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郭仕红
摘 要 言语符号变形的样态有言语符号组合关系的变形、言语符号形式标志的变形。对典型、陌生、重要的言语形式,可以变换重组,品味语言的清通;瞻前顾后,体会语言的准确;颠倒改变,体悟语言的适切;揣长度短,体验语言的得体,同时联系主旨和语境来体悟其表达经验,获得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言语符号变形
引用格式 赵霞,郭仕红.统编教材言语符号变形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8):48-50.
言语形式就是语言、语篇系统与言语环境、言语主体系统的配合、适应、协调,所形成的言语表达方式[1]。语言、语篇系统包括文章体裁、材料选择、结构层次、表达方式、表达角度、音韵节奏、标点符号等方面。言语符号变形就是创作者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超越常规用法或违反常规逻辑规则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现象。其样态有言语符号组合关系的变形、言语符号形式标志的变形。言语符号组合关系的变形是文本创作者有意违反语言线性组合中词语与词语的组合关系,呈现似乎不合语言习惯、不合逻辑、不合语法的陌生化现象,而这种陌生化语言往往独具匠心。如超越常规用法的标点、词语搭配,句式变异,独特的修辞等。言语符号形式标志的变形是文本创作者有意打乱语言的形式排列或标志,这种变形造成一种不知所措的陌生化现象。在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词序、句序按照所述内容的逻辑顺序或时间先后排列。但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意调整或置换词序、句序,造成陌生感。如移位、断续、单词成句、单句成行、切割分行等。
小学生语言知识积累不够丰厚,言语表达经验不够丰富,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比较低下,对许多典型、陌生、重要的言语形式,在阅读课文时常常用浏览的方式一带而过,忽视言语形式和言语表达,很难获得阅读愉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言语符号变形。
一、变换重组,品味语言的清通
清通就是文从字顺,文章本身的字词句段之间符合语法、逻辑和言语习惯;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2]。教学中启发学生进入文本去寻找那些蕴含作家特殊情感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咀嚼体味。
超越常规用法的标点在不同语境中表示停顿(或语气),还可以提高抒情言志(或叙事说理)的表达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時,学生诵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一段话,共同讨论:这里单词成句,句号可不可以换成顿号?学生在诵读中发现:句号比顿号停顿的时间长。并列词语之间用句号间隔,突出了等待时间的漫长,凸显人物度日如年的焦急心情。再如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联想“?”“!”的含义,很快发现:标点“?”“!”直接进入句子,不仅形式新颖醒目,表达效果也更胜于文字。
超越常规用法的词语搭配是作者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迁移来描写乙事物。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学生读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读中有疑:香味怎么会勾脚呢?引导学生联结前一句“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等词语,感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味”像一个具体可感的事物——“钩子”,想象小朋友被水果的气味吸引、停下脚步的情景,从而理解“勾住”的意蕴。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时,学生读到“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一起讨论:“天高地阔”这个词语怎么能与“吃”搭配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天高地阔”这个词语的意思,即形容空间的开阔,如果去掉(或换掉)“天高地阔”,句子表达效果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结合上下文语境,学生品味到“天高地阔”赋予“吃”的意趣,并联想:乡下人家把桌椅饭菜放在门前,天当屋顶地当席子,豪爽地喝酒吃肉,天南地北地神聊。
二、瞻前顾后,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指文章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状态与表达对象的实际情况要一致,不能走样。优秀的言语作品往往是一段语序的排列、一个语词的选择,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选择都要精确妥帖。启发学生从典型、陌生、重要的语言中感受言外之意,增强阅读兴趣。
逻辑的变异就是文学作品常常以超越常规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往往不讲道理,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和思维逻辑。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这首现代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字面上讲是不符合逻辑的,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还原语境,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比较体会,发现这种表达在情感的逻辑上是合理的:有的人活着时与人民为敌人,在人民心目中早已死去;有的人为人民谋利益而死,虽死去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运用独特的修辞进行精妙的表达,这是作者独有的语言创造。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学生诵读开篇第一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又诵读下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通过想象理解“钥匙”在文中的含义。将秋雨比作钥匙,这个比喻精妙之处是:“秋雨敲开秋天的大门”“钥匙打开门”两者的相似不容易察觉,这样的比喻非常新颖。再如学习六年级下册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学生造境想象,体会这个比喻出奇制胜的效果:水像流动的眼波,山像紧蹙的眉头,这是将景色比作人的容颜。用相互关联的喻体“眼波”“眉头”“容颜”来说明相互联系的本体“水”“山”“景色”。联结古诗下一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离别的情态在这样的比喻中含而不露,令人叫绝。
三、颠倒改变,体悟语言的适切
适切是指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与作者的言语意图要贴合,内外无间[3]。按照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则、基本模式构造的句子是正规的句子,而偏离语法结构基本规则或基本模式的句子是非正规的句子,如移位、断续等。
移位是文本创作者为了强调某一成分,将它调整到句前或句后。可以有意将原文中的词序、句序做一些調整或置换,再让学生比较阅读、辨别赏析,并经过深入思索,积极参与到理解文本的活动中来体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学生反复诵读“我的母亲”一段,从一开始看见时“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到辨认后的震惊“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学生诵读这种倒装语序的句子,连续三次呼唤“我的母亲”,眼前浮现出瘦弱、辛劳、疲惫的母亲形象,感受“我”的心情随着发现母亲的情态而变化。再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草原》时,读到“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个句子,学生发现句中将本体“河”和喻体“玻璃带子”的关系倒过来使用,这里破折号表示话题突然转变,最大限度地凸显本体“河”,“河”映入人们眼帘时的惊喜跃然纸上。
断续就是文本创作者在行文中有意用破折号将一句完整的话拦腰截断,插叙(或补叙)其他内容,然后再续上前文。例如学习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链接”《白公鹅》时,读着作者调侃的话语“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这句话的两个破折号都是突然转移话题,叙述的主体是从“它”变为“他”,接着又改为“它”。同时引导学生去掉两个破折号,读一读缩写后的句子,在比较对照中感知:两个破折号形成一种断续的语言现象,产生谐趣的语言效果。
四、揣长度短,体验语言的得体
得体指文章的言语风格、形态、情态等要契合文章作者与读者的真实关系,即掌握分寸、求其适中。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一个长句,也可以用一组短句,但表达效果却不一样。
单词成句、单句成行,语言极其精练。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桥》开篇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用句号间隔,构成两句话,写出雨大,还写出雨势猛。课文开篇连用三个短句营造危险、紧张的形势。此文多是单句成行,达到简略到不能再简略的程度,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洪水越涨越高、灾情越来越危急。
切割分行,增强韵味。例如《桥》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他儿子”这篇小说结尾通过切割分行,单句成段,四句话排列成四个自然段,语言冷峻,诵读时节奏较慢,烘托悲痛、凝重的氛围,渲染出一个情感高潮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她丈夫和她儿子”揭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现效果。
言语符号变形的样态丰富多样,有整句、散句的搭配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选用,修辞的活用和标点的调用等。引导学生感悟典型、陌生、重要的言语形式,联系主旨和语境来体悟其表达经验,获得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言语符号变形的样态中来探索文本的深层次意蕴,唤醒点化学生的言语顿悟与灵性,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领悟文本的形象、内涵、意蕴,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想象力和言语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3] 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陈国庆]
37745019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