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潍坊学院 文史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近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倡导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势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形式。在大学生思考自身就业方向以及就业途径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一部分大学生依然较为迷茫,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目标,从而导致其就业压力较大,这类学生亟需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为大学生与职业之间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各种用人信息,通过这座“桥梁”,大学生可以自主就业、自主择业。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就业桥梁,”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就业经验和就业技巧,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发展机会。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就是为了协助大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走向最优质的就业道路。有许多就业服务供大学生选择,比如心理访谈、就业手段、职业测评等,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个人性格、个人兴趣等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而且,通过职业指导,还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过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给予大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使大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最终达到人才和职位匹配的目的[1-2]。
我国部分院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个别院校虽然并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是也为学生安排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所以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信心,即使有大学生有十足的自信心选择创业,却可能由于缺乏经验而以失败告终,这样一来,极易打击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其次,还有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技巧,即使面对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也没有给HR留下特别好的印象。此外,有效创业不仅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要求同样非常高,创业也会面临许多挑战与艰难,再加上很多学生对就业政策及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等知之甚少,迟迟不敢迈出创业的脚步。最后,现今供大学生选择的就业渠道还有待继续拓宽与整合,大多数大学生会通过在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来选择就业方向,可是,网上的信息比较繁杂,且就业信息也有真有假,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渠道建设,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
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高等院校内部开展职业指导以及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该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能力以及具体的学习问题,并且由相关教师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的市场行情,逐步依照具体的就业方向,合理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及能力。开展职业指导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以及终身学习,并且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以为大学生后续的就业与择业奠定良好基础[3]。
在高等院校内部开展职业指导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能力发展方向以及主要的就业方向,通过此种形式,便可以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逐步引导大学生向着具体目标不断迈进,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内部都开展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目的不仅是促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学习目标,更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不仅是要学习学科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4]。因此,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开展相关的职业指导工作,在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校企联动实习机制来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助力,每学期都应当安排相应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必要时可以短期挂岗,以便于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可以为学校组建一支实践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建议学校可多聘请一些创业实战能力较强,或者具有企业背景的创业型人才到学校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各院校应专门针对职业指导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对外出实习的大学生制定专门的实习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对大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情况予以一定的协助或监督,确保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实习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的实习效果获得更大的提升。各院校应当在校园内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数据库,使大学生实习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另外,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联系,必要时可以专门搭建一个校企就业信息反馈库,或者每学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大学生就业情况座谈会,以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就业市场形成有效联动。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各院校及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主要教学宗旨。各院校应当积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了解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质量得到保障。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各院校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融入新的环境。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大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或者为大学生搭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团队及人才培养机制,也可以不断创新学校与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尽可能地对学生开展定向培养、定制培养。另外,学校与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招生就业等合作机制,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此外,鉴于职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所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各院校应当不断完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对任职教师在学历、专业、工作经验方面提出较高的招聘要求,并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以确保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能够与时俱进。
要想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认识,重视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职业指导看作事关大学生长期发展的大事,与此同时,相关指导教师还应当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规律有一个准确认知,教师需要及时转变对职业指导的理解偏差。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指导属于一项过渡性工作,只需要帮助大学生做好基本的未来规划即可,并未对职业指导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些观念会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带来不利影响。职业指导并不是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单位,更不是某一个部门需要承担的指导责任,而是涉及了不同的领域,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衔接,将所有的资源整合,专门为大学生设置职业指导课程。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和择业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所接触的领域以及学科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合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且引导高等院校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以及未来的能力发展方向[5-6]。相关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相关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与考量,并适当穿插部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清晰地意识到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同时,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能力,合理调整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的形式,以更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综合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目前还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需要各院校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对大学生给予系统性的职业指导,还应当在指导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增强大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