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政课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维度与资源

2022-03-18 10:01欧阳凤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公共卫生思政

王 宇,欧阳凤莲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战略要求[1]。党中央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不计一切代价的[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定位,体现在人民至上的卫生安全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通过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3]。随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进程的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主管部门单方面的治理职能,而是对共治共享、社会参与提出了更多要求。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大学生群体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社会职能,思政课需要解决以什么方式、从什么角度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效果,对认识视角的探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多学科认知框架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问题的视角根据其覆盖的实践领域可以概括为医学、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维度,是以公共卫生建设及其问题为基础,以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效果为职能的复合。

在医学领域的词源分类中,“公共卫生”的内涵是相对于个人医疗措施而言的,针对社区或者社会的医疗措施,其主要实践空间是城市和乡村的社区公共空间,核心定位在于公共区域(非医院或医疗单位)的卫生设施建设情况,是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分布状态有关的认识视角。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公共卫生状况表现为基本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卫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需求。根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预算内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比2019年增加一倍,用以支持省级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改造升级[4]。在国家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准确性、加强疫情分析研判、健全应对预案体系、强化人员能力储备、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等方面的努力,不断优化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公共卫生建设动态是高校思政课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基础视角,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实践动态,有利于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共卫生参与意识。

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公共卫生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5],非传统安全共涉及了16个领域。公共卫生安全以其社会覆盖面广、群众关注度高、医学技术要求专业度高、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非传统安全中具有高度广泛性、复杂系统性和极强关注度的安全领域。人命关天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全民健康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叠加,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公共卫生安全的舆论热度。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时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塑造大学生的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践路径开展的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不同,对非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对社会公共卫生状态的关注,对公共卫生安全建设的参与,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态度。在高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属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安全问题的了解、重视并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课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的同时,强化案例分析,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塑造青年学生的主观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全面提升安全问题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聚焦到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所涉及的自然观、实践观、认识论以及中国制度探索与实践成果等内容如何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的问题,则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塑造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真理观,作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理解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从国家、社会的高度理解我国当前面对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培养正确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能力。“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从个人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角度,尤其是树立法治意识的角度强化学生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务的公民素养和能力。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也可以在讲授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历史选择时,以公共卫生安全案例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高校思政课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时需要基于公共卫生科学素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准则,才能更好贯彻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需要具备的复合维度

高校因其具有学生来源广泛、聚集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高效的特点,始终是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是开展青年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课程主体,是塑造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参与主体性的舆论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中高校思政课多维视角主要体现在对风险认知、社会参与、城市系统等领域的要素分析和建构。风险认知视角主要覆盖的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中的新型风险;社会参与视角主要关注大学生社会参与支持系统的构建;城市建设视角则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非线性动态把握提供了区域认知路径。

(一)风险认知维度从传统的外发型、局域性自然风险为主转化为对复合式、常态化和世界性新型风险的认知

风险认知是指对现有来自自然、社会和全球等多维度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危害或损失的认识。在人类历史上,风险和风险认知几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出现的,更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整合能力的不断变迁如影随形。传统社会的风险认知虽然会关涉到人与自然、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多领域,但还是以自然风险为主要表现形式。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风险认知也体现出更多的新特点。认知维度从单一的领域分析转化为包括了自然、社会、思维等多视角的复合;认知周期也从个体风险发展的阶段性转化为常态化;认知空间则从民族国家扩展为跨国关系或世界各地。

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局限于课程、受制于专业、满足于国内的教育内容需要向新型风险认知维度转化。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普及后的信息传播技术,公共卫生安全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既可以促进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传播,促进社会成员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形成,也可以强化恐慌情绪的迅速扩散。传播的时空限制被网络信息的快捷所取代,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权威以及不全面的情况下,网络双刃剑的传播效能更为明显。网络秩序受盲目市场力量的渲染出现自律意识的弱化,个体卫生安全意识的不足会导致公共空间卫生安全指数的下降甚至网络恐慌。高校思政课在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时,不仅要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和素养的教育,还需要增强新型风险应对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传媒素养教育和国际交往中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教育。

(二)参与状态维度从群团组织的群体式、全面型向务实型、整合式的参与状态转化

关心青年成长成才,关注青年社会参与始终饱含着党中央对青年群体的殷切期待,其中,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有青年群体的参与。无论是七十年代末的“新长征突击手”评选,还是八十年代初的“青年服务队”等,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向务实型转化,2017年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了青年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领域,丰富和畅通了社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使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的时代特点。当前,无论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青年骨干,还是“党团为核心、社团为主体、信任为机制、分享为目的”的组织参与模式都在务实型的“青年志愿者”“青春扶贫行动”等参与项目中得到鲜活体现。

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对社会参与状态的总体把握应该成为一种维度,特别是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共青团工作等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开展大思政背景下教育资源的整合更有必要。借助高校智库平台,促进不同力量的社会参与,形成基层党团组织、高校社区、大学生个体信息互补共进的“立体合作机制”。其中,大学生作为有着较强组织性、纪律性和责任感的青年群体,可以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中的相关知识、法规、技术等有益信息向社区和基层宣讲传播,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建设中。通过积极主动、广泛持久的宣传发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成员非理性认知造成的恐慌,帮助人们科学应对。于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社会责任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城市系统维度从线性思维、线下静态向非线性、大数据、动态化转化

大学主要分布在城市,大学校园更是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区域。在公共卫生安全中,城市系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截至2019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6]。在所有的公共安全事件中,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要素的复杂性、事件影响的扩散性、危机类型的紧迫性以及城市人口聚集产生的高度不确定性都在公共卫生安全中被强化和放大。从理论上说,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整合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产品和服务[7]。国家通过2018年组建的应急管理部,从机构建设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事实上,在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对机制得到了一次高强度的实战锻炼。

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对城市公共安全维度的把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非线性、大数据、动态化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需要高校思政课进行更具实践性的探索。在系统科学中,“非线性突变”主要用来描述微小条件变化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扩散性改变并最终导致与系统条件极度不匹配的爆扩性后果[8]。人口聚居状态进一步刺激城市风险的内生复杂性和系统脆弱性,对缩短认知差距,降低非线性影响的要求十分迫切,单纯的行政管理范式需要向复合型、参与式的治理范式转化。大学生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实践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组织,实现迅速的协同合力,预控潜在次生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使大学生成为公共精神塑造的坚强群体。

三、高校思政课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资源挖掘

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时不仅要具备独特的风险认知、社会参与和城市系统视角,还需要基于上述视角重新审视课程的资源要素,以实现有效整合。

(一)风险认知视角的资源挖掘

通过风险认知视角的解析,加强高校思政课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目标设定,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信息密度和专业强度。与传统意义上将知识理解为教材内容或书本知识不同,教育哲学已经把知识的分析边界拓展到认识论的层面,知识不仅是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认识的过程并被越来越多地理解为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同样“把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递实践的教学理解有厚重的历史缘由和独特的社会价值。随着近代社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这一教学理解观已经成为主导的教学理解范式”[9],然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知识目标的实现问题始终是服务于价值目标与方法目标的,“任何知识都蕴涵着三重含义:符号表征、思维方法、价值意义”[10]。对非医学专业而言,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不属于专业知识,学生平时很容易忽视,但在非传统安全视域下,公共卫生安全具有综合性内容覆盖和工具性知识普及的作用,其学习效果关系到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素养和能力。通过安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系统的公共卫生安全基础知识,为其积极参与和自觉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实践奠定基础。公共卫生安全旨在保障公众健康,是为维护社会公众健康所采取的社会集体行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应该覆盖上述知识性目标,这是由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中的传播效度和信度决定的,是否具有强大的专业魅力,是高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共卫生包括的领域涉及全社会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如传染病防控和治疗,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监管、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二)社会参与视角的资源挖掘

通过社会参与视角的要素呈现,加强高校思政课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目标设定,发挥高校组织动员优势,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社会参与效果。某高校所参与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数据[11],去除测谎题反应异常和缺失数据过多的无效样本,最后确定样本为3 015个。其中男生占55.99%(1 688人),女生占44.01%(1 327人);大一占30.89%(931人),大二占27.33%(824人),大三占25.01%(754人),大四占16.78%(506人)。从大学生发展二级指数水平来看,四个年级社会性发展指数均值均高于学术性发展。高校思政课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为此,不仅需要结构化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提高学生科学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规范处置能力,还要围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中某个真实、复杂、开放的现实问题,提高创生实践凸显更多的探究能力。可见,创生实践的目的不在于发现真理,而是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诉求,真正体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旨趣。

(三)城市系统视角的资源挖掘

通过城市系统视角的资源整合,加强高校思政课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内容的价值性目标设定,可以发挥高校区域整合优势,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价值引领效能。价值导向、价值传播、价值引领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意,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学习的知识性内容中必然包含价值目标,正确的价值选择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主要表述的是高等教育在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类型与标准、服务面向等方面的社会功能[12]。相比于学什么,高校更应该强调为什么学、在哪里学和以什么方式来学等更具核心素养指向的教育内容。作为城市市民群体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区域交流,积极主动的责任担当。由于社会信任是城市运行活力的社会资本,低信任度的城市社群关系不利于有效合作和社会动员。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处置、风险破坏力的降低和未知性潜在的风险处置对市民凝聚力、执行力的要求,都是以城市的社会信任为基础的。高校思政课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内容的价值性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城市协同治理的过程。在由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居民共同构成的城市协同治理平台中,高校思政课在促进由情感、观念、行为、思想等多重认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性、告知性、教育性、安抚性志愿活动方面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公共卫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