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东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325)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依托地域特点与地方企业需求,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发挥高校专业能力及特色,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双元育人培养模式。通过双元育人模式,高校能够提升办学实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业务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吸引优秀人才、激活企业活力,从而满足高校与企业的内在需要。双元育人模式运行取得实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障碍,如培养模式单一、企业缺乏参与内动力等,为深化双元育人层次、提升校企合作实效,高校与企业需拓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构建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
在我国现行经济平稳发展的利好背景下,地方、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亟需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办学机制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由此,地方高校需深入把握社会发展特征,立足地域优势,依托地方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定位,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双元育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有效促进高校育人、学生就业、企业用人。地方企业应探求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企业所需,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提高站位、提升格局,为企业自身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1]。
地方高校结合办学特色与地方特点,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结校企合作双元模式的运行现状与效果,发现成效突出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创新性。一方面,现有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以解决学生实习或学生就业居多,忽略了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实现了直接上岗从事单一岗位人才的培养,而非以专业提升、能力为本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商定的合作模式以定向实习居多,偏重形式。双元育人以地方高校与企业为主体时,高校应当以发展高校特色、提升高校专业知名度、培养多维度发展的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为目标,企业应当以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激活地方就业活力等方面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可能性、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避免合作流于形式化。
二是地方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参与意愿不高。由于企业与高校的主体活动差异性,导致校企合作“一头热”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企业一般只有在缺少人力资源或遇到招工困难情况下才会主动联系学校,学校主动上门商谈的校企合作项目一般难以得到支持,或得到的支持仅为提供实习岗位等比较局限的形式。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以获得经济收益为目的,对促进经济发展、激活就业活力、提升地域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的敏感度较低,也不愿多加投入,双元育人的目标难以达到。对于此种情况,校企双方应加以协商,提升企业参与度,在商定合作内容与条例时,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让高校与企业都能符合彼此需求,能为彼此带来实际效益。
三是管理机制欠缺,沟通不畅。现有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中,常常以学校为主动方,企业相对被动,双方的合作目的与需求又常常不能统一,学校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企业以学生顶岗工作为目标,常常忽略了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师生的意愿与目的。双方在管理机制、管理理念上的差异性,导致很难达成整体认识和总体设计,导致沟通不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对具体的合作项目,校企双方应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明确负责人与主要参与人,细分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主要职责与具体工作,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组建应急小组,实时解决问题,以便合作达成实效[2]。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双元育人的发展应当以促进就业和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推动下,可通过共建企业冠名班、开设企业课程、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合作培训以及联合开展应用型科研等方式,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持续发展。
企业冠名班即地方高校联合企业行业协同开展行(企)业人才定制化培养。冠名班采用企业冠名、课程置换、学分互认等方式,实现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为企业定制优秀人才。高校根据地方企业的岗位需要、能力素养等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等内容,学校在负责学历教育的同时,企业组织力量参与具体的教学实施与指导,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
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需要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开设企业课程指在目前授课内容中增设企业课程,即根据地方企业实际需求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嵌入(增设)校内企业课程(企业项目委托设计、市场调研等)、校外企业课程等,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定向培养。企业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整个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和先进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符合市场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围绕市场需求,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前景,校企联合共同开发教材,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优秀的企业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行业发展及前景所需的教材内容,并用于高校授课、企业培训等方面。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指高校与企业共建培养基地,通过相关协议来确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此种模式中,地方高校需根据各专业特性和实习教学的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合作意向的地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利用基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发挥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加学生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基地也可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人才,以满足地方企业用工需求。
地方企业可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工作室,企业可利用高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也可捐赠设备给学校,提高高校实验室、工作室硬件水平;也可派驻企业教师入校进行安全知识讲授、实践环节指导、工作室项目开展等工作。而高校可在共建实验室、工作室过程中学习、掌握市场需求,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及企业实际需求,进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育人水平[3]。
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高校可聘请地方行业企业有实践经验、且有较高学历的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学校的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和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此外,企业可设立教师实践基地,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建立良好的“支援关系”,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的比例,互惠互利,提升双方的专业能力。
该模式指地方高校与企业根据双方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的需要,进行合作培训。一方面,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职工业务能力相关的培训,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程序选拔出初步具备高技能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员工,送到高校进行强化培训或专修,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层次和专项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地方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进企业进修的机会,从而弥补校内理论教学的缺陷和解决实验实训中心设备不足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地方高校和企业可发挥各自所长及专业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加强校企合作,进行科研工作,帮助解决各自的科研难题。同时,也可发挥企业优势及高校师生的专业能力,共同开发产品,促进高校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高校与企业需加强对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认识,明确双元育人对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以学院或企业个体发展为主的观念,在政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寻找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探索校企双方的合作内容,强化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及知识应用,为地方人才的培养、输出及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以“短平快”项目居多,而缺少“高大精”的项目,合作层次较低,以解决学生实习或学生就业居多,忽略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需结合市场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细分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双方联合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方案,拓宽培养渠道,深化培养层次,避免形式化,使双元育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高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过程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要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一方面要加强资源整合,系统规划,协同联合教学、科研等资源,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团队,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校企双方可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学校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委员,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队伍建设、过程监控等给予指导,推动合作的良性运行[4]。
为及时监测校企合作的过程和效果,高校与企业应当协商制定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确保合作的稳定、规范、高效。评价主体应包含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企业管理者、行业专家等,内容应包含课程设置、沟通机制、反馈渠道、解决措施等,从而为合作的持续有序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实现校企双方在理念、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共识,达成在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搭建实时沟通平台[5]。
在促进地方校企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应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积极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在国家倡导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意识到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企业、政府、社会等也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补助、提供场地等形式为地方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提供保障。同时政府应起到调控者、监督者、协调者的作用,促使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真正为地方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6]。
双元育人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定向选拔优秀人才和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它是实现地方学校与地方企业双赢的重要办学模式,既可以满足地方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又可以满足地方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多样化的双元育人模式为地方高校及地方企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选择,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既可推动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满足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