的品格。他审理案件,周密翔实,不枉不纵,并因此与长官时有冲突。据《广德州志》记载,范仲淹时常抱着审理案件的文书与太守争论,哪怕太守大发雷霆,范仲淹仍据理力争,从不屈从。

入仕十年,范仲淹先后在广德、亳州、泰州等地任职。无论在哪个职位,他都勇于担当,敢作敢为,能做事,做成事。最突出的是,在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兴化县令期间,范仲淹主持重修的捍海堰,不仅使当时百姓的生产生活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重要作用。范仲淹虽为下层官员,但政声卓著,引起高层重视,当时的宰相王曾就非常看好他。后来,范仲淹进京入朝,历任馆职、言官。

在京城,范仲淹目睹朝廷诸多积弊,时常上书议论,批评执政大臣。对于范仲淹的忠诚与干练,宋仁宗颇为欣赏;但范仲淹的耿直敢言,也让宋仁宗感觉不爽。是故,宋仁宗对范仲淹,既有喜爱倚重,也有顾虑忌惮。范仲淹仕途充满波折,时而被贬,时而起用,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每当被贬为“迁客”,范仲淹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丝毫被贬谪的抑郁与苦闷,因为他不在乎个人得失,无论到哪里都只想为百姓做事。

范仲淹先后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苏州、饶州(今鄱阳县)、润州(今江苏省镇江行政区划)、越州(今浙江省绍兴),担任州郡长官。主政地方,范仲淹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州当时水灾泛滥,民田不得耕,从朝廷到民间议论纷纷;范仲淹到任一个多月,就征募无业游民,疏通周边河道,引导河流注入大海,一举解决民众心腹之患。此外,范仲淹还在苏州兴建学校,培养地方人才,开创州郡办学之先,为北宋教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

饶州民风好斗,官吏狡诈欺压百姓。范仲淹通过兴办学校、宣传法令、尊尚贤达等方法教育官员与民众,一年多时间,地方风气有了根本性好转。在民政方面,范仲淹兴利除弊,上疏朝廷免除饶州贡茶、免除德兴银冶场贡课等,惠及当地百姓。范仲淹去世后,饒州百姓为他立祠,直到北宋后期香火亦盛,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从古至今,在饶州做过地方长官的人为数众多,只有范仲淹得到当地百姓如此敬重与追思。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军队对延州(今延安)发动大规模进攻,延州知州范雍缺乏军事韬略,致使宋军在三川口(今延安市西北)遭到敌军伏击,全线崩溃。三川口战败,震动北宋朝野。范仲淹临危受命,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主动要求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来到西北前线,展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与灵活机动的战术,使西夏人感到敬畏,不敢贸然进犯,维护了边境安宁。

主持新政

范仲淹多次进京为官,被朝廷委以重任。开封是大宋京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云集,鱼龙混杂,很难治理。范仲淹无私无畏,以其超凡魄力与能力,从容处理繁复事务;上任数月后,开封的社会风气明显改观,行政管理井然有序。一时间,京城流传起这样的民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治理国家。当时宰相为章得象、晏殊,以循资渐进而上位。章得象居官平庸,“无所建明”;晏殊文才出众,喜奖掖人才,但圆滑世故,明哲保身。历史的境遇,将范仲淹推到王朝的决策中枢,使他实际上担负起宰相的重任。

范仲淹这一年55岁,已在地方与京城为官28年,对国家局势与民生状况了然于胸。他深知“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成为帝国难以承受之重,若不着力革新,国必衰弱,民必贫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当然要放手一搏,挽救国运与苍生。于是,他与志同道合的大臣富弼联手,向仁宗皇帝条陈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在范仲淹主持下,“庆历新政”大幕拉开,一系列净化官员队伍、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政出台。当年年底,范仲淹选派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考察,自己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他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将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富弼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一个又一个官员,婉言提醒道:“您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在哭泣!”范仲淹坚决地说:“一家人哭,好过一路人哭。一路长官尸位素餐,一路百姓就得受难。”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贪腐、碌碌无为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由于新政触犯权贵既得利益,那些政敌发起猛烈攻击,指斥范仲淹等人为“朋党”,而仁宗皇帝对“朋党”谬论半信半疑。范仲淹和富弼为了避开嫌疑,纷纷向仁宗请求到西北前线效力。后来边境有警,仁宗也就顺水推舟,让范仲淹到西北前线任职。“庆历新政”虽然无疾而终,但开启了北宋改革先声,极具历史意义。

忧乐情怀

唐末五代时政局变幻,社会动荡,士风败坏;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弊,士大夫少有节操。赵宋立国之后,宋太祖汲取唐末军阀割据教训,推行“重文轻武”国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注重士风的建构,致力于塑造知识精英的精神品格。北宋士风转变,有过一段漫长历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新的士风处于形成过程,到仁宗朝,这一转变过程趋于完善。而实现士风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无疑是范仲淹。《宋史·范仲淹传》指出:“(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天下士子都接受儒学熏陶。儒家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修齐治平”。然而,很多士子一旦进入仕途,却往往经不住诱惑,将圣贤的教诲置之脑后,痴迷于追逐权力、金钱与美色。而范仲淹进入仕途,无论是地方为官,还是出将入相,报国利民志向坚贞不渝。

在一生从政实践中,范仲淹始终注重道德自我的完善,并使之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与境界,范仲淹无私无畏,敢于直言,景祐三年(1036年)他因直谏而被贬,作《灵乌赋》,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与境界,范仲淹勇于任事,敢作敢为,大胆推行新政,力图革除旧弊,不计个人得失;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与境界,范仲淹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在担任宰辅期间,为朝廷举荐了多方面人才;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与境界,范仲淹敢于担当,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奔赴西北前线抗敌,维护国家安全。

无论在地方或朝堂,范仲淹对当时的国家、社会、民众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终身展现出“先忧后乐”的精神品格,不仅引领了当时士风的转变,而且被后世国人敬仰与传承。

1505501186234

猜你喜欢
范仲淹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忍穷”
范仲淹苦读轶事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