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易
[摘 要] 民办高校存在着生源质量、管理质量、办学特色和师资队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对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只有循着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路径与对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成果导向理念下的法学课堂‘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XJG-19-25-5);2019年度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SWTF2019014)
[作者简介] 姚 易(1995—),女,江西南昌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与会计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6-0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等教育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资金少、师资弱,长期以来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的底端,其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整体不高。面对新形势、新期盼,如何建设新型高质量民办高校,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生源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国内高校可招收的生源总量在萎缩。同时,公办高校设立独立学院、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空间。部分农村籍学生,因学费、就业前景等问题,选择打工赚钱。目前,民办高校可招收的生源少、质量低,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1]。
第二,管理质量问题。目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实行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是家族成员占据学校关键岗位,对学校享有控制权、资产受益权、继承权的一种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在学校初创阶段有利于快速决策,降低成本,解决办学难题;从不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不符合现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现代大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共同治理、合作治理的管理要求和发展趋势,不利于广开言路、广纳贤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办学特色问题。总体上,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大,办学特色不明显。民办高校走的是规模发展道路,一边扩大校园规模,包括创办新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兼并其他学校;一边扩大生源规模,招收多种类型的学生,包括第二学位学生、“3+1”自考生、专升本学生、单独招收学生等。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招收更多的生源,不顾长远发展,频繁更换学科或热衷于设置热门专业,造成多所高校设置相同专业的情况,使这些高校缺乏学科专业特点。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文化底蕴不深,校园学术活动少,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这使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自身的特点。没有特色影响了学校知名度的提高,也影响了教育教学量。
第四,师资队伍问题。民办高校教师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讲、面试后,与校长签订聘任合同书。来民办高校应聘的人员主要是公办高校离退休教师、政府部门离退休公务员、高校毕业学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师资队伍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即离退休人员和刚毕业的学生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这种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是,离退休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青年教师知识新颖但没有教学科研经验,稳定性较差,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改善这种师资队伍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种是新老教师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第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持续运行的根本,是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的明确、系统、稳定的思路与认识[3]。民办高校要着眼长远,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学生求职、求技、求知等方面的需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学校与行业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培养理念上,实行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走市场化培养道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在培养方略上,培养创造性、高素质、视野广、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建立专科与本科、第一学位与第二学位、专升本与本科、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衔接、相沟通、相渗透的培养体系[4]。
第二,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就总体目标来说,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遵守国家法律制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关心集体,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让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同时,在心理方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专业目标来说,民办高校要根据国家与地方經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把教学与就业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特色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传统、建设特色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特色是民办高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可行路径。民办高校形成自身的特色,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实行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公办院校发展的趋同化,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整的有利时机,打开“新窗口”,形成错位发展的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若干学科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实行专业战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岗位需求,设置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变化有效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三是实行科研创新战略,发挥科研引导教学的作用,遵循教学规律、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三、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第一,改善生源状况。数量足、质量高的生源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的生源状况:一是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特色学科,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招收第二学位学生、“3+1”自学考试学生、专升本学生等,增加生源种类;三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招收企业职工、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社区居民等“非传统学生”,扩大生源规模;四是适应市场需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除了采取措施改善生源状况外,还应广泛宣传民办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改变人民群众对民办高校的看法,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民办高校。政府要在教育管理、招生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对待,并通过政府评价、舆论宣传、领导视察等方式,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帮助民办高校吸引优质生源。
第二,完善治理结构。民办高校作为非企业法人组织,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家族式治理的力量有限,因此,应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创新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要增强依法治校意识,用依法治理代替家族治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定议事决策程序,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完善理事会制度,依法理顺理事会、董事会、校长之间的关系,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实行家族成员规避制度,增加外部理事成员数量,引入社会团体、企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推进学校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目前,民办高校治理应以国家宏观治理为依据,学习国内外高校的治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改造,实行政治上党委领导、行政上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形成理事会负责重大决策、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三驾马车”密切协调配合的良性运转局面,彰显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方面的个性特征。在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以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为遵循,理顺内部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教学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构建行政权力制约、教学和科研运行有保障的高效运行模式,统筹解决好民办高校权力运行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科研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5]。同时,借助学校章程把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下来,保障治理和运行机制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为民办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支撑。
第三,设置特色专业。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个宗旨在实践中没有完全实现,其原因在于专业偏窄、学科单一、水平较低、重复设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结果,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招收不到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经常出现工作岗位要求与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对此,民办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变专业设置的现实状况: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即到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人才需求的专业、种类、人数、时间等市场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结合起来综合估测,设立市场需要的专业;二是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即每年招生前深入招聘单位实际调查人才需求和人才素质情况,对这些调查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开设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课程,满足市场需要。
第四,稳定教师队伍。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优化薪酬结构,引入效率工资理论,探索“效率工资+绩效工资”的双轨工资制。效率工资有助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素质和结构的提升,适用于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社会认可的高水平人才。对于其他人员,可将绩效工资制作为效率工资制的补充,以增强教师投身教学、推动改革的积极性[6]。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善教学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设立教师课间休息室,配备饮水设施;为教师配备工作室和办公设施,开通网络设备,为教师学习、备课、科研提供方便;为教师安排提供住房、免费午餐,开放健身场所,保障教师的身体健康。通过改善教学、办公、生活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三是搭建发展平台。结合专业专长,制定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计划,为教师能力提升服务。借力政府、行业和企业资源,构建教学素质、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深入生产、研发、管理一线接受实践训练,提高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第五,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从教师的教法来看,一方面,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把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调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从学生的学来看,一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養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迪创造性的目的。民办高校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自觉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民办高校应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弄清楚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达到民办高校可持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存绪,黄麟.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3):27.
[2]盛振文.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24-127.
[3]邹祝英,陈桂芬,罗清海等.民办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142-144.
[4]李海.民办高校发展优势与竞争力提高的路径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4):1-4.
[5]王志.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6]饶丽娟,黄大乾,刘秀光.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动能、瓶颈与突破[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18(4):20:17-21.
The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O Yi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anagemen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s. 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find feasible paths and take correct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ly by following feasible paths and correct measures of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paths and measures
34205019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